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18

孙洁

摘 要 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对新形势下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 新形势 高职院校 学生流动党员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36

Abstract Strengthe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Party member educ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y members and party spirit accomplishment, pure the ranks of the party, maintain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for example, to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students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arty member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y members of the vanguard and exemplary role.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management

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专门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八大新修订的《党章》第5章31条再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办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党的基层建设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深远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存在的现状

1.1 学生流动党员的类型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一般指的是在大学生正式毕业前后,因各种原因使得学生的党组织关系没有跟随学生实现实时转移,而仍然保留在高职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党员。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类,一是毕业后待就业的学生党员,二是毕业后已就业的学生党员,三是未毕业在企业试工、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四是部分出国出境留学的学生党员。

1.2 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大多实行“2+1”、“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外实习占据大学生涯的约1/3时间。参照党员发展程序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发展一般在一年级进行推优培养,二年级条件成熟后发展。这样一来,三年级学生党员就成为了流动党员的主要群体。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党龄相对较短,接受党性教育时间不长;因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原因不断调换工作岗位,流动频繁,分布面广,分散难管;且在校外实习工作期间接受党的教育培训机会大大缩减,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党员意识、组织观念相对薄弱,党性修养不高。

2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有的高职院校党组织不重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被动应对的管理模式,缺乏管理的主动性,流于形式,基本上不主动联系、服务、关心流动党员,也不定期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流动党员因缺少院校党组织的管理,出现思想上的自我松懈,不能与党的先进思想保持一致,出现部分党员游离在高职院校党组织教育监管之外的局面。因学生流动党员的流动地点大、范围广、时间长,人员素质的构成相对参差,学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再加管理人手紧缺,党组织就很难准确把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

2.2 党员党性观念相对薄弱,党员意识不强

学生流动党员面临着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部分流动党员在离校后偏重于工作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组织观念和党性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有的流动党员在领取到流动党员活动证之后,因怕受组织纪律约束,既不主动向高职院校党组织汇报自己近期的思想动态情况,也不积极参加自己活动区域所在地的党组织活动,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部分流动党员受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容易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党员意识减弱。

2.3 党组织活动开展难,流动党员发挥作用难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散、流动性强,集中组织生活、开展活动难度大。加之有的实习、就业、家庭所在地党组织在转接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工作时无有效举措,未及时将流入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出现组织关系无人接,组织生活无处去的现象,流动党员不能有效地向党组织靠拢,更不能够切实参与到党组织的建设当中。部分流动党员所在的工作单位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展开,不利于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3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举措

3.1 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动态化效用机制

高职院校党组织应当切实分析学生流动党员的学习、就业和生活情况,根据其学习工作所处的不同状态构建动态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建立健全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学生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校企党组织合作制度、流动党员惩戒制度等。同时根据学生流动党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第一,针对还未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流动党员,可办理暂缓就业、户口和档案手续,将其党组织关系暂留学校,也可根据本人要求,将其组织关系转至其原籍、父母所在地或其活动区域所在地的县及县级以上党组织,高职院校党组织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帮助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解决就业或创业的问题。第二,针对就职不稳定的学生流动党员,可以成立乡镇或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定期走访该群体,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使其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第三,针对在企业试工、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流动党员,可采取校企党组织合作、共同协作管理的模式,校企双方保持紧密联系和沟通,就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考核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第四,针对出国出境留学的学生流动党员,一年以上的,要在留学前向所在高校党组织提交保留党籍的书面申请以便登记备案,在留学期间,党组织可以通过网络,按时召开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党员建立联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党员活动状态,待其归国后及时恢复其党员身份,进行正常组织生活。

3.2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服务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完善流动党员的信息数据管理库和组织管理制度,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如QQ、微信、微博、党建论坛、网站等载体搭建党员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互动交流,掌握实时动态。同时建立集信息发布、党史教育、在线学习、网络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上党校”专题网站,引导学生流动党员进行网络理论学习和网上组织生活,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与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从而凝聚流动党员的生机活力。

其次,党组织应当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服务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党组织可以通过构建关爱服务学生流动党员工作机制和关注学生流动党员利益机制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转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不断丰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帮助党员提高自我权益保护的法制意识,切实关心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最后,高职院校党组织应针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提前做好接转组织关系的安排,组织毕业生党员进行专题党性教育,学习“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籍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文件,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党员责任和义务教育,使每位毕业生党员了解在转接党员组织关系中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保障服务工作。

3.3 明确主体的具体责任,实现组织关系的良好转接

首先,坚持“属地管理、双边责任”原则,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党组织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保证其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在学生党员流出之前,高职院校党组织应当对其展开思想教育,与之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而掌握其外出流动的具体情况,在按照规定完成登记后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并要对其组织关系的办理情况及时回访,针对没有收到介绍信回执的学生流动党员,高职院校党组织要继续对其实施管理。流入地党组织在党员流入之前要对其党员档案进行认真审查以核实其党员身份,并及时将介绍信回执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从而有效地将流入党员纳入到当地党组织管理范畴中,防止出现党员党组织关系出现空档。

其次,流出地的党组织应当和流入地的党组织定期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监督、检查流动党员对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形成协调通畅、有机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当学生党员在组织关系转移遇到困难时,流出地党组织需要及时和流入地党组织进行协商帮助其解决问题,有效提升组织的整体凝聚力,同时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理想信念。

3.4 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人翁意识

要提升对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水平,首先得克服以往偏视流动党员的做法,党组织需引导流动党员自觉亮明党员身份,增强其光荣感和自豪感,根据其特长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流动党员当中也存在不少学习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代表,高职院校和企业党组织应积极树立典型,表彰优秀,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切实引导学生流动党员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强化自律意识,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下党政建设过程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中的党组织应当针对学生加强政治层面的教育,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升学生流动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流动党员离校不离党,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4):112-114.

[2] 柏文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2):44-46.

[3] 曾霞.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5(1):11-12

[4] 杨建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院,2016(1): 133-135.

[5] 梁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5(2):112-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