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4-05-18

唐祖琴

摘 要 “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態,具有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创新驱动、开放生态;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等鲜明特征。在“互联网+”新形态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话语权遭遇挑战、影响力下降、“市场份额”降低、传播方式需改变、安全问题持续升级等问题。为此,必须加快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互联网+”新形态的步伐,变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与话语体系,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互联网+ 主流意识形态 挑战 建设 路径

Abstract "Internet plus" as a new form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riven, open all connections; ecology; remodeling of structure, respect for humanity and other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he new form of “Internet plus", the dissemin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discourse, there challenged the declining influence,"market share", mode of transmission, reduce the need to change the security issues continue to upgrade problems. Therefore, we must speed up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to the new form of “Internet plus" pace, form and discourse system change the spread of mainstream ideology,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Keywords Internet +; mainstream ideology; challenge; construction; path

“互联网+”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实现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助推力。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开启“互联网+”发展新时代。“互联网+”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传统媒介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势在必行。

1“互联网+ ”的主要特征

2012于楊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互联网+》,由此开启了互联网连接一切、改变所有传统和服务的新格局;而2015年两会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聚焦更使“互联网+”成为各方关注点、一时万众瞩目。“互联网+”旨在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总的来看,“互联网+”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1.1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变革、开放和融合,“互联网+”的融合也即融合到每一个行业里,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并逐渐建立起一个连接一切的生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连接人与物的核心节点。

1.2 创新驱动、开放生态

“互联网+”的目的是最大程度释放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因此必须强调协同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充分重视和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各种协同创新机制,并最终形成业内、业外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重塑结构、尊重人性

“互联网+”不仅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等,而且随着创新的驱使,“互联网+”更加重视对人性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力的重视,使人性贯穿于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的全过程。

2“互联网+ ”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以“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为特征,“互联网+”强调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更加突出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使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真正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因素。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通信技术方面却存在以下问题:

2.1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挑战

当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意识形态发展进入到“互联网+”全新时代,并且随着“互联网+”语境内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盛与推崇,传播界内的斗争更为激烈,境外敌对势力及国内各思潮纷纷“染指”互联网,意图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

一是西方价值观念强势渗透。“互联网+”新形态领域内,各移动互联网平台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即时性、覆盖性、海量性。但,当前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不在我,国际舆论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全球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30%,互联网信息85%以上来自美国、90%的信息为英文。有人指出当今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实际上就是少数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话语权。以强大技术实力做支撑,文化媒介为载体,西方国家大肆宣扬“普世价值主义”,极力外推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消解他国意识形态的目的。此外,用不实言论蛊惑受众。西方国家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向外进行“意识扩张”、“文化殖民”之外,还通过强大的“制信息权”,用歪曲事实、蛊惑宣传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争夺。在国际话语体系内,“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争霸论”等论调相继登台,直接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打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此外,对我国革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故意扭曲、错误解读、混淆视听以丑化党和政府形象、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是国内非、反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加緊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的盛行,其双向互动传输、准入门槛低、用户主导性强的特点不仅使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能轻易进入到用户的生活情境,成功转移了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注意力,而且还扩大了自身影响力。受众通过便捷地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多地接触、了解这些思潮;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受众可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受众还能进行小范围的互动交流。

2.2 井喷式的信息量消释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市场份额”

“互联网+”时代不仅是“信息大爆炸”时代,而且是全民信息时代。可谓时时有信息,信息传播的时效达到随时可以发布的水平;处处传播,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少,用户只需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接受和发布信息;人人传播,信息的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的专属,每个用户都可以参与进来,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舆论场。而且这些信息不单是文字或图片,还覆盖到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足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目标群以及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相对于时时处处更新的信息内容来说,主流意识形态较为滞后的翻新速度对用户没有足够的“吸睛点”。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水平不够,对很多新的平台、载体,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时还是采取审慎保守的方式,互联网新技术并没能很好地加以应用。

2.3 “私人订制”式的传播方式拔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准入门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通信技术的使用,拉近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使备受诟病的“最后一公里”逐渐缩短;同时,它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去“议程设置”式的传播,无固定的用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传播的内容与呈现的强度,从而导致议题难把握,热点难预料;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往往需要借助议程设置的权力,通过显著位置或黄金时段,用准确性、固式化的语气引导受众,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此外,“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更注重贴合用户的接受习惯,善于对信息进行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碎片化的加工;在表达方式上讲究“嵌入式表达转变”,不断寻求“多元对话”信息传播模式框架的建构;在信息推送上面,实行“点对点”的“订单式”发送,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为了更方便用户掌握自己需求的信息,“互联网+”各平台还可通过用户使用的数据“痕迹”,通过复杂的数字演练推算出用户的兴趣喜好等各种指标,最终通过终端设施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精准化的信息和服务。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上政治色彩浓厚,说教成分厚重,较偏离受众的生活情景,容易产生“曲高和寡”的现象;表达方式上习惯于“高势位灌输”的方式,不细分传播对象、不善于运用传播技巧,呈现出“一元独白”的传播态势;而且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技术层面的应用还不是特别广泛和普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还需要一场技术革命的洗礼,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大突破。

3 “互联网+”时代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因此,为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融于“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需:

3.1 坚持“破”与“立”相结合,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互联网+”新生态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抢占新生态领域内宣传高地、占领话语权;另一方面,“打铁还须自身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

一是强化问题意识,正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各种平台、技术挑战。我们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认识到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时刻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做好斗争准备。一方面,抢占阵地,引领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信技术,旗帜鲜明地“亮剑”,理直气壮地发声、有理有据地批判。另一方面,掌握主动,增强话语权。***指出“名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面对各种挑战,我国主流媒体应适时进行变革,在尊重信息传播规律的同时及时更新自己的“战斗工具”,要充分利用更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以及更为先进的互联网通信技术,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积极主动回击的姿态,在一些突发性和敏感性问题上敢于发声、勇于斗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到事事主动、处处积极,在舆论引导、信息披露和观点阐述等方面树立主动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建设和斗争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是努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现实性、大众化、通俗化。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但是,“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域” 。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的实质在于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的要求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深化发展。在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层面,首先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同时,特别注意研究互联网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把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做到将追求崇高理想与关注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此外,要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进程。不能将主流意识形态“束之高阁”,而是要使其走下“神坛”、走出“书斋”,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范围之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高深的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3.2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协调,变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与话语体系

当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深入研究、把握“互联网+”新生态的发展趋势与管理方法、“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深谙“互联网+”传播平台的特点,这样方能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经久不衰”。

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阵地。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是国民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决定性视角。因此,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任何时候不偏废。

二是转变话语体系,贴合受众的接受习惯。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大多采取高势位灌输的方式,内容一般较为抽象、宏大且晦涩,一则超乎受众的理解水平,二来有悖受众的阅读喜好。因而,在“互联网+”移动终端日益智能化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互联网+”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的鲜明特征,及时进行传播方式、表达形式的更新,从语言风格、文章体裁、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创新,解决好应用互联网新技术的‘本领恐慌问题,并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技术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才能更好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是构建多主体互动关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过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我国不仅网民规模巨大,而且其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具有十足的个性特征,他们表达自我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参与表达的途径越来越多,网民已成为一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意识主体。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尽可能融入“互联网+”新生态,转变思维方式与传播理念,与用户建立参与式、探讨式、主题式的互动关系,使用户能够加入到主动转发和传播的链条中,通过交流、互动、沟通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由用户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宣传。

3.3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配合,增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影响力

当前,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态话语权与引导权的争夺不仅限于一国之内,对于任一主权国家,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同样重要。因此,加强“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纳入整个国家战略层面。

一方面,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需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不断增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融合的力度,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借力“互联网+”的优质与领先力量,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打造中国文化精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同时,争取和赢得国际话语权。***指出,“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借鉴吸收国外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特征,打开与外界交流互动的窗口,并真正融入当今时代主导性话语元素,系统收集、认真分析、仔细研判、及时反馈全媒体舆情的基本动态,积极参与国际议题的设置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不断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

€L芑鹣钅浚汉笔∪宋纳缁峥蒲а芯肯钅俊把影彩逼诿蠖平砜怂贾饕逯泄奈侍庖馐堆芯俊保ㄏ钅勘嗪牛?6G272)

参考文献

[1] 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财经网2015-03-05.

[2]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3] 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作与中国的突围破局[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

[4] 郑俊杰.网络时代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中国领导科学,2014(7).

[5] 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7).

[6]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

[7] 杜人淮.主流媒体有效维护和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J].观察与思考,2015(7).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9] 古斯塔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

[10] 魏建国.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理论月刊,2014(2).

[11]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过半手机网民WiFi使用率超九成[EB/OL].中国经济网,2016-01-23.

[12]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治国理政记叙[N].光明日报,2016-03-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