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中学师生关系困境及其超越

时间:2024-05-18

柳艳

摘 要 “学会关心”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然而,当下中学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着功利化与冷漠化的趋势,导致了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回馈。立足于诺丁斯的全面关怀学生的理念、重视平等的对话,提出中学生师生关系改善的对策:重视学生生命差异,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关怀的责任感,使关怀关系得以延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 关怀教育 师生关系 困境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0.031

The Dilemma and Transcendenc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ing Education Theory

LIU Y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 "Learn to care" is the theme of today's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trend of utilitarianism and in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leads to the students' need not be satisfied, and the teacher's hard work can not be rewarde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Noddings care about th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cept of equal dialogu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life difference, meet the legitimate needs of student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ncern, the caring relationship continue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Keywords caring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ilemma; subject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就当下中国的教育现实而言,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已成为一个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屡见报端。可以说,“今后教育的改革,亟需着力推行的首要工作,便是师生关系的改革;不然的话,就算是有最好的校舍与最好的设备,还是效果不大的——因为教育效果的提高,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①青少年期作为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认知、社会性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心理的关怀,对师生关系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

1 关怀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师生关系之解析

诺丁斯是关怀理论的集大成者,她认为,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而关怀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使关心者与被关心者能充分接触与交流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就是师生关系,关怀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平等互惠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尤其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对学生自然生命的关怀,也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

1.1 全面关怀学生的生活

首先,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现代学校由于深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冲击,注重效率与质量,但是学生的“质量”,往往体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对学生内心的关注,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考,被动地接纳知识,造成身心分离,并且会催生出对知识的偏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成为主动谋求发展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②

其次,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其一方面有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分流而接受短暂的职业教育,为进入社会充当劳动力做人才储备。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对青少年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它可以是任何一种愿意付出精力、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任务。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并且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1.2 平等式的对话

教师关怀的质量常常可以归纳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质量。关怀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对话,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同学生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逻辑思维中的错误之处,并自己解决问题。其绝妙之处在于对话的主体与对象之间是平等的、忘我的,只是基于问题的本质来寻求解答,因而是生动的、鲜活的。

2当下中学师生关系之困境

2.1师生关系功利化

教育是什么?正如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既然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意味着“育人”,那么学校教育的关怀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方面,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下,人际交往在学习生活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凸显。学生与社会接触更加紧密,学生在半社会化或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求知需要外,交往需要、被尊重和被认同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越来越突出。而师生关系的功利化表现在教师过于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而忽视了对学生真正的关心。

当谈到学生的成绩时,教师习惯于潜意识地给孩子贴上标签,他是“好孩子”或者是“差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潜力远远没有被激发。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学业表现来断定一个人的前途,这样的决定过于草率且很容易遭到批评,杜威将连续性视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入学前的个人生活经历相连接,同时也必须与他们未来的生活相连接,拓宽或者丰富他们的未来生活经验。而关怀教育重视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尤其重视关心的连续性。其表现为在教育目的上,学校是关怀的中心,学校应该重视关怀环境的创设,重视师生关系的连续性,使教师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对教师有足够的信任。其次,课程的连续性,在这点上,关怀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更进一步地说,是在发现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不管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优异,能始终给予学生兴趣上的关心,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2.2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关于教师的角色,赫尔巴特认为,教师是中心、权威者,拥有对知识的绝对发言权,这种权利性关怀其理论假设前提:把关怀的对象限定为老、弱、病、残。④教师把学生定位为弱者。因此,教学活动的展开与课程进度均由教师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中学生正处于童年期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不同于小学时期对教师的崇拜与顺从,中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若将中学生视为弱者,学生就会拒绝接受教师的关怀,进而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淡漠甚至冲突的怪象。从根源上说,是由于教师是以长者、教育者的角色看待学生,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应该立足于中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避免把教师意愿强加于学生,造成学生的反感与敌对情绪。

另一种冷漠化的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化管理,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优等生,依次为中等生、后进生、差等生。于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围绕着优等生学业成绩的拔高,中等生学业成绩的督促、后进生成绩的稳定,但对于差等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没有人愿意劳心费力。很多教师都会否定对差等生的努力,认为是白费力气。原因在于教师认为差等生在中学阶段成绩差的根源在于小学阶段,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有成效,教师往往对其失去耐心,由此,教师的冷漠使得后进生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差等生往往是不受班级接受的群体,他们习惯于接受现状,但是往往通过挑战教师权威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 关怀教育理论在良好师生关系结构中之策略

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使关怀教育难以推行,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充分肯定学生作为主体的价值。

3.1 尊重学生的生命差异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冲突影响人的判断,加之全球化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推进,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不适用于国际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之下,学校作为育人机构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是在微观层面,笔者从教师层面谈谈个人看法。

教师与学生实际上是互为依赖、互为成长的共同体,也是教育关怀中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不再是大人眼中的孩子,教师眼中的顽童。关怀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要让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教师的确需要他,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如果教师树立这样的理念,就是实施真正的关怀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青少年适应变革的能力。关怀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应该重构人的价值。教育要关注个体,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⑤

3.2 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

笔者认为,造成教师之间、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人的观念,即教育理念。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关怀教育正是这样一种理论,教师要用自己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优等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能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对后进生要给予鼓励,要弄清楚问题所在,帮助其找到重新树立自信的方法,满足学生的自尊与安全需要。教师要当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生命的生长,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关心。反之,当教师本着学生的生命立场去关怀学生的时候,中学生首先在认知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关怀,而不至于敌对教师,进一步,教师逐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得以延续,情感得到升华。《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这种关怀之下,学生对他人的关怀由“我必须”转为“我需要”,教师的优秀品质方能得以继承与发扬。

注释

①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3.16.

②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3(3).

③ [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

④ 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

⑤ 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余清臣.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2] 鲁洁.关系当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3] 冯文全.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4] 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