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她为什么总要跑医院?——谈谈“逛医行为”

时间:2024-05-18

文/介勇 编辑/青鸟

今天和大家说一说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的常见现象——“逛医行为(Doctor Shopping Behaviors)”。不论在哪里,人们都希望尽量少去医院,可有一类人却不停地往医院里跑,他们总是感到不舒服,反复就诊,反复检查,但又没啥大问题,于是辗转就医,似乎在“逛医院”,家人也不胜其烦。那么,他们为什么总要跑医院,他们真的就是所谓的“作”“矫情”吗?

什么是逛医行为

逛街往往是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逛医院则完全相反。那什么是逛医行为?逛医行为是指病患面对同一疾病,在医治过程中,未经任何医疗转介,就向第二个或更多个医师寻求医疗服务的行为表现。

相关调查研究认为,逛医行为的根源主要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病患认为医生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加之对疾病的不了解,故一再游走于不同医生及不同医院之间,亦因为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渴望寻求奇迹和任何可能治愈的机会。

患者因各种躯体不适就诊,但并非所有患者的症状均能从生物学层面找到可解释其症状的疾病。逛医行为的症结主要还是在于目前医疗体系、医疗环境、医生及患者本身,往往有认为大医院好、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有问题等社会心理方面原因,更有精神障碍方面的原因。

引发逛医行为的精神障碍主要有哪些?目前常见的引起逛医行为的精神障碍是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包括有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转换障碍、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做作性障碍、其他特定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未特定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而躯体症状障碍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医学远非完美,无论患者的躯体症状是否能够在现有的医学框架内得到有效的解释,多数患者及其家属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都可以转归为务实、接受和分寸把握良好的求助行为。但躯体症状障碍恰恰是上述常态的对立面,其核心特征是围绕躯体症状的思维、情绪反应及患病行为出现异常。

什么是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是综合医院临床各科最常遇到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躯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症状(如疼痛、腹胀、腹泻、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痛等);异常的皮肤刺激感(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等)、皮肤斑点;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生殖器或周围不适感,异常或大量阴道分泌物等)。这类患者常年受各种躯体症状困扰,频繁奔波于各级医院的不同科室,不仅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还造成大量医疗资源浪费。尽管查不出相对应的躯体疾病,但患者不舒服的感受是真实和强烈的,也可谓饱受疾病折磨。

躯体症状障碍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目前对于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目前认为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躯体症状障碍患者更多伴发焦虑、抑郁等问题,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患者)、慢性病家族史等是躯体症状障碍的高危因素。

未及时诊断治疗的原因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数量多,是普通人群中常见的精神障碍,然而患者大多数转辗就诊于非精神心理科,故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诊疗。造成未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受传统医学模式影响,会极其关注自己的躯体症状,认为自己的症状是严重躯体疾病的表现;二是目前临床分科愈发细化,出现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不少医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仍是仅从病理损害的角度去查找病因,很少将患者出现躯体症状的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联系起来。若未找到病理损害或辅助检查无阳性结果,临床医生通常会告诉患者“没病”或“长期门诊随访”,而患者的躯体症状并未得到满意解决,也造成患者病情迁延,从而反复就医。

可能存在躯体症状障碍的线索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躯体症状障碍的相关评估呢?主要线索有:①对病史描述不清、前后不一致或涉及多系统不适症状;②虽然进行了充分检查和解释,但患者的健康焦虑仍不能缓解;③将正常的生理感受归因为疾病问题;④反复重复检查;⑤逃避体育活动等回避行为;⑥对药物不良反应十分敏感;⑦对同样的症状或不适反复看多位医生。

积极应对原则

心理学观点认为,这类患者的躯体不适是负性情绪长期过度压抑后,转向身体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装病”或者“矫情”,对这类患者要多理解、多支持,鼓励他们去精神心理科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者需要关注、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要重视患者对疾病的关注和担忧,对患者的痛苦要给予共情和包容,并积极解释、安慰,甚至可以做一些必要的保证,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

患者应试着顺其自然、及时倾诉、寻找支持、积极生活,尽快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对伴有明显焦虑恐惧的患者,要改善患者对健康恐惧的应对方法,而不是仅仅想着消除恐惧。

治疗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安排定期就诊,认可患者的恐惧,评估和治疗可诊断的一般躯体问题,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转诊,向患者保证可以排除严重的躯体问题,积极治疗精神心理问题,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