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时间:2024-05-18

王瑾

摘 要 隐喻是多种语言中常见的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升温,认知角度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也倍受关注。本文选取概念隐喻作为研究对象。受多重因素交互影响,英汉语对概念隐喻的认知和运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一项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英汉语料的对比分析,以服饰隐喻和色彩隐喻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指出其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服饰隐喻 色彩隐喻 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0

隐喻(metaphor),在传统语言学上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然而,隐喻这一现象在多种语言的日常应用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隐喻研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呈现出跨学科、国际化的趋势。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现代隐喻研究越来越关注不同语言中隐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本文选取隐喻中的一类——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的认知差异作为研究主题,进行英汉双语语料分析,进而提出隐喻认知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参考价值。

1 理论基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单词“metaphora”,派生自meta(超过、越过、跨过)和pherein(携带、具有、运送),原意指一事物的某些方面被传达到另一事物上的一系列语言过程,即借一事物来谈另一事物。隐喻在狭义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而广义上属于认知范畴,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语言学、翻译研究、外语教学、心理学、哲学等。曾有过多种研究理论:比较理论(comparison theory),互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和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当前的隐喻研究呈现出国际化、跨学科的趋势,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角度向认知学角度转变。著名学者Lakoff 和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建立了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方法体系。

隐喻可被分类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文化隐喻(cultural metaphor)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苏立昌,80)。本文仅以最为常见的概念隐喻为研究重点。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从源概念域(source conceptual domain)到目标概念域(target conceptual domain)的系统映射(mapping)。通俗来讲,其核心就是借用一个概念,往往是具体的、熟悉的,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个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或陌生的。

从认知角度来看,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认知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一方面,隐喻中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与人脑中神经之间的映射是相对应的,人类的概念结构与知觉系统是紧密结合的。隐喻植根于体验(bodily experience),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因此,人的种族、文化、语言不同,但体验可以相同,这就是隐喻普遍性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文化与社会环境之外存在,文化特殊性又导致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必定存在着差异。

2 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Lakoff (1993)曾指出,“经验基础激发隐喻的产生,而并不预测隐喻。”尽管隐喻是多种文化、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的运用却各不相同。一种文化是否选用一种隐喻是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和一些社会经验是类似的,英汉隐喻存在共同的认知基础。宏观来看,英汉概念隐喻类型相似,均有空间隐喻、时间隐喻、服饰隐喻、色彩隐喻、身体隐喻、情感隐喻等类别。但由于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语言世界观的不同,微观来看,英汉在具体隐喻、具体词句的选择上差异巨大。本文以服饰隐喻和色彩隐喻为例进行分析。

2.1 服饰隐喻

服饰隐喻通过语言来反映服饰与文化的关系。服饰的意义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服饰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记录、表达和传承服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与服饰有关的术语也是文化的反映。古代中国人对着装非常讲究,中国的衣着规则体系自夏朝就已建立,服饰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英国,服饰文化也贯穿于其悠久的文明史。汉语和英语中均积累了大量的与服饰有关的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用法有同有异。

以上例子不仅体现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与服饰穿戴有关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更体现了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在人的认知概念以至于隐喻的形成和演化中的重要影响。

2.2 色彩隐喻

颜色词的隐喻在不同文化,甚至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可能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红色和白色为例:

2.2.1红色——red

源于古人对太阳与火的原始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红色可以说已成为中国人最常用、最喜爱的颜色,代表喜庆、兴旺,高贵、显赫等等褒义。汉语中带有“红、朱、赤”字眼的隐喻非常多,例如,“红双喜”“红盖头”“红包”“红人”“朱门”“赤日”等。

然而,西方人对红色的认知和联想却大有不同。在英语中,“red”常带有贬义的文化内涵,使人联想到血、火、革命等,预示着危险、极端。例如:表3。

2.2.2白色——white

白色在英汉隐喻中的使用有同有异。

在一些隐喻中,白色在英语和汉语的含义相似。例如,“a white man(正直的人)”“a white soul(纯洁的灵魂)”“洁白如玉”,白色都含有纯洁、善良、正直等褒义;“white feather(懦夫)”“白脸”,白色代表阴险、狡猾、懦弱等贬义。

英语和汉语中白色的意思不同的隐喻也很常见。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丧事用白色,代表悲伤、死亡、灾难,如“白事”“白绫”;而西方婚礼用白色,代表纯洁、高贵、圣洁,如“white wedding dress”“a white-tie wedding”。

总之,基于多方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西方对颜色的认知存在差异,也导致了英语和汉语中多种多样的色彩隐喻的产生。

3 概念隐喻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读

隐喻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认知和文化传递的工具。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的建构方式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多数隐喻都带有鲜明、生动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倾向于将自己文化中的认知模式移植到对外语隐喻的理解上,而忽视文化的特殊性,这就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请对比以下例子:表4。

以上例子中的两组英汉隐喻的字面意思相同,但实际内涵却相去甚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具有相同框架结构的隐喻就有相同的含义。结构相同而含义不同的隐喻就是不同文化隐喻特殊性的体现形式之一,反映出两种文化对世界的认知角度的不同。

含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概念隐喻又是另一种隐喻文化特殊性的体现,反映出不同文化对世界做出了相似或相同的认知反应,却采取了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而当遇到这一类隐喻时,人们倾向于任意地用意义相近的隐喻去解释目标语中的隐喻,进行简单的替换。这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误解。请思考以下这首诗中的隐喻及其

译者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将最后一句译为“Hell find some day the bird has flown! 便会发现鸟已飞走。”在英语的价值观中将女人比作小鸟合情合理,在英语俚语中常用鸟来指代年轻女孩,所以当读到“the bird has flown(鸟已飞走)”这句时,我们感知到的画面是妻子已抛弃丈夫,离家而去;而这只是原诗内涵的一方面。以上两组例子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的解读和表达都应十分慎重。

4 结语

隐喻在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际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阐明了语言世界观的作用。隐喻的形成与个人的体验及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种族、历史、环境、文化、语言系统等因素共同影响隐喻的产生。隐喻概念系统又反过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以及如何连接、互动。概念隐喻认知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在翻译、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有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