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涂程锦
摘 要 咸丰末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咸丰逃难至热河,病死于避暑山庄内西暖阁。咸丰死后,奕联合西太后策划并发动辛酉政变,向八大臣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利的斗争。辛酉政变以奕一派的胜利而告终,从而使清王朝对内对外的政策有了很大改变,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 历史背景 政治势力 辛酉政变 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62
Abstract In the last years of Emperor Xianfeng's reign,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aced with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Emperor Xianfeng fled to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died here. After Emperor Xianfeng died, Yixin combined Empress Dowager Cixi launched the coup and seized state power of Qing Dynasty. After the Xin You Coup the Qing Dynasty had a great change in internal and foreign policy. The Qing Dynasty was further reduced to the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country.
Key words historical background; political forces; the Xin You Coup;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1 辛酉政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清王朝的统治到了咸丰年间已经摇摇欲坠。咸丰初年,广西爆发了震惊中国大地的太平天国运动,它以疾风暴雨之势迅速向清王朝的统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咸丰皇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调兵遣将,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强烈的镇压。
不久,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快,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咸丰八年(1858)五月,清政府同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后来又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外交政策,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再次将战火燃烧到京津地区,清军抵抗失利,七月十日联军攻陷天津。天津失手令咸丰帝非常震惊,匆忙下令原大沽口守将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又命大学士瑞麟带兵一万急速赶往通州设防。经过一系列议和会谈,清政府的愿望却没有达成。英法联军北上,战局岌岌可危。胜保、僧格林沁和瑞麟率领清军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无奈军队涣散,抵御不久便溃不成军。咸丰皇帝见败局已定,于八月初九从圆明园起驾承德,以“木兰秋狝”为名,命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人护驾,带着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和五岁的儿子载淳仓惶逃至热河避暑山庄,同时命恭亲王奕留守北京,授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
2 辛酉政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咸丰十年(1860)八月十六日,咸丰帝逃至热河避暑山庄,住进了“烟波致爽”殿。此时,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突出表现为以肃顺为首的官僚,与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官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肃顺为郑亲王端华之弟,在咸丰年间,从内阁学士、御前侍卫升至左都御史、礼部、户部尚书等要职,颇得咸丰帝的赏识。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军机大臣穆荫等都是肃顺一派的核心人物,他们随咸丰皇帝逃往热河,牢牢地控制着清政府的朝政大权。
奕是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咸丰即位后加封他为恭亲王,后因其生母加封皇太后一事被咸丰帝所嫌,一直未掌大权。1860年,咸丰逃往热河之前,奕被留在北京督办和局。在议和过程中,他推行妥协屈从的方针,代表清政府同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也因此颇得外国侵略者的赏识。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其核心人物有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及满汉大员沈兆霖、宝鋆、胜宝等。总理衙门也成为了以奕为首的洋务势力的主要阵地。随着奕一派势力逐渐强大,他们渐渐不甘久居肃顺一派之下,这些都构成了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的矛盾。
咸丰十年九月“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在华势力的发展是中国政治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在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肃顺一派比较强硬。因此,英法等国更看重奕一派,英国公使普鲁斯曾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们的惊恐,希望迟早总会发生变动,使最高权力落到他们手里去。”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久病虚痨的咸丰皇帝病死在避暑山庄的寝宫“烟波致爽”殿,终年31岁。临终前,咸丰皇帝口授两道硃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咸丰的遗诏激化了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当肃顺一派与奕一派矛盾日趋尖锐的同时,热河又产生了以慈禧为代表的新的政治势力。慈禧,即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在咸丰年间比较受宠,生皇子载淳后更是身价倍增。咸丰皇帝懒于政务,常令其“披览各省章奏”。懿贵妃本就热心政治,这些都为她参与国政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载淳即位后,懿贵妃与皇后钮祜禄氏一同被尊为皇太后。咸丰死前,为避免八大臣专断,小皇帝大权旁落,赐“同道堂”印给载淳,赐“御赏”印给皇后钮祜禄氏,命两印代替硃笔。凡赞襄政务大臣拟定的上谕,必须加盖两印后才能生效,这是咸丰皇帝利用皇太后钳制八大臣而为之。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印自然落到其生母西太后手里。肃顺等人却把“钤印”仅仅看作“以为信符”的形式而已,他们不允许太后干预政务。为了对付肃顺专权,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与奕开始谋求合作。咸丰死后,奕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令奕一派官僚贵族极为不满,为了各自的利益,两宫太后与奕一派很快结成同盟,这些都使辛酉政变的发生成为必然。
3辛酉政变始末
慈禧与奕等人合谋,加快了政变的进程。1861年九月初,奕以“奔丧”为名赶至热河。一到热河行宫,奕就直奔灵堂,嚎啕大哭,面对肃顺等人谦恭有礼,并且躲过了八大臣的监视,同两宫太后秘密部署了政变的计划。在这次密谈中,他们都认为在热河难以发动政变。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名义上掌控最高权力,在热河影响力颇大,只有借銮驾回京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发政变,才能一举成功。密谈后,奕只在热河停留几天,就赶回北京谋划政变。此时朝中掀起了一阵反对八大臣“赞襄政务”,要求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舆论。八月十日,御史董元醇的奏折送至热河,奏折中直接提出“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更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辅弼一切事务。”围绕这份奏折,热河行宫里,八大臣与西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先是八大臣起草了一份痛斥董元醇的“上谕”,指出“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旧制”,对于这道“上谕”,西太后拒绝盖印,并且“良久未发下,并原件留中”,又立即召见八大臣加以训斥。双方见面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声音之大,把坐在东太后怀里的小皇帝载淳吓得啼哭不止。十二日,西太后还是拒发上谕,八大臣则以“搁车”相威胁,“日将中,上(指载淳,实指西太后)不得已,将折及其拟旨发下照抄”,交军机处发出。八大臣等人这才“照常办事,言笑如初”。在这次交锋中,西太后认识到发动政变的时间尚不成熟,暂时隐忍,等待良机。八大臣则是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们认为以后再不会有人妄言太后垂帘听政,并且疏于防范,这也使得他们难逃政变中失败的命运。
经历了这次事件,西太后回京的心情极为迫切。她宣布皇帝将于九月初九日正式登基,按祖制,皇帝的登基大典必须在紫禁城的太极殿举行,这样八大臣也再无借口滞留热河,遂决定于九月二十三日起銮回京。
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灵柩起运回京。载淳和两宫太后等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跪送之后,先赴前一站喀拉河屯行宫跪迎灵柩。第二天一早,行过朝奠礼之后,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扈从下兼程向北京进发,咸丰的灵柩由肃顺护送。两宫太后只用了六天,于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就赶到北京。回京后,两宫太后立即召见恭亲王奕,为发动政变做了最后的部署。
九月三十日早晨,两宫太后和奕 在养心殿召集群臣,当众宣读了早在热河行宫就拟好的上谕,宣布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犯有“专擅”、“欺蒙”等大罪,将其职务解除。据记载:“恭亲王率周祖培、文祥等入朝待命。载垣等已早到,尚未知解任之信,……见恭亲王等大言曰: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并声称“太后不应召见外臣”,正在这时,西太后又传旨:“前旨仅予解任,实不足以蔽辜”,着“革去爵职拿问”。载垣、端华又以赞襄政务大臣的身份相抗议:“我辈未入,诏从何来?”但西太后事先布置好的侍卫立即将其擒拿,褫夺顶戴,幽禁于宗人府。此时,肃顺护送灵柩已到达密云,当晚就被慈禧派去的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奕譞等人逮捕,后与载垣、端华一起被关押在宗人府。
这场由西太后和恭亲王奕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史称“北京政变”,又因政变发生在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
4辛酉政变对清政府的影响
辛酉政变发生后,两宫太后便迫不及待地加封在政变中有功的大臣。首先加封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食双亲王俸禄,参与清政府政权的最高决策。奕一派的重要人物均被加官进级,户部左侍郎文祥留任军机大臣,大学士桂良、户部右侍郎宝鋆出任军机大臣,自此,清政府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两大中枢机关被奕一派所掌控。在八大臣的问题上,西太后则完全否定了咸丰帝遗诏的态度,她以小皇帝载淳的名义发布上谕说:“载垣、端华、肃顺于七月十七日皇帝升遐,即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自居。实则我皇考弥留之际,但面谕载垣等立朕为皇太子,并无令其咱政务之谕。载垣等乃造作赞襄名目,诸事并不请旨,擅自主持。”遂下令将肃顺抄家斩首,令载垣、端华自尽,其余赞襄大臣及其同党也全部革职,自此,八大臣辅政的局面彻底结束了。
十月初九日小皇帝载淳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定年号为“同治”。上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尊号为“慈安皇太后”,上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尊号为“慈禧皇太后”。接着,两宫皇太后批准了礼亲王世铎等人议定的垂帘章程,其中明确规定皇太后批阅奏章、召见大臣、裁决政务和确定官员任免。十一月初一日两宫皇太后带领小皇帝载淳在养心殿正式实现“垂帘听政”,开始了清王朝太后临朝执政的创举。在 “垂帘听政”的过程中,政务多由慈禧一人决定,这样,名为两宫垂帘,实为慈禧一人独揽大权,这对于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辛酉政变,奕一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及外交实权,在晚清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政变中,英法公使对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支持与配合开创了西方势力干预中国朝政之先河。此后,清政府对于西方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敌对转为依附和屈从。此时的清王朝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法及西方生产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以奕为首的中央洋务派集团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主的地方洋务派相互呼应,洋务运动也加快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
辛酉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殊死斗争。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出现了太后“垂帘”,恭亲王“议政”的新格局,清王朝后期对内及对外政策有了很大改变。在慈禧当政的同治年间,以奕为首的洋务势力妄图在屈辱中实现中外关系的转折,“借法自强”,开拓晚期近代化的道路。伴随着这些政策,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推进了清王朝向近代化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