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

时间:2024-05-18

张晓彤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及其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67

On the Interac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HANG Xiaoto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Abstract Marxism as a heterogeneou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expans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ideology caused a shock.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xism in China's budding, propag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 important key role to play in, it is Marxism in China's cultural carri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Key words Marxism i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恩格斯曾指出,每个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都必须穿起富有本民族色彩的外衣或服装。民族的服装便指代地域民族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的,是全民族统一的情感认同。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某一文化范围内发挥有影响的作用,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相影响,这样才能获得大众的理解与接受,进而得到传播与升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理论渊源、文化背景都属于西方文化思维范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而言,他们分别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变革过程是紧密结合的,这种结合并非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彻底瓦解,更不是将异域文化进行移植,而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文化生命形态。这对于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建设期间,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以及时代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及中国化路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必须满足的两个前提: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谈不上社会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因此,在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且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形成社会影响力,产生中国特色,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并非一切先进文化的标准载体,而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意识形态造成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与基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对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传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产生背景,但这两者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二者的融合具有可能性。从理论上看,存在诸如以下契合点:

第一,价值取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重视个体的社会性,提倡爱国主义精神,强调集体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的社会性,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个体获得解放的前提,指出人的本质便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集体主义意识,虽然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国家群体本位思想,但双方都强调个人的归属为社会,同时二者在强调群体意识的方面具有共通点。

第二,社会理想方面,“天下为公”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征。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思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孙中山以“天下为公”自勉,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有不均”,等等,都体现出对理想中大同社会的一种渴求与追求。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的中“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状态是契合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取得了来自人民大众的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获得思想认同的社会基础。

第三,哲学思维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国唯物主义传统的源头《易经》和《尚书·洪范》中,如《易经》“观物取象”的观念,《尚书·洪范》的“五行思想”,认为世界由金、土、水、木、火五种基本元素和物质构成,蕴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荀子的思想精髓中体现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等唯物论思想。老子吸取《易经》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①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进行了深刻的探求,其哲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具有相似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这是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的最本质基础。

第四,在实践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注重“知”和“行”的关系,“经世致用”,注重实践的实践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论把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探求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即《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是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②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认识是相类似的。

第五,在人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学说中,人具有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是万物的中心。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促进了当代人本思想及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到现阶段,“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人占用主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视人的理念,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作用的倡导理念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有以上等诸多契合点,让马克思主义在初入中国之时,在诸多西学思想理论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信奉和应用,扛起“救国之策“的大旗,成为中国人民所普遍接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用来指导中国革命成功,建设、发展和改革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理论。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封建思想和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影响

恩格斯说过:“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消极影响。

第一,中国特殊的地理结构(大陆型国家)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小农思想。这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与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固步自封观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造成一种思想观念与认识水平的阻碍。

第二,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以血缘为纽带,以三纲五常为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等级观念严重,容易形成一种官本位,崇拜权威,重视人际关系的传统,更容易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个人专断、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崇拜,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造成阻碍。

第三,自汉代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多采取“人治”而非“法制”,不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因此,受旧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制约,“权比法大”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联系的启示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文化都属于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他们共同存在于当代的中国,本质上的诸多契合点注定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思潮”等多元化思想日渐丰富与扩大,我们民族性、本土性的“精神内核”在“全球一体化”、“国家现代化”这个大的潮流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发展,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正确吸收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需要在变革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融合,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每一次升华发展都无不借鉴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不断地在变革和融合传统文化中继续前进。

注释

①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节选.

② 毛泽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国炎.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 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6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杜,1993.

[6] 徐稳.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山东社会科学,20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