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18

罗秀华

摘 要 大学生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对祖国、道路、理论及制度等四个方面的认同,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高校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国家認同 国家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11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LUO Xiuhua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 of the motherland, roads, theory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 such as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exists with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al problems,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1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究竟这个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①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集体认同,它是指引着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是激发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主要包括对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等四个方面认同的教育。

第一,祖国认同。祖国认同是随着人出生时被赋予的公民身份而具备认同前提的,它是指一国公民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是一种将国家视为“己者”而非“他者”的感受。②大学生的祖国认同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共识,自觉维护祖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关注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树立“大民族观”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既是一种情感的归属需要,也是一种人文的、理性的认同。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③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理解片面化,对其前途认识不清等问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能给大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给他们提供续写更加绚丽的青春诗篇的机会。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起着一个风向标的作用。我国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善学、勤思,勇于创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清,容易走岔路。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让大学生充分自觉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指导自己的人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制度认同是测量政治是否稳定的一个核心指标。④由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面临西化、形式化、边缘化、教条化等错误的倾向。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目标。

2 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国家认同与否,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及其教育者在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说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不到位;过于重视概念、内涵等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往往以书面成绩为考查标准;重历史轻现实,重国内轻国家,重成就轻问题;仍采用灌输、说教等教育方法;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资源的互动性和配合度不高等。这些做法忽视了对大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以及行为的养成,也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的选择,也不能与时代特征、社会要求结合起来,极易导致大学生对国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出现不协调以及矛盾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缺乏有效性。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主导,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也是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科学价值观等的概括、浓缩和升华,开设这门课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时数、考评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使国家认同教育正规化、制度化。

当然,如果这些理论知识强调得过多,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将知识的灌输和情感的渗透结合起来,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比如,通过参观和欣赏国家的伟大建设、各种纪念馆、丰富多彩的文学及艺术成果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教育,提高对国家的认同。

2.2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造平台

随着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中国互联网中心(NCNIC)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其中上网场所中在学校上网的达13.8%,而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上网人数的20.6%,⑤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要有一种“阵地意识”,及时占领互联网阵地,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为了避免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的散布,学校应该及时地掌握网络上的实况报道,提高事件的透明度,并做好正确的引导;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理论和知识,增强政治情感和意志,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学校应该利用网络帮助学生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增强对政府、对国家的认同。

2.3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正确指导

教师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职业,他们不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栋梁之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前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亟需需建立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他们的理论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

为了提高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下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和调研,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现代化;选拔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学术会议,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给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建立一支理论素质高、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发挥辅导员的指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是大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是班级体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全面负责,对大学生起着指引、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辅导员主要负责在大学生的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每天的朝夕相处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辅导员,因此,辅导员要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辅导员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要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惑与难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还要注意协调本班内部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加强本班与其他班级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辅导员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2.4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营造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施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作用,加大对文化环境经费的投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爱护与理解,并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公平参与的意识。同时学校应重视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利用同辈群体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的认同。不过,为了防止社会上落后的、不健康的思想以学生社团为媒介而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选择,高校需要对学生会和社团加强引导和监管,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成立并组建相关社团,讨论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把对时事政治的热情转化成建设国家的激情,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团代会、学代会,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大学生加强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此外,也要注意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互动的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教育的氛围;并努力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大学生学习关于国家认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把国家认同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② 杜晓兰.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4.

③ 郭建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2):5-9.

④ 秦国民.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12-114.

⑤ 中国互联网中心(NC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