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与实施艺术

时间:2024-05-18

李睿鹏 卢 俊

摘要本文从赏识教育的来源和定义出发,紧密结合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得出:在赏识教育的实施艺术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挑战合适的目标,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赏识教育依据差异性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赏识教育的来源

赏识教育在我国的风行,起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与大力推广。周弘先生之女周婷婷自幼双耳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照常理而言,能将她培养的具备基本生活能力就很不错了,然而周弘先生却创造了教育奇迹:通过20多年赏识教育的实施,让周婷婷6岁便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超过很多常人孩子;8岁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千个数字,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10岁与父亲一起出版科幻童话;11岁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6岁成为国内第一位残疾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21岁成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硕士研究生;24岁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后,周弘先生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和推广,一时之间,在全国诸多中小学、中职院校和家长中都纷纷掀起了学习赏识教育的热潮。

2 赏识教育的定义

要理解赏识教育,我们可以从“赏识”入手。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赏识”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的意思就相当于“欣赏并赞扬”。

从师生双方关系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即是指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是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它的实施既有原则性又有弹性,不仅对不同学生用法不同,不同个性特点的老师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有自己的独特性。

3 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3.1 皮格马利翁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格内向孤僻,但是擅长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他梦中情人的美女雕像,并爱上了这尊雕像,每日倾注感情。有一天,这尊雕像似乎被国王的诚意打动了,变成了真人,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型。

后来,公元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了一个班级,他们开玩笑般得给了老师一个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而等他们数月之后再次被邀请来到这个班级时,意外得发现,班上性格最为开朗、成绩最佳、与老师关系最好的居然就是名单上的几个同学。

原来,这老师相信了心理学家们的话,便开始对这几个学生刮目相看,认真对待,不断发现他们的有点予以肯定,而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候也没有向往常那样严厉批评。这正与赏识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结果,这几个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爱和包容,便真的积极进取起来,故而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3.2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两种。前者包括生而就有的无条件反应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应,比如婴儿接触到母亲的乳房时就会有吸吮行为,狗在多次看到食物时都听到铃声,后来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后者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后天形成的某种习惯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这种习惯性行为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他说:“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达,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他可以增加学生再次做这种受夸奖的行为的几率,而且,数次以后,这种强化可以被学生内化,到时候不需要老师夸奖,学生也会很自觉得那么做了。

3.3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内心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弱化的本能或冲动,称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斯洛强调,人的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在学校的知识学习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但是,学生基本需要并不一定得到了满足,所以专心学习的动力并不一定充足。赏识教育的方法则可以使得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心身健康发展,从而(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17页)能产生认知需求来好好学习。

4 赏识教育的实施艺术

4.1 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孔子说过,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也是如此。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长处不同,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就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自闭,但是做事情很细心,我们就不能只拿他和外向的孩子作比较,刻意让他去多与人说话。我们应该多表扬他做事细心的方面,给他信心和价值感,他自然而然也会有信心与别人交流了。

4.2 引导学生挑战目标

赏识教育只有落实到帮助学生挑战目标上来,才能更好得帮助学生成长。否则,赏识教育便失去了方向性。不同的学生优点不同,树立的目标也应该不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不同的目标。并且在学生挑战目标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和引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们尤其要注意表扬学生在挑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吃苦拼搏的精神,而非只表扬最终的成绩,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将好的学习品质内化。

4.3 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

赏识教育的精神核心是爱学生。赏识教育可以通过言语表扬、眼神暗示、关爱行为等多种方式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塑造轻松和谐的环境,让爱与和谐在学生当中蔓延。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使赏识教育的功效倍增,不仅能让学生间互相促进,而且有益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了不良竞争、片面苦读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4.4 赏识要有所选择

赏识教育有时会有失效的现象,比如,有一次,一位老师表扬班上的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说他这天早自习“终于”没迟到,学生不但不感到受到尊重、关心,反而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赏识教育并不是什么都要表扬,而是要有所选择。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长处被人认同了,从而产生上进心。如果脱离了这个目的,不加选择得表扬,甚至刻意得去讨好学生,就不算是真正的赏识教育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