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宫火良 张慧英
摘 要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咨询派别,其创立深受Milton Erickson和MRI小组的工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其哲学基础。SFBT有其独特的咨询理念,视当事人为自己生活的专家,当事人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阴影与光明总是共存,聚焦于解决之道而非问题。建构解决的对话、休息、正向回馈和任务三个阶段构成了SFBT的一次典型晤谈。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MRI 建构解决之道 晤谈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0.072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Origin, Core Beliefs and Course
GONG Huoliang[1], ZHANG Huiyi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2]School of Busines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is a practice-based counseling technique. The works of Milton Erickson and MRI group influence its development.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 consist of SFBTs philosophy base. The core beliefs of SFBT include: Clients are the experts of their lives and they are survivors but not victims when facing problems. Brightness always go with shadows. It is solution not problem that should be focused. A typical interview session of SFBT includes three sub-sessions: dialogues of solution-building, break, positive feedback and task.
Keywords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MRI; solution-building; interview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由Steve de Shazer和 Insoo Kim Berg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务结合研究历程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咨询派别。在三十年的时间里,SFBT已广为人知并多元应用于各领域,逐渐从一种疗法扩展为一种模式、一种取向。① SFBT的应用至少包括: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公立与私立医院、心理和社会工作机构、学校与教会协谈工作机构、儿童保护服务、收容福利机构与监狱司法系统、企业机构组织等场域;中小学生、青少年、成人、夫妻、家庭、青少年、偏差行为学生、中辍生、高关怀族群、特殊教育学生与家长等对象;药酒瘾、网络沉迷、多动或其它行为问题、精神疾病、家暴与虐待、亲子关系、生涯、自尊、情绪与创伤、危机处理、人际关系等主题,以及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及督导、网络咨询、临床护理、教学与教练、管理等领域,真可谓一个实用性与应用性高的咨询派别。②
1 SFBT的源起
现有的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背后均有其理论背景或理论源头,如沙盘游戏疗法、自由联想技术等衍生于精神分析理论,系统脱敏疗法衍生于行为主义理论,固定角色疗法衍生于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但SFBT并无宏大的理论背景为依托,而是植根于实践,由临床实务中逐渐发展出来。Steve de Shazer认为自己的治疗技术直接来自于Milton Erickson以及MRI(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心理研究所)小组的工作。
Milton Erickson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同时也是短期心理治疗的先驱者。他的心理治疗思想对Steve de Shazer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认为人不能总想着过去或看到自己不能做什么,必须通过严峻的考验去发现克服困难的方法;二是在心理治疗中不去聚焦和解释当事人的阻抗,不浪费时间去和当事人辩论,而是聚焦于当事人想做些什么来解决他的问题。
MRI是由Don Jackson(一个接受过沙利文思想熏陶的精神病学家)于1958年在Palo Alto建立,在当时,汇聚了大量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包括Virginia Satir,Paul Watzlawick,John H. Weakland和Jay Haley等人。作为策略家族疗法的发源地,MRI最引人注目的工作是强调心理治疗中沟通和改变的重要性,这完全不同于占主流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对人格和病理的重点关注。MRI小组认为,与其去寻找功能失调的沟通模式的原因,不如去理解什么在维持问题并如何去打破它。
由于生活在Palo Alto地区,Steve de Shazer得以与John H. Weakland成为亲密朋友,并受到短期治疗的影响。1972年,他在MRI参加了心理治疗工作坊并与之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后来,Steve de Shazer与一些家庭治疗师一起在Milwaukee创立了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并将这里看作能够实践和研究他们的治疗方法有效性的地方。SFBT的许多理念都在这里被提出和检验。例如,1982年,Steve de Shazer在与一个特殊的家庭进行咨询时首次了解到:问题和解决之道中间并不尽然有一定的关联。当时,如同往常一般,Steve de Shazer和他的同事询问当事人:是什么让你们来到这里?在回应时,家庭成员们彼此插嘴,直到该次晤谈结束。那时,他们已经列出了27种不同的困扰。由于这27种困扰都没有被清楚地界定,Steve de Shazer和他的同事无法设计出相应的介入方案。当然,为了能鼓励家庭成员聚焦于问题与困扰之外的向度上,Steve de Shazer和他的同事便请这个家庭的成员回去仔细关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是你们希望它能继续存在的?当这个家庭两周后再回来时,家庭成员都表示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们觉得困扰被解决了。根据问题取向的咨询方法的假设,该家庭不应该有如此戏剧性的进展,因为咨询师尚未能区分和评估出他们困扰的类型和本质。这个案例的经验让Steve de Shazer和他的同事转而聚焦解决之道,而取代了原先以问题为焦点的取向。③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社会建构的多元观点对SFBT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社会建构的观点主张咨询师透过语言与当事人进行对话,以共同建构的方式创造出意义。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无论行为、感受、情绪或理解都是共同建构的,其建构发生在多重持续变化的复杂关系网络与社会历程之内,也发生于各式各样的谈话之内。如果咨询师询问当事人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他们就会聚焦在自己经历的困扰上面。如果咨询师不去寻找当事人自身拥有的力量,当事人也会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力量。当咨询师看到当事人展示的力量时,可以询问他:你是如何让自己做到的?
2 SFBT的基本理念
不同于传统咨询取向以问题为焦点,转以侧重建构解决之道为焦点,SFBT有其特殊性。美加地区SFBT协会发布的《焦点解决疗法治疗手册(第二版)》中明确了SFBT三个主要特征:以当事人的知觉为中心,尊重和确认当事人的知觉;在共同建构的理解基础上,转换当事人的知觉;采用特定技术邀请当事人共同建构愿景,并善加运用当事人拥有的力量与资源、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实现所欲的愿景与目标。④ 这三个主要特征背后是SFBT独特的咨询理念。
(1)视当事人为自己生活的专家。诠释学指出,我们永远无法对一个人或事件达到真正理解或最终的诠释,每次叙述都只是真相的一个版本。同样的,不同的诠释者也为每次的叙述加入新的影响。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了解的过程就是将自己没入对方的地平线的过程。因此,咨询师面对当事人要保持”Im not from around here” (我不是本地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当事人是他们自己生活的专家。咨询师可能是如何创造改变条件的专家,但这方面的知识并不适用于诠释当事人的生活经历。另外,咨询师跟当事人的关系和谈话,在当事人的人生里只占了一瞬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咨询师不可能完全认识当事人,因此往往会面临以自己所知,填补当事人故事中的缝隙或漏失部分的诱惑及相关危险。这并不表示咨询师的专业毫无价值,仅仅意味着咨询师不是当事人生活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咨询师应该用他的专业能力去建立并促成一种环境或氛围,以便自然形成合作关系和衍生性的谈话历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咨询师可以通过创造恰当的环境促成当事人积极地改变,但不能去让它发生。改变是当事人的工作,不是咨询师的。
(2)视当事人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当事人拥有未被发现的潜能,被忽视的力量,未开发的资源,未意识到的潜力来解决他们面临的挑战。作为咨询师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些。积极心理学运动也建议,我们不要聚焦于当事人的遭遇,而是寻找他们的复原力。实际上这个思想只是人本心理学家的思想的复兴。没有哪一个当事人在环境面前是一个被动的、可怜的、无能的受害者。当事人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方式坚持幸存下去。如果咨询师能坚持寻找当事人身上的力量,就不会被他们的不幸和苦恼所包围。从他们的叙述中寻找例外的情况,但不是让他们多展望美好的一面。实际上,咨询师所做的就是在真实的被伤害的感受和他们的潜能、复原力之间寻找平衡或者是把两者放在一起。
(3)当事人可能会犹豫,但绝不是阻抗。咨询师可以把阻抗看作是咨访关系不良的结果。一个当事人可能会和这个咨询师产生阻抗,但不会和别的咨询师产生阻抗。与其去消除当事人不情愿的态度(作为自身内在的问题),不如从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互动中寻找阻抗。然后咨询师可以探讨与当事人的互动方式以使咨询经验成为改变的催化剂。有时,当事人会坚持他们旧有的行为模式,因为不这样的话,他们会感觉生活变得更糟。他们坚持认为,已知的恶魔总比未知的恶魔要好一些。尽管当事人知道他们的重复性行为是无效的,或者反生产性的,但至少他们感觉比较熟悉,不会陌生。因为恐惧,所以当事人会阻抗改变。而且,当咨询师发现阻抗的存在,就意味着当事人在告诉咨询师,你未能说服他们改变带来的伤害要少于旧有的伤害。
(4)协助当事人找到解决之道,而非界定或明确问题。实际上,获得问题消失的感觉并不一定要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做些什么。例如,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创伤。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和创伤记忆减少可能归因于新的、积极的,甚至是喜悦的记忆的不断累积(并不是你做了什么让创伤记忆变得不再难过)。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倒摄抑制,是新思想压倒旧有思想的一个衰减过程。因此,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才是问题。
(5)阴影之外有光明。我们可以在困境中生存甚至发现我们在这段经历中成长。当负性事件发生时,我们会感到绝望,但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吸取教训。即使是在最坏的经历当中总是有积极的例外。俗话说,没有什么事情全都是坏的一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帮助当事人找回当他们孩子时体验到的快乐时光,尽管事实上他们真的遭受了童年期虐待。
3 SFBT的基本流程
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现今人们倾向于把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中的brief翻译为“短期”或“短程”,但SFBT的创立者使用brief一词的本意是用来表达其咨询技术的简洁性,并非意指一定得在特定次数的短期内工作,反而是强调不做没有必要的晤谈。⑤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短期或短程只是其简洁性带来的副产品。在此基础上,SFBT把每一次咨询晤谈都视作最后一次晤谈,由此带来了SFBT自身独特的咨询流程。Steve de Shazer等主张,个别咨询与治疗的一次晤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以及正向回馈和任务阶段。⑥
(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约30-40分钟,是以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对话为主,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和假设解决架构三部分。目标架构的主要目的是邀请当事人进入咨询与治疗之对话,厘清他想要的目标与建立咨询的工作目标。例外架构是邀请当事人去思考问题何时不会发生,或者(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50页)是引导当事人觉知想要的目标或解决方式早已存在的事实与内容为何,如果是曾经做过的解决方式,就多做一点,如果有偶发的成功经验,就去寻找如何才能再发生。假设解决架构乃是邀请当事人发挥想象力,进行脑力激荡,假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或是目标达成之时,他会是什么样子,跟现在会有什么不同,而鼓励当事人去做目前可以做得到的一小部分。
(2)休息阶段:约10分钟,咨询师会离开晤谈的场所,以回顾与整理在第一阶段中当事人对其问题的解决所提及有效的解决途径,并思考如何对当事人进行有效的回馈。若有协同咨询与治疗的反映团队,则一起进行讨论。
(3)正向回馈和任务阶段:约10分钟,咨询师回到晤谈的地点,并提出正向的回馈、有意义的讯息,及家庭作业,提供在休息阶段时所设计的介入策略,可以是观察型的,也可以是行动型的,以促进当事人行动与改变的发生。
此外,Gingerich & Wabeke则主张将会谈过程分为第一次谈话与后续谈话两大部份,在第一次谈话时,使用奇迹问话、探讨改变是否发生过、做了什么造成了改变,什么会让改变继续,继续监控改变直到能维持下去。第二次谈话和后续的谈话则聚焦在正向改变上面。⑦
当心理治疗能着重于解决之道及未来导向,协助当事人透过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晤谈,让当事人以个人优势为重新导向时,那么,如SFBT的短期心理治疗是很有机会于很短时间内发挥效用的。故此,明显可见的,SFBT以短期为导向,以解决之道与优势为晤谈焦点,不重视过去及历史,看重现在及未来的时间点,能在较少的次数下达成较高的治疗效果,因此,被视为是心理治疗范式转移的代表之一。⑧
注释
① 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1442-1445.
②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4.
③ De Jong, & Berg, I. K.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 [M].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2012.
④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Solution focused 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for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2nd version) [OL].Retrieved from http://www.sfbta.org/ researchDownloads.html,2013.
⑤ Franklin C., Trepper T. S., Gingerich W. J., & McCollum E. 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M].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⑥ 洪莉竹.稻草变黄金:焦点解决谘商训练手册[M].台北:张老师文化,2007.
⑦ Gingerich, W. J. & Wabeke, T.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mental intervention in school settings [J].Children & Schools,2001.23(1):33-47.
⑧ 许维素.范式转移的代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4):41-4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