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发展的生态化取向对气质研究的启示

时间:2024-05-18

刘淑娟

摘要生态化取向是20世纪中期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随后被引入发展心理学领域,气质这一重要特质在传统研究上有其局限性,把生态系统观引入气质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出现新的突破,对拓展和深化气质研究具有导向意义。

关键词生态发展观气质研究交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生态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几十年来,这一运动对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它独特的世界观、人性观、心灵观从生态的视角揭示了心理现象的本质,而它所提倡的 “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主张,也弥补了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为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心理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为在特定环境(尤其是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到的儿童的行为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在换了一个环境后有可能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生态效度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重大方法论局限,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取向逐渐受到重视,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笔者认为若将其引入气质领域研究将更具有开创性意义。

1 生态化研究取向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进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这种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新颖视角,并在1979年生态发展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趋向。他的理论既不同于以机体为中心的精神分析学派,也不同于强调环境决定论的早期行为主义,他强调的情景不同于传统行为主义所强调的环境,而是有机体与环境系统的统一、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引导发展心理学在生态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布朗芬布伦纳也因此成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中国,首先把生态观点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取向进行论述的是朱智贤教授,他在其全集之《儿童心理学史》中把生态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并对它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意义作了简要介绍。林崇德、申继亮等人继承了他的观点,他们在介绍发展心理学的现状时,进一步指出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他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离开实验室,走向现实环境,把实验室研究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现实环境中去,在其中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朱皕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的理论源头和创立并与实证研究作为线索,对生态系统理论和生物生态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展望。他较全面地论述了50年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的发展历史、主要理论成就、研究范式和方法、过去研究特点的评价和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同时,正是在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设计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其中最典型的是准实验设计方法。在研究模式上研究者逐步从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某种心理现象转变为关注导致其产生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试图从更多的层面来把握心理现象和规律。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把生态化取向的观点应用到发展领域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气质差异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将生态系统观引入气质领域研究将会大大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2 有关气质的传统研究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最早研究儿童气质的是美国的儿童精神病医生托马斯和切斯,他们用9个维度来描述儿童气质, 即活动水平、频率、趋避性、适应能力、反应阈限、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后来的研究者对气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都认为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气质的影响因素作了相关研究。如,卡特尔和艾森克等对双生子的气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与个体的内外向相关。Polmin 等从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人格特性的遗传率在30%~60 %之间。林崇德教授1978年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气质相关非常显著地高于异卵双生子的被试。可见,先天遗传因素对气质的发展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气质的发展并非完全归因于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对气质也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的气质类型显著地受社会环境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某一种具体社会因素可能仅影响一种或某几种气质类型的变化,而对另一些气质类型则产生很小的影响或不产生任何影响。可见,气质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这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正如林崇德教授1982年的研究所表明的:遗传因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气质并不等同于遗传本身,遗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环境因素对遗传因素具有改造功能,并对儿童气质的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3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气质发展研究的启示

在儿童气质发展问题上,有很多有争论的地方,如上所述最为常见的是先天和后天之争,但这个问题的解决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的多。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一些对影响心理因素的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研究者开始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气质发展问题。这里的“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而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以布朗芬布伦纳为例,他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各个系统水平又有着动态的交互作用。比如,不同的气质特征的儿童在其早期的各种行为中的表观不同,它会影响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这样就会改变他们的行为。通常人们对待经常大哭大叫和静静躺在床上的儿童的行为是不同的;父母对待经常逃避反应的孩子与对待好奇、易接近的孩子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养育方式反过来又会对儿童的气质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从大的宏观环境上分析,父母养育压力、失业、邻里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对儿童的气质发展产生影响。在个体气质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一起有选择地控制着人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某种气质类型的产生和发展。这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人的行为或心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发展观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每个影响因素之间都有可能存在着交互作用。应该说当前气质研究的相互作用论取向正是生态系统发展观基本思想的一个体现。这种交互作用的观点对气质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另外,近年来随着生态化研究取向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传播,发展心理学家们考察气质的视角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气质可以随着时间、情境而发生变化。“一切都视情况而定”,研究者不可能同时把每一个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都找到。有的研究者开始把气质作为因变量来研究气质的可变性或者考察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对气质发展的影响,这种视角转换对传统气质研究方法是个挑战。

4 总结与展望

在生态系统观的影响下发展心理学将更多的采用现场研究、综合化的研究、定量化的研究、跨文化的研究等方法。注重准实验设计,以更精细、准确的仪器观察和记录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且重视多因素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气质这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其发展是与其他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发展观启示我们在研究个体的气质发展时,一方面需要从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系统的差异变化去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它置于个体之间、其所属不同家庭、学校环境之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另外,从对气质稳定性的强调到对气质可变性的关注是气质研究进程中一次极有意义的研究视角的纵向延伸。

但生态发展观也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比如过分强调人-环境统一体,有机械论的倾向。因此在对生态发展观引入气质研究领域时也不能盲目乐观。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Bronfenbrenner在2000年的论文中还是充满希望地认为2l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的将会是强调连续性与变化性统一,生理和心理统一,用生物生态化的方法来研究代际问题、历史问题和未来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理由相信,在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以及生态系统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多层次、多水平因素的探索,气质研究也将取得更有开创性的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