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重构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18

谭乐平

摘 要 高阶能力是21世纪我国产业调整升级后的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本文比较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尤其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课程重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过程。

关键词 高阶能力 高职教育 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09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新高职为切入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 014 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在校生1006.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却让人担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建立以突出高阶能力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1 国内外职教课程模式

我国新高职起步虽然较晚,但课程构建模式的探索却很活跃。既存在传统的构建模式,也涌现了新兴的构建模式。如: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传统三段式学科课程构建模式,新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模式,项目课程构建模式等。新兴的课程构建模式的共同点是:构建基础是技能取向的能力本位观,有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能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二是重视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三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构建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四是不断改进提高,能自我完善。

国外对高职教育课程构建模式的研究比较早,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各具特点,如CBE模式、 “双元制”模式和MES模式。分析这三种课程构建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有五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非学科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二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涵盖了从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到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最后评定工作成绩等一系列完整的环节;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组织;四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学活动的主角,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五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实行目标学习法。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构模式的开发、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趋势: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由注重课程构建模式的理念探讨转向注重模式的教学实践;由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到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重构模式借鉴了“CBE”、“双元制”、“MES”模式,将突出高阶能力的能力本位观取代国内高职教育主流课程构建模式技能取向的能力本位观,课程目标设定为以突出高阶能力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选取典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作为能力发展的载体,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过程性教学实施平台,将注重高阶能力的职业能力诊断和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根本手段,强调教学做一体化,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生产、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比较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又比较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重构模式。

2 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过程

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和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知识、技能内容,按认知规律和突出高阶能力的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有利于高阶能力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有利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

2.1 课程重构的思维框架

在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高职教育课程重构中,首先要建立变机械被动学习为探究型学习,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预期目标的思维框架,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以形成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2)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责权主体;(3)把企业真实的、有一定拓展性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4)注重构建基于绩效教学评价;(5)创建并设立能使学生深度投入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6)为所有学习者创造学习机会;(7)注重教师角色向学生学习帮促者、指导者、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的转变;(8)注重“用技术学习”的转变。

2.2 课程重构的原则

在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高职课程重构设计中,要采取突出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八个原则:(1)课程目标的设计要突出以高阶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2)课程内容应围绕课程目标,选取由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内容;(3)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用到的项目、任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完成的项目、任务;(4)项目任务的实施要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设计;(5)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设计可参照职业岗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尽量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6)教学方法的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让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操作一体化进行;(7)在所有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8)在所有课程中渗透高阶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重构的方法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高职课程设计方法主要是对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课程解构的指导思想是要突破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突出高阶能力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因此,第一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必须是具有具体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第二是需要对职业岗位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突出高阶能力的职业能力标准。解构课程后,需对课程进行重构。课程的重构必须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首先,对职业岗位中的职业能力,特别是高阶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素养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最后,明确知识、技能、态度、素养之间的关系,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素养来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逐步培养高阶能力。

3 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构建过程——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课程为例

3.1 课程解构

在“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模式”的思维框架的指导下,首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的岗位职责,职位描述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重点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进阶(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时要求的职业能力是可以胜任程序员;工作3到5年后,部分学生成长为懂需求,会编码的中级程序员;6到8年后,再有部分学生就会成长为能分析,会设计的高级程序员)和岗位进阶(学生一次就业的岗位是编码人员、测试人员、实施人员、软件销售人员;二次就业的岗位是编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实施工程师;三次就业的岗位是项目经理、SQA经理、研发经理)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即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高阶能力发展,确定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课程的定位:本课程主要为软件公司或项目集成公司中使用Java平台作为开发语言的开发工程师设置,但同时 也适合软件开发技术类的各岗位人员,为培养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

3.2 课程重构

3.2.1 课程设计思路

以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确定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课程的循环迭代设计思路: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学习者分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导向确定学习情境→多种模式\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学生→关注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定期回访→以企业标准态更新学习情境→再回到“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继续迭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