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宋立萍
摘 要 在新教材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目标是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可以说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核心,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三维目标的达成与整合进行探究,以期有效提高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 阅读教学 三维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58
Abstract In new textbook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goals, processe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can be said is the core desig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existing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reach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to expl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ading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implementation
1 研究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以文章的阅读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可以说,阅读教学在我们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基础和核心地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不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一切阅读教学的实施都应以这三个维度作为依据来设计。
三维目标所确立的知识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更充分、更灵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为对人类整个知识文化的理解和知识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是指引我们正确进行教学的方向。
但是,新教材开始实施后,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三维教学目标被无意识的虚化。新课程确立了以“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阅读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但是,由于老师水平不一,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可能缺乏实践经验,于是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也就在所难免。(2)阅读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阅读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在不少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因一些原因出现了缺失或者变得含糊的现象,有些老师备课时甚至于放弃了“双基”,我们应该明确:“双基”其实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点,也是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3)阅读教学中有时过程、方法目标“偏离”。“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有些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另外有些教师虽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偏离”现象:偏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偏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从而使过程与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4)阅读教学中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当前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脱离文本内容和特定的课文情境,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孤立的、机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这种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不会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
2 内涵阐述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我们首先要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2.1 知识与能力
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知识方面,强调“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出发,淡化某些烦琐的知识体系,增强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2.2 过程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并列为三维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在大量接触语文材料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从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就是在语文实践性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些都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所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2.4 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是辨证统一、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注意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凭空存在,它只能存在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对它的教学也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只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过程中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
3 操作策略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教学要改变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倾向,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完整地实施语文的目标体系,并通过语文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来同时达成这三个目标。这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尺。
3.1 注重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夯实
3.1.1 阅读教学要特别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
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把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做实做强,还要锻炼学生现代文听、说、读、写以及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老师首先必须首要重视的方面,如果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接下来的语文阅读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重视文本阅读。文本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首要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文本。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视觉和听觉效果,如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有的教师用两节多课的时间让学生看电影《城南旧事》,其实这篇小说的魅力在于通过形象的文字和情节巧妙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对爸爸的深切怀念之情,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领会作者的思想,体验作者表达方式的巧妙和文字的优美。有时适当的音乐、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却不应该喧宾夺主占据课堂的主要学习时间。因此,教师应当从具体的文本入手,充分挖掘文章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人文内涵,避免“节外生枝”。
第二、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一定数量的语文知识积累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丰富的储备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信手拈来。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的记忆、一定量的生动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精彩、优美的句子,经典断落或篇章熟练背诵,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教师信口评价词“怎一个好字了得”,后来在学生的习作中“怎一个惨字了得”,“怎一个脏字了得”就用上了,也让语言更生动了。
当然,对这些需要记忆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运用时也会正确运用,不至于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或是根本不懂得学为所用。
第三、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多提拱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两个大臣看布料和皇帝穿新时的对话十分精彩,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改写课本剧,这就给了学生知识运用的机会,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要常用。
3.1.2 实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再创造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没必要每次都重复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而要充分吸收消化阅读中得到新的知识。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过分以“讲”代 “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细心地去理解、去品味、去评价。
当然,文本的解读和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想法,从本质上讲,阅读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理解和领会,抓住重点,找出疑点,同时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3.1.3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确定相应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学起来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的方法,立足学生的学情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方法:如不善于表达、喜欢安静的学生就用自学法、发现法;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只有“备”好学生,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才能让教学方法更加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亲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实践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远比授以现成的知识更重要,这就是“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3.2.1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语文阅读教学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学习结论,不充分进行理解思考,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体性。
阅读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生字的注音、默写,一般性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借助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等,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课堂上教师也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师生的探究过程中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学生课后再自主总结阅读心得,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有效率。
教师纯粹讲授的知识,学生遗忘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一定是记忆深刻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2.2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中要提倡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经验,在同意和反对、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把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例如我们课本里的一些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这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课文学习分解为几个学习任务,同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对应一个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派一名成员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学生就是通过合作完成了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切忌流于形式。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自己所在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要进行有效沟通,不能看似热闹实则流于表面;老师也要关注各小组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及时进行合作成员之间的微调,并设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2.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学贵有疑。学生要敢于持质疑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从“要我读”的被动阅读方式转变到“我要读”的主动阅读方式。
探究学习不仅仅在于简单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体人格,这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重大区别。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指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敢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主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有了主动性,就能自我控制学习,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其实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发现我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学生是很享受这种成就感的,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多激励学生的探究行为。
3.3 注重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很多老师有过疑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也有老师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教育家陶行知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所以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要把握两点: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3.3.1 充分挖掘语文课文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教学要随时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在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文资源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宝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主体心理,让他们去寻找、发扬、感悟、体验这些精神内涵,从而内化为主体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体内部认知活动实现人文资源向人文精神的过渡。如小说《最后一课》可介绍普法战争的背影材料,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主人公强烈的爱国情感,并由此及彼让学生联系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屈辱史、苦难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立志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
3.3.2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建立起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其次要建立一个温馨的、学生相互之间能彼此接纳和欣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安全的心灵港湾。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以标准答案去限定他们。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讨论先生的形象时,大部分人的观点认为先生是一个严厉之人,是封建教育扼杀人性的代表,应该批评,但有的同学却提出来先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可亲可敬的人。因为从先生的言行中看不出他真正地打过谁,骂过谁,他的所谓的戒尺,也不过是象征性地吓唬学生,表面严格下蕴藏着慈祥。这个观点就很有新意而且合情合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急于纠正,让他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自觉地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理解。
3.3.3 实行动态和即时性评价
教学方式如果能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必然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当然,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同样的事情每个人完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只以最后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认真对待、是否有创造性的发现等等,这些也应该成为教学的评价标准。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有些学生的观点并不十分正确或者表达也不尽完美,但只要他积极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闪光点。
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去动态评价学生。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心,或者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和掌声等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时,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都会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教师要从大局处立意,从细微处入手。
3.4 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维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在阅读教学中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3.4.1 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整合发展的结构整体,课程强调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养成素质。在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情感和体验去学习掌握新和学习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以生成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体验性目标产生内动力,促进优化调控,学习通过新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取新知识等多项学习能力及其品质。我们要让三维目标反复渗透、循序整合,不断呈现。
比如,情感体验是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抓手之一,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有效强化的同时,又是其他两维目标有效渗透的整合点。
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读通全文后,启发学生思考:渔人与桃花源中人分别时,桃花源中人为什么不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一愣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1)怕外人知道了桃花源,平静的生活受到打扰;(2)怕官府来人征收赋税;(3)不想违背祖先的遗愿等等。
然后教师又问:渔人“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两句中“志”“即”二字,是什么意思?表现了渔人和太守怎样的心情?你能通过这些词语看出作者的感情吗?
此后,引发思考:假如你是渔人,你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如果我们假想他们最终找到了桃花源,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除了能够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其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上的意义。教师如果能时刻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最后就能真正有效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3.4.2 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教师要重视教与学的配合:以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还要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提出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这样的探究方式,比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然,语文课程中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也必然是有差异的,如果说“知识与技能”要通过传授、感知与实践来实现的话,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要通过感悟与体验来达成。因此,在教学时,如果能通过某一个学习项目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有很大价值。例如《观潮》一课的教学:A、翻开课本之前,教师先出示四幅插图:钱江涌潮、水军校阅、吴儿弄潮、两岸观潮,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在插图下面,然后交流;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并提出疑,然后组织讨论解疑;C、每小组根据课文绘制的四幅连环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人选择其中一幅画给它命名,并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进行交流;D、要求学生用两句话写一个题记,每幅画根据文意作一个100字左右的插图说明,最后把连环画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3.4.3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需要载体的,我们不能把它孤立开来,要把它巧妙的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要特别重视情境创设,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所有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果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这种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例如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案例,朱自清《春》教学片断: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春花图,看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妙笔描绘万紫千红的花的。请一个同学读第四段,其他同学请合上书本,把眼睛闭上。你们要静静地用心听,想想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一生读课文,其他人静听。
读完后,师:好,睁开眼。现在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
师:好,现在请你们再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你们刚刚所见到的美景,好吗?
学生再次纷纷举手抢答,气氛活跃。
生:繁华嫩叶、万紫千红、蜂围蝶阵、红花盛火。
生:五彩缤纷、花枝招展。
生:春花灿烂、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翩翩起舞 。
生:春天实在太美了,我们也像朱自清一样热爱春天。
教师紧紧抓住“春花”,先由“朗读”入手,感知文本内容,再由“听”进行拓展,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让学生联系生活,“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的感悟得更深刻,从而引出“看到了树上挂满了果实”“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叫声”“闻到了阵阵花香”,于是水到渠成地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轴,让学生理解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同时贯穿着“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教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最后由朗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加喜爱春天。这样,由知识基础慢慢向情感过渡,最后达到融合,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向既定的三维目标靠拢。
4 成效与反思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由于笔者教科研能力的局限以及农村初中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但在校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帮助下,本课题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当然,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4.1 成效
4.1.1 落实“三维目标”有助于规范教师的上课方式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是随心所欲的。有些教师走进课堂后,是上到哪算哪,铃声一响就走人,上课无计划,无目的。这种行为显然与我们所倡导的新课标精神是相违背的。
我们觉得,一个教师,无论他自身教学水平如何,只要他是围绕三维目标来备课、上课,那么,他教学的大方向最起码是正确的,即使上得差,也不会差到哪去。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规范地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成效将大大提升。
4.1.2 落实“三维目标”有助于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面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反而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与落实,正是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之上的。如果教师能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状况预设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仅会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1.3 落实“三维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课标提出,学校应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教师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叶澜教授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要注重培养学生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态度、价值观及能力。我们认为在学校中,学生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摇篮。“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健全学生良好的人格,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升学生认识、评价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4.2 反思
4.2.1 如何“有意无痕”地达成三维目标
毋庸置疑,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预设、生成并最终达成良好效果。但这种意识如何“无痕”地在课堂中得到实现,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去刻意凸显某些教学程序,剑走偏锋,从而使课堂流程显得支离破碎。最常见的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常常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们教师如何“不着痕迹”地把各种目标一一在教学中完成,如何把达成三维目标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跃,可能需要我们教师从更高的层次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可能会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4.2.2 如何准确地给语文知识点进行目标定位
我们给学生讲授任何一个知识点,可能都会首先进行目标定位。但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时段,或者面对不同的学生,其目标定位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譬如同样的议论文,面对七年级学生和面对九年级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肯定是不同的,教师进行三维目标定位时,也必然有所差异。再比如同样的文章,在上新课和期末进行复习时,教师对其的目标定位也绝对不会相同。或者同样的文章,面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目标定位。那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点本身的特性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教师能否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否做到对所教的知识点烂熟于心,可能需要教师较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林顺兴.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J].新校园:理论版,2012(1).
[3] 姚咏梅.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初中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4] 刘秋萍.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10).
[5] 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6] 于漪.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7]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