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与培养

时间:2024-05-18

刘佩丹

摘 要 我国高校扩招成果显著,同时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国内外对就业能力概念和结构都有一定的研究,信息技术也应列为基本技能,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就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且比例逐年上升,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借助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平台,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良好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创新 就业能力 实践

Abstract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remarkable,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employa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also be classified as the basic skill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proportion is rising year by year, 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ies and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 plan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with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focu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occup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practice

1999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大幅扩大招生数量,这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6年招生人数765万①,是扩招前的七倍,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学生数量急速提升,教育模式的配套改革却跟不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就业难的问题接踵而来。

我国每年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但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就业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表现为劳动者能力素质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②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本该被就业市场广泛欢迎,现实却是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大量学生就业能力得不到到企业的认可,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怪现象,其中固然有个体差异原因,但是高校难辞其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是原因之一,高考招生数量是扩招前的七倍,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型,硬件设施可以在短期内提档升级,而师资力量、教育模式和管理水平等软件实力却无法速成,影响了教学效果。毕业生质量是根本原因,学生规模空前庞大、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就业需要。高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就业能力与构成

1.1 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二十多年,并已达成基本共识,认为就业能力集合了成功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主要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对于其构成,应用较为广泛的是ASTD(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的标准,就业能力分为6个类别的16项技能,见表1。

1.2 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研究就业难的解决途径时注意到了“就业能力”问题。就业是高校、学生、社会的“交汇点”,而“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效果、学生竞争力、社会用人需求的重要评价标准。郑晓明③最早提出了,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学习知识、開发综合素质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即为“就业能力”。胡尊利、④贾利军⑤等介绍了国外对就业能力及其结构內容的研究历史、不同观点和应用情况;谢志远、⑥任江林⑦反思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根源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了就业能力的欠缺;李颖、⑧张丽华⑨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实证了就业率不足以体现就业质量,就业能力随年级而提高,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就业能力是就业成败的关键,高校在就业能力的教育上严重缺位。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大多引用郑晓明的观点,但这一观点过于笼统,以此为方向提升就业能力缺乏操作性。

1.3 就业能力概念及构成

就业能力是基于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对于实际工作的胜任能力,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和信息技术4种基本能力;二是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精神和另外7种技能,见表2。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能力,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化,成为所有大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学科的必备能力,同阅读、写作、计算一起成为通用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本研究对国内外就业能力内涵的一种补充,在信息化社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不同职业,要求也不同,大学生培养的就业能力不是具体工作岗位的招聘要求,而是现实社会中,各类工作的共性特点和对胜任力的普遍性要求。所以沟通与交往能力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在就业能力上可以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是在亲朋好友、雇主客户、业务往来等各种关系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信息和社会支持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指在工作团队中要有全局意识、能够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互补互助达到团队的最高效率和最大成果。沟通和交往能力是影响组织效率和运作的关键因素,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重视,也是用人考察的重点。

适应能力指职业人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既包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能力,也包括职业出现变动时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考贵在创新,在工作思路或问题上,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有新的见解,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资源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既包括完整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应聘求职技能,也包括根據职业发展需要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意识和行为。良好的职业预期和规划可以成为工作中成长和提高的动力,被越来越多的雇主所重视。应聘求职技能是敲门砖,帮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把握职业发展机会。自我学习能力指独立地思考和积累、自觉地学习提高以实现学习目标,提升职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持续良好的职业发展之路。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成因

2.1 用人需求以民企为主

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国营企业和外企不再是首选,大学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外企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22%、11%下降到2015届的18%、9%。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从51%上升为55%。⑩数据说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民营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代表了就业市场的主流需求。

在招聘标准上,国企更看重名校和专业对口,外企则看重综合素质和潜力,民企最现实,看中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也就是就业能力。而现实中毕业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低下。大学生耗费时间最多的英语、计算机考级和技能证书只算就业的起跑线,企业最看重的沟通交往、自我学习和专业运用能力将只会埋头读书的毕业生拒之门外,丰富的实践经历成为就业质量的分水岭。

2.2 教育模式与需求脱节

高等教育属于职前教育,大学生只按照设定好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学习,然而2015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只有60%,豘也就是说四成的学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代社会职业变动和选择多元化成为常态,从满足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高等教育也应该“宽口径、厚基础”侧重为职业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高等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只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或学时要求,即可获得学历证书。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分数高但是动手能力差,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都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局限于校园,局限于学院派的师资,老师忙于科研教学,对社会的现实需要关注不多、效果必然与现实脱节。高校缺少社会资源的介入,缺少实践教学的辅助。现有的见习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各种创业园、实践实习基地多停留于挂牌的数量,形式虽多,能发挥作用的凤毛麟角。

2.3 职业教育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早已实现大众化,培养的是社会普通劳动者,教育目标与定位应以市场的取向为标准。而现实中职业教育缺位,职业知识成为课后的“业余教育”,仅限于“校友经验分享”“就业指导”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求职技巧,着眼于“找工作”的过程和方法,忽略岗位技能的实践提升,漠视职业发展的连贯与影响。以“讲座”“报告会”为主要形式,缺乏系统深入的讲授和实践锻炼,导致毕业生职业发展概念模糊,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率的考核又催生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短视行为,大量的学生懵懂地开始工作,学习和准备的不充分会带来人才资源的大打折扣,这样的结果高校实在难辞其咎。

2.4 社团活动偏离就业创业主线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等教育有效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不可或缺,但现有的社团活动仍停留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层面,围绕就业创业主题的活动很少,着意培养就业能力的专项活动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活动覆盖人群有限,质量不高,提升就业能力效果不明显。其中能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实践能力的首推各种赛事的志愿服务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官方发起和推动的大型活动,但是大型赛事可遇不可求,大批学生对创业大赛空有热情,在海选阶段就折戟沉沙,无法形成稳定的、广覆盖的实践机会。提升就业能力需要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体验中成长,“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3 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与对策

3.1 侧重实践实习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开展了七年,对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但是却远远不够,应该不断调整和完善。一是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目前此类教师多为就业工作相关教师兼任,他们没有企业求职和任职的经验,应该给予他们到企业挂职或见习的实战机会,或是和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定期交流学习,再将所学传道授业,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师资是前提。二是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靠说教、重理论,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应该在每一学年,根据学生职业规划的阶段特点,安排必要的实践实习,并以学时学分的形式规范管理。大一学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概况、激发学习兴趣,应该以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实践为主,扩大见闻,思考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大二学生认知自我、职业体验,应该见习招聘会、具体岗位实习,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点,明确意向职业的用人标准;大三基本明确职业方向,对照差距积累提高,既需要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需要岗位经验的积累;大四是求职应聘的实战,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也是职业生涯的开端,达成目标职业。三是拓展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己任,培养实习生费时费力,多数企业都会拒绝,个别企业选择实习生更是千挑万选,普通学生无缘入选,所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是高校的努力方向。

3.2 就业能力纳入高校培养目标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打破只重就业率、忽视就业的现状,将就业能力提升纳入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重视市场需求,向企业的用人需求靠拢,构建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开发测评系统,帮助学生通过科学的测评深入了解自身的就业准备状况,合理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学籍管理更加灵活,当学生的就业创业与课程冲突时,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机会,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和成果。重视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定期培训,建立和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友好关系,搭建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3.3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企业是用人单位,高校要积极关注企业的需求及标准才能促成更高的就业质量。企业可以定期向学校沟通用人信息,向学生传递用人标准,学校可以参考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也可以聘請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客座教师,并积极创造合作、见习的机会,共同开发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重视大创项目、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优质的实践锻炼平台,是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好办法,大创项目采取“小班化”“导师制”“项目管理”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辅以项目经费,支持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大创项目既保留了社团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又补充了经费和师资的辅助,大力倡导创业创新,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能积极带动就业。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必然衍生多种就业岗位,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现实意义。高校也应该提供系统的创业创新培训,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和指导服务。

4 结语

就业难是高校需要直面的问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会持续存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责任,转变教育模式、调整培养目标势在必行。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就业率数字,加大实践实习的比重、提升沟通交往、自我发展和适应能力,尤其是深入挖掘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的平台优势,避免纸上谈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业,训练过程提升的自我发展能力将大大助益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并对未来职业生涯带来深远影响。

€L芑鹣钅浚航帐?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AK3027053

注释

①⑩ 麦可思研究院.2016 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② 吴江,刘燕斌,陈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③ 郑晓明. “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④ 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⑤ 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51-56.

⑥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⑦ 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⑧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93.

⑨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豘 智联招聘.智联招聘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调研报告[R/OL]. [2016-05-19] .http://www.jswt.com/2016-05-19/222403.htm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