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时间:2024-05-18

纪瑞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始逐步确立。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逐步渗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之中,这就使得社交媒体对中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交媒体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渗入中学生欺凌现象中,中学校园欺凌出现了新的特征。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行为影响更为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更巨大。学校及社会更需及早介入其中,预防校园欺凌的深化。

关键词 社交媒体 中学生 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78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age is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egan to gradually establish.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the students campus life, which makes social media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social media also inevitably infiltrated into the phenomen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ullying, secondary school bullying appeared new feat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media,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bullying behavior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social harm is even greater. Schools and society need to intervene early to prevent the deepening of campus bullying.

Keywords social medi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mpus bullying

1 校园欺凌概述

欺凌一词源于“bullying”,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或群体有意且反复持续的施加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属于越轨行为。欺凌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威胁与伤害,还包括利用言语或关系等方式所带来的对心理方面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处于地位不对等的关系之中,欺凌者在多方面强于被欺凌者,凭借优势,如力量上的强大来对被欺凌者实施欺凌。

将欺凌按照Berger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身体欺凌,通常是伤害被欺凌者或损坏被欺凌者物品;(2)言语欺凌,通过言语达到欺凌,例如起外号、散播谣言、语言威胁等方面;(3)关系欺凌,欺凌者意图损毁被欺凌者的名誉及社会地位;(4)网络欺凌,这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欺凌行为,常用方式包括电子邮件、即时信息或社交网络等。

欺凌事件一直在校园内不断滋生,然而自2010年以来,许多恶性欺凌事件通过媒体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中,使得社会和群众开始关注校园欺凌。2008年台湾一项政府统计调查中显示,当年1月至8月中发生校园欺凌事件达到4300多件,在抽查的学生之中仅就身体欺凌一项就达到4.53%,更有半数学生表示被欺凌。在美国网络欺凌中心2014年一项调查中显示在中学时期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到过网络欺凌。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频发生,影响校园安全,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对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对于被欺凌者,长期的欺凌对其身体和心理都有严重影响,情绪的不稳定、内心的压抑与内心的创伤,影响到今后对社会认知的偏差与自我认知的偏差。中学处于学生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目睹欺凌事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以由观察学习获得,欺凌现象持续时间长又不易被终止,因此会影响欺凌事件的目睹者们的行为。因此,学校及社会等都应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及时展开防治,防止欺凌现象进一步蔓延。

2 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新特点

社交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交媒体》一书中,作者Mayfield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气。①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是进行多对多对话的互动型传播而非一对多传播。目前,中国主流的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博客、人人、豆瓣等,并且用户大都不是单一使用,多同时使用多种社交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在中国6.18亿网民中博客、个人空间使用率为70.7%;微博使用率45.5%;社交网站使用率45%;论坛使用率19.5%,而这些都是社交媒体中的组成部分。

社交媒体的受众群体中中学生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交媒体在量上的迅速扩大,渗入到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到校园欺凌现象之中,这就产生了不同于之前的新的特征。

2.1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校园欺凌更具有隐蔽性

匿名性是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交媒体中真假信息难以辨别,许多虚假信息的发出者都使用匿名的方式,无法追溯来源,信息发出者不需要为所发出的信息负责。

在以往校园欺凌中,欺凌者是能被被欺凌者察觉的个人或团体,而在社交媒体这一大背景下,匿名欺凌者躲藏在网络之后,只需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不是谣言等方式就可达到中伤被欺凌者的目的,且匿名的欺凌者不易被察觉。这就使得校园欺凌更加隐蔽、不易发觉,无形中助长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2 校园欺凌通过社交媒体使传播更迅速、范围更广

2015年,海南省一位女生遭受其他女生群殴,被拍裸照通过QQ群等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同年,云南一名女生被数名女生脱衣殴打,裸照通过QQ空间、朋友圈疯传,而判决结果仅是家长对其当场赔礼道歉并加强子女教育。2016年6月,云南玉溪北城中学曝出初一女生被逼跪地照片,照片中欺凌者将女生的头狠狠踩在脚下。

以上的案例都出现了欺凌者通过社交媒体将欺凌过程传播,社交媒体具有传播的快速性。欺凌者通过简单几步即可简单达到传播的目的,其他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转发使更多人看到,欺凌过程在短时间内就会被迅速广泛传播,更包括被欺凌者的同学、朋友甚至是亲属,且信息一旦传播开来,很难加以控制,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消除。

2.3 校园欺凌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影响更大、伤害更严重

在欺凌事件中,社交媒体一方面作为传播渠道,例如将欺凌过程通过社交媒体例如发微博或朋友圈等方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是校园欺凌的实施工具,通过社交网站和微信等方式,欺凌者散布谣言或实施威胁进行欺凌。

当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时,由于其具有强扩散性,欺凌者发布的与欺凌相关照片、视频等会迅速传播,一方面一些网友会做出不恰当的回复,甚至对受欺凌者进行语言攻击,对被欺凌者进行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会有不雅照片、视频等通过社交媒体流向欺凌者亲人、朋友、同学,这无疑使被欺凌者在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

当社交媒体作为欺凌工具时,首先欺凌难以发现,在被欺凌者不愿透露的情况下,家长及教师很难发现;其次欺凌者的隐蔽性也更强,不易判断欺凌者是谁;最后,社交媒体的丰富性使得被欺凌者很难摆脱,电话、短信、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难以逃避。这三方面相互叠加,使得受欺凌者很难避开欺凌,且由于欺凌具有的长期性使得被欺凌者压力更大,受到的伤害也更为严重。

3 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将会是有效打击借助社交媒体的欺凌事件的有效方式,从国际社会来看,目前也缺乏统一的法规。但是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完善欺凌行为的责任归属,同时确立通讯服务商等应尽义务,以防止借助社交媒体等方式发生的欺凌事件。

然而我国在此方面并没有相应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主要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涉及较少,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交媒体环境。面对社交媒体下的校园欺凌,首先应加强惩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标准以警示欺凌者;其次要确立专项法律保护欺凌信息不被散播,防止进一步对被欺凌者伤害,保护被欺凌者合法权益;最后法律中明确社交媒体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

3.2 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修养

首先中学生应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与自我评价能力,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处于快速发展却不成熟的时期,此时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并不完善,很多行为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社交媒体输出的不良信息在基于此时中学生的认知与评价水平上对中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中学生可以通过接触正面、积极向上的社交媒体来充实自我、提升认知水平与评价能力。在中学时期,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生理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应多与同伴、教师以及家长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这个时期犯错也是时有发生,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反思,避免更多错误。

3.3 提高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使得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就更需要加强思想修养,从而起到约束中学生行为的目的。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有利于中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中学生可以多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由于学习等方面都肩负着较大的压力,平时压力无从宣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释放自身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中学生乐观的态度,有意义的活动更会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3.4 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增强德育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素质,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首先,学校可以多开展德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一方面达到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同学间团结友爱;其次进行好榜样教学,可以邀请品德高尚的榜样人物进行宣讲教育,通过榜样的事迹来影响中学生,中学生的价值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良好的榜样形象会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最后学校可以开展普法活动,普法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欺凌行为的危害,从而有效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3.5 优化社交媒体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交媒体在中学生中也体现出了极大的影响力。然而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例如个人主义和白金主义在社交媒体中渐渐兴起,暴力与血腥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的中学生必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避免这种情况,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正能量,杜绝低俗与暴力等不良信息,将榜样事迹以文章或者视频等方式传播,邀请品德高尚的人为学生进行网络解惑等等方式,为中学生解答心中疑惑,同时为中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其次是健全中学生社交媒体的监督机制,社交媒体在学生中间十分普及,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建立起监督机制,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与扩大。

注释

① Antony Mayfield.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icrossing.co.uk/ebooks.

参考文献

[1] 王康秀.校园“霸凌”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 张乐.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