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4-05-18

马若兰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时间频繁发生,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如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不容乐观。有调研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以各种方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华中科大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的调查发现,曾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10.7%。虽然许多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尽管学术界也提出了各种理论,但在实际层面问题仍然不少,如目前我国香港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曾出现过这样问题:操作随意、欠缺规范、没有定式、效果参差不齐。许多心理工作者及关心者对于学校这样一个心理健康辅导部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外也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起源于1940年前后,截止至2004年,美国148所大学的学校心理学专业符合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的认证标准,一共约有25000名学校心理学家服务学校系统,加上大学里的学校心理学教授、医院和诊所里从事临床工作的学校心理医生等,共3万多名左右,每年还有1000—2000名毕业生充实。即使以这样的培养速度,美国学校心理学行业在当前仍然处于人手紧缺的状况。目前,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和学生的比例为1:1930,但是有些家长仍然在抱怨服务不够及时和到位。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是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有些新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因学习、生活的转折引起的心理变化给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是其自身具备的经验和技能所无法解决的,这会影响其心智活动和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失眠症、抑郁症的产生。

二是学习与考试不适应造成的学习压力。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更多的是要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而部分新生还在沿用中学的学习方式,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从而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更有甚者痴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

三是恋爱受挫造成苦闷情绪。大学生由于已进入成人行列,渴望与异性交友恋爱。但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性意识和理智感未完全形成,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经常发生矛盾,加之考虑问题简单,缺乏理智,脱离实际,所以经常出现失恋,进而导致心理苦闷,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变态或轻生心理。

四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高校纷纷扩大招生;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呈正比例增长,人才市场存在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隐患。因此,部分大学生由于所就读的高校或所学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所以会觉得毕业后找工作处于不利地位,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种就业形势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3 解决措施与策略

首先,从高校层面上看,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高校还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及时开设这门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常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其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还要为其解析心理现象,分析心理动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规范的行为等基本的心理因素。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使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调查对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适应环境,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及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及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与有关医疗机构的联系,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治疗,帮助其排除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减少心理发病率,努力消除心理疾病。

再次,要建立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在于自我保健,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看,大学生应努力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排除愤怒的情绪;多找朋友倾诉,以泄抑郁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外界帮助的目的应是让主体自身学会白助。一方面,要有自助的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白助,具备自助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对外米劣性刺激学会自我认识,正确对待;对内心冲突,学会自我化解;对心理压力,能够自我缓解;对自我的不足、缺陷,勇于进行自我矫治;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疾病,不讳疾忌医,敢于主动求助。在同龄的学生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相互的倾诉、倾听,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发现问题,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