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黄琬莹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结合非结构式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以考察二期课改背景下,教师对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结果发现:教学中,教师仍惯于向幼儿提供范例以帮助他们提升美术技能,并且主张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儿才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自我。虽然在运用范例的同时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以提升幼儿的创作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意思维,但是其“先有技能,后有创造”的观念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美术教育教改的步伐。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美术教法 学前教育二期课改
中图分类号:G61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0.065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of Children's Art in the "Outlin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2 kindergartens in Shanghai
HUANG Wanying
(Bangde College,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ports findings of a study which aims to explicate preschool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art by means of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artwork analys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findings is the view that a teacher-led, skill-oriented instruction is still highlighted. Underpinning this approach was a belief that skill progressions facilitate later creativity. Although teachers are mindful of its limitation and have adopted alternative rituals of practice to enhance children`s enjoyment of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ir active discovery, it is worth noting however, that this belief of ‘skill before creativity presents challenges to the policy aspirations towards a more expressive-oriented art education.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art education; art pedagogy;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reform
1 问题的提出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幼儿自发的美术创作,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地表达自我”等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所接受、实践。但是践行、落实这些理念并非易事。受美术教育技法论的影响,我国早年的美术教育提倡“以教师示范为主,技能训练为重”,更为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而《纲要》下所倡导的新理念显然不同于此。因而,也对幼儿教师如何转变观念认识、改革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美术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幼儿自发的表达与创造”这一理念多数教师都表达了高度认同。那么其课堂教学是否发生了变化?又可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怀抱着对这些问题浓厚的探究兴趣,笔者走访了上海的2所幼儿园,观摩了部分班级的美术课堂教学,并与执教教师就其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搜集了教师及部分幼儿完成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解读,本研究旨在了解《纲要》背景下,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美术活动教学现况以及她们的困惑与思考,为就进一步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日常美术教学的研究工作提供确切的依据。
2 研究的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走访了上海的2所幼儿园,并与园中共计4名带班教师进行了接触,4名教师的执教情况详见表1:
表1
2.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了自然观察法,非结构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
2.3 研究程序
与园长进行初步沟通,说明研究目的并询问其参与研究的意向。随后,向园中的教师分发研究意向书并征询其意向。在征得教师同意后,进班观摩其课堂教学,后进行访谈并搜集相关作品。
3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3.1 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幼儿创造性表达的必要条件
就笔者观摩的美术教学活动来看,执教教师无一不表现出了向幼儿提供范例的倾向。范例的形式除了教师/幼儿的当堂演示外,还有对范画的欣赏模仿。以A所幼儿园中班的绘画教学活动《我的一家》为例,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把画有家庭成员的3张手偶图片贴在了教室前方的小黑板上)
师(指着其中1张图片):你看见了谁?
有的幼儿回答看见了姐姐,有的说看见了妈妈,还有的说宝宝。
师:哪个是姐姐,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嘛(幼儿走上前来)为什么她是姐姐?
幼:因为她有两根小辫子。
师:哪个像妈妈,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嘛(另一名幼儿走到黑板前)为什么她是妈妈?
幼:她的头发卷卷的。
师(又拿出一张空白的手偶图片贴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画手偶。如果用这5根手指代表你的家人,你会把爸爸画在哪根手指上?
幼:我会选最粗的那根手指,因为爸爸又高又壮。
师示范,在大拇指上画上爸爸的脸,头发、五官
师再次示范,在另一根手指上画了妈妈……
师(分发绘画工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画手偶。
教师们普遍表示,这一教法的运用是出于对幼儿实际绘画能力的考量:某些幼儿具备美术天赋无需指导就能自主创作,而另一些幼儿则不然。为了帮助这些幼儿更好地进行表达与创作,教师需要给到他们直接的指导,否则他们对于画(做)什么、如何画(做)会没有头绪。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班的《我自己》这节美术活动中,教师并未做直接示范,而她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大班孩子掌握的技能技巧已足够他们用来表达自己对某些主题内容的所想所感。Jolley和Zhang在关于中国幼儿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的研究中也谈及过此类现象,即面对低幼月龄段的孩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惯于提供范例,而面对大月龄段的孩子,教师则更倾向于鼓励他们自主创作。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认为:大孩子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上已相对娴熟,这也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各类媒介材料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因而教师不必过多指导。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教师的态度中实则暗含了这样的逻辑:掌握了技能技巧,幼儿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表达与创造;而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技能技巧,提供范例是必要的。这种认知与李文馥等人在《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儿童绘画和理念》中基于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教师是否该运用范例来提升幼儿表现的技能技巧,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纵观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早年“以教师示范为主,技能训练为重”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不少西方专家学者的质疑批判。他们普遍认为:要求幼儿通过依葫芦画瓢来提高美术技能会限制甚至扼杀幼儿的表达与创造。但近年来,随着对儿童美术能力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以及美术教育理论的推层出新、不断完善,西方“重表达创造,轻技能训练”的教育观和教学实践也日渐受到了诟病。Fraser就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为幼儿积极的探索和流畅的表达提供保障和支撑。Eisner 也指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是学习的结果,更得益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心编排及课中的慧心指导。既然技能技巧的训练有其必要性,教师寄望于通过示范来教授美术技能也无可厚非。但运用范例可能对幼儿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无可辩驳。对此,教师们在访谈中也纷纷表现出了两难情绪:有了范例,有些幼儿就照搬模板。没有范例,部分幼儿又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在授以幼儿美术技能的同时不致使幼儿的表达受限?此外,有了技能技巧幼儿就一定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自我了吗?表2中所附的图片分别为教师的范例与部分幼儿的作品。比较后不难发现不少幼儿的创作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对教师范画的临摹上。既然这些大月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技能技巧,为什么不少孩子还是更倾向于模仿他人而非自主创作?作品的比较分析表明:有了技能技巧≠能够富有个性地表达自我。那么,除了技能技巧外,究竟是什么使得幼儿能够大胆想象进而富有个性地表达自我?
3.2 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幼儿美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就如何处理好技能技巧与表达表现的关系,在发展幼儿技能的同时更能启迪幼儿的创意灵感,本研究中的教师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总结概括有如下三点:教法的革新,材料的多样和内容的选择。
3.2.1 教法的革新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达表现。除了常用的成人示范法,B所幼儿园的李老师表示:将五感及动作体验更多地融入教学中也有助于孩子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领悟。在《菜园里的舞会》这节活动中,如何用画笔来表现蔬菜的各种动态是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幼儿画出的蔬菜更富有动感,俞老师不仅准备了大量的动作图例供幼儿观察模仿,还引导幼儿就“你在舞台上会表演什么动作”进行了讨论演示,在充分感知了四肢动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为蔬菜们设计舞蹈动作。访谈中俞老师如是说:“舞蹈动作变化万千,我很难一一示范,有些动作摆位很难也并不适合孩子模仿,加之示范多了有些孩子就会照抄照画,所以考虑后还是决定在示范之余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动作体验来为蔬菜添画动作。”整个过程中,班中的幼儿大都显得兴致勃勃,对上台展示也跃跃欲试,作画时更是一气呵成。某名幼儿就在动作体验的启发下画了一只跳舞的茄子,为其配画的舞蹈动作很好地贴合了茄子本身的形态特征,其生动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见,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确实帮助不少孩子进入了创意佳境。
3.2.2 材料的多样
说到美术活动,就一定离不开美术材料,材料的丰富多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创作兴趣。A所幼儿园的郑老师如是说:美术工具材料种类繁多,使用方式各异,其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操作摆弄这些工具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有了浓厚的兴趣,幼儿也更能够创作出内涵丰富的作品。因而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式的革新。在《鸟儿过冬》这节活动中,郑老师就引入了新的操作材料‘砂画纸来代替传统的画纸。那么效果究竟如何?纵观表2不难发现,教师图例与幼儿作品的区别不大,即使有也更多地体现在局部细节的刻画上。如,当不少幼儿都给带队的鸟儿画了皇冠以凸显它的领队身份,有一名幼儿还给鸟儿添画了蝴蝶结作为装饰。但是这一创作灵感更多源于女孩自身佩戴的发饰,而非与新颖材料的互动。新材料的使用似乎未能如郑老师所愿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3.2.3 内容的选择
除教法和材料的创意运用外,教师们均表示选用的内容是否适宜也是幼儿能否进行自我表现的重要前提:活动的内容越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经验,孩子就更容易对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因而也更能够尽情地表现自我,其最终的成品展现也会姣好。如在围绕《我》这一主题开展的绘画教学活动中,某位幼儿就绘画了自己与朋友在草地上嬉戏玩耍的场景,其对外貌特征(包括梳理的发型、配戴的发饰、身着的衣装等)以及心理活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描画都十分具体。又如,另一名幼儿就将自己渴望成为一名消防员,灭火救灾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愿望寄托于自己的画作中。从对幼儿作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当教学的内容取材于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片段,或是从幼儿其感兴趣的事件中选取而来,最终作品也会更加多元化。可见,内容的选择却会影响到幼儿的表达表现。
此外,教师们也纷纷表示:内容的选用也应依托课程主题,实现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学的联系与整合。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认知和生活体验,而感知经验的积累也推动了幼儿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使其作品富有个性,生动流畅。如B所幼儿园的俞老师就基于当月的主题“好吃的食物”设计了《菜园里的舞会》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希望幼儿通过绘画来表现拟人化的蔬菜朋友,并培养起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访谈中,俞老师表示:在此之前,孩子们就经由某节科学活动认识并掌握了常见蔬菜的名称、形状和颜色,并学画了蔬菜的基本图形。而在主题区域中,孩子也积累了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和学画舞台的基础技能。这些前期的铺垫无不为幼儿接下来绘画舞动着的蔬菜打下了基础。一言概之: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教学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了充足的认知、情感及技能作铺垫,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也能够更好表达表现,创作出内容丰富、情感饱满的作品。
为了将技能培养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师们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有的虽然提升了幼儿创作的兴趣但并未能够使得幼儿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这不禁引人思索:除了具备基本的技能技巧外,究竟是什么使得幼儿能够自发地表达与创造?基于多项针对小学美术教育现况调查与分析的研究结果,Fraser等人发现:美术活动实质上是思维的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想法不断得到评估、调整、扩展和提炼的过程。过程中需要幼儿调动多种感官来深入探索艺术媒介;也需要幼儿能够敏锐感知所听所看、所感所觉;更需要幼儿对多种可能性进行考量、探究、检验、甚至推翻并提出一个全新的设想。因而美术创作势必是一个融感知能力、情绪体验和认知思考于一体的思维活动。无独有偶,在针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与探索的调研中,王秀丽等人在对大量一线课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美术教学应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以思维活动为核心,以技能技巧为支撑,方能构成幼儿的表达与创造。由此看来,新材料的提供未能如郑老师所愿发挥效用也不无原因。从Fraser等人倡导的理念来看,以砂画纸代替传统的画纸作画确实赋予了幼儿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但体验中幼儿仅粗浅地掌握了运用新材料的能力,并不曾涉及对材料本身的深度探究。因而砂画纸的确但也仅仅是引起了幼儿的兴致,却不足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而在《菜园里的舞会》中,幼儿先是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活动中又可以上台进行自我展示亦或是从他人的表演以及图例中汲取灵感,这中间幼儿通过动作体验对四肢的不同动态有所感知,又通过分享与交流开阔了对动作造型的认识,再为蔬菜配画动作也就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想要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表现,技能技巧的掌握与提升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实施途径来丰富幼儿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并把美术作为一种工具,使得幼儿在各领域的学习中能够加以运用并以此来巩固、拓展及提升已获得的经验,这样幼儿的学习才能被导向更深的层面,他们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 总结
《纲要》指导下的幼儿美术教育更关注幼儿的表达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旧有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方法以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启迪幼儿的创意思维,延伸幼儿的学习兴趣。但调查发现:教学中,教师们仍惯于运用范例来提升幼儿表达表现的技能。这似乎有悖于《纲要》所倡导的教师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与创造,避免过分重视技能技巧以及活动结果的倾向”。当然,教师们也尝试着采用了各种策略来转嫁意图。而针对这些策略有效性的分析研究则表明:幼儿能否表达与创造离不开技能技巧的支撑更离不开丰富的感知经验以及不断大胆想象、深入探索、完善想法的思维过程。因而,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并非如教师们所想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前提。而教师们“先有技能,后有创造”的观念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贯彻《纲要》中“美术教育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这一精神的步伐。为了深化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改革,今后的研究或应更多关注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在实证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改革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以便于教师们能够从操作层面体验、感受、领悟,并更好地内化《纲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 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78.
[3] 李文馥,徐建琴,杨文艺,李甦.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儿童绘画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4(9):14-21.
[4] Jolley, R., & Zhang, Z. How drawing is taught in Chinese infant school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012,31(1):30-43.
[5] Winner, E. How can Chinese children draw so well?[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989.23 (1):41-63.
[6] Gardner, H. The key in the slot: Creativity in a Chinese key[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989.23(1):141-158.
[7] Fraser, D., Price, G., & Henderson, C. 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art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ources[M].Wellington, New Zealand:NZCER Press,2008:16,16,20,19.
[8] 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