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18

李 佳

摘要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部分中职学生思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以人为本,努力做好新时期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职业学校 思想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它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文化技能,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应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主流是好的,他们自我意识强,可塑性大,渴望独立,勇于表现自我,接受信息快,成就动机强。他们比较关注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市场消费观念强烈,比较张扬自我个性。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受应试教育影响,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意轻易选择职业教育,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社会的弃儿,这导致中职生源严重下降。因此学校里的学生良莠不齐,增加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难度,部分中职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中职学生政治观念较为淡薄。第二,中职学生虽然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道路却分向两端:高中生的主要使命是升学,而他们却要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第三,由于中职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是非观念薄弱,审美评判标准存在偏差。第四,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较强。第五,学生自己对未来感到迷茫,厌学情绪较重。第六,学生的自卑感较重。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2.1 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学校应当全员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理念。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热爱、尊重、理解学生。

其次,学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第三,思想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去认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冲突的价值取向时作出自己正确的道德取向。

2.2 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模式

首先要加强学校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制度,建立由学生部门、教学部门、团委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在内的思想教育队伍,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开展工作,构成严密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网络系统。

其次成绩考核办法应当与时俱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道德则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中职学生学校的考试成绩可采用平时作业、半期考试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按照百分比进行折算,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督促他们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避免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去作弊的行为。

2.3 改进学生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角色的转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能够知己所长、知己所短。让学生找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按照社会经济需要来确定、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其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引导他们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2.4 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台、文化长廓、黑板报等的宣传展示,把建设校园环境与具有鲜明主题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营造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其次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这样的实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第三,注重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和家长应当密切沟通联系,双方齐抓共管,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问题的存在,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会有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1.7.

[2]包玉琴.德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J].教育探索,2003.3.

[3]王汗清.与时俱进树立新型德育观[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