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余 红
摘要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人情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交往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概念,并在人际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人情的具体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人情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针对其消极作用提出几点处理人情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人情人际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人情在中国是一个极普遍的概念。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成年人无不了解“人情”这东西,并在日常生活中频繁的运用和处理人情。人情是人际关系的桥梁,可以说,没有人情便没有关系。但对人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却不多见,据笔者资料查阅,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对中国的人情问题有过相对概括的分析;豍另外有学者从中国江湖社会的视角来分析人情的含义。豎其他人则是浅尝辄止,大而化之。至于关注人情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的人就更寥寥无几了。笔者在此主要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人情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人情处理问题。
1 “人情”的含义
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变迁中,人情的内涵是丰富的。《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又如“人之常情”。当在别人有急难时,你给以物质救济,这时便是“做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便是欠了你“人情”。这里的人情就可看作是人际交往的礼物。“不尽人情”,“人情世故”,主要是指人心,世情。此外,还有“讲究人情”,“合乎人情”,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要重视人情规则。可见,人情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诠释。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人情的不同含义:
(1)人情可以看作是人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情境中产生的社会心理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根据对方所处的情境状态而做出“喜其所喜,忧其所忧”的情绪反应,那么他就是人们所说的“通人情”或“通情达理”的人,即有同理心。反之,如果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欣然于色;见人于水火之中而不出手相助,便是“不通人情”。对于人们会做出何种社会心理反应,主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典型的传统文化之下,人情蕴含一种无法剥离的情义,而在多元文化的当今社会,“人情味”就淡了很多。
(2)人情是人际沟通的媒介。在人际关系中,人情占据着重要作用。沟通主体通过“买人情”、“卖人情”、“送人情”、“做人情”、“欠人情”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而人情就是被沟通双方所默认的潜在统一符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和维持就是主要靠人情的桥梁架起。另一方面,人情的媒介意义也可以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作为一种交换的资源,人情实现了交换双方的“买”“卖”交易。然而,在社会性交换中,“人情”的价值衡量是模糊的,只能靠交往双方的心理评估。但这并非说不能做出人情的亏盈估算,人们常说的“人情债”就是指人情的“负债者”而言的。亏欠人情的一方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就会尽力“还人情”。对于“还”的价值是否等值“欠”的价值,还要看双方的心理估价。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人情的难以清算,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持。
人情作为抽象的人际交往媒介,其交换的内容形态也丰富多样的,包括金钱、礼物、恩惠、支援、服务、解难、权力等等,这些差别要视互动双方交往的情境而定。同货币在经济市场交换中作媒介相似,人情在社会关系网的利益交换中作媒介。
(3)人情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内在约束力。人情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难以摆脱的约束力的。俗语说:“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就是说欠了人情心理难安,必须要还。即使拒绝别人之情可以免除“还情”,但是这也就终止了与人的来往,产生孤立或被孤立的结果。“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像一种社会“舆论”,对人际交往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力。
人情作为一种潜在规范在社会关系中被人们内化和遵行,形成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观念,使社会系统出现强韧的凝聚力。华人走向世界各地,聚而不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上述分析可见,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带有两面性。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它会表现出哪一面的作用,关键要看互动双方在什么情境下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利用和处理它。情境不同,态度不同,行“人情”之事就会产生或善或恶的不同结果。人人讲感情、讲情谊,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友爱和温情的和谐社会;人人讲交易、讲生意,社会就是一个人情寡淡、人心冷漠的问题社会。
2 人情在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由人情的含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情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2.1 人情有利于维系和调节社会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重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调的伦理关系。在亲属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有互通有无、互济缓急的“义务”。这种义务关系(即所谓的“伦”内人情关系)一直是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肯定的。它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支柱。对于“伦”外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由此推及出去。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遵循着“来而不往非礼也”规矩。一人“送人情”,就这事情本身,意味着对方开始“欠人情”,二者是同时发生的。“欠人情”,就要“还人情”。依规矩,“还”还要过量(所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理当所还超过所欠,反过来对方欠自己人情。如此欠还相生,就保证了人际关系越绑越紧,维系持久和稳定,人情活水不断更新。
另外,人情作为一种社会同理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起着某些积极的作用。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会激发人们对社会捐助的积极性等。
2.2 人情的内在约束力有利于维持社会平衡和社会团结
人情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的,当一个人与他人往来时,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人情”的约束,并遵从人情的规范而行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教化,即儒家的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规范。不容质疑,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平衡不能不说部分归因于这种规范的存在。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人情的观念。
按“人情”行事早已成为人们心中内在的潜规则。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就是一种集体意识。孔德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豏这种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平衡和团结。
3 人情在人际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凝聚着情感和情谊的“人情”,本来只应该局限在人们的私交空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情味越浓郁越好;而在不应该讲“人情”的公共领域,应当尽量消除“人情”的影响力,确保制度和规则的公平和公正。可遗憾的是,在私交的空间里,“人情”越来越淡薄;在公共领域里,“人情”却越来越重要,很多时候,它甚至已经凌驾于国法、公理之上。这不仅是“人情”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3.1 人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行为的自主性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相对落后,人际关系主要是以社会性的交换关系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性的交换成为必要并占据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关系,它必需依靠可以计算的媒介来衡量。显然,人情中的情感因素在这里就束缚了要求理性、自由、公平原则的经济性交换,减少了人们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人情吃不消”、“人情浓的化不开”,显然表示人情的压力。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也许就是为了淡化人际关系的浓度,以求取得不为人情压垮的自主性地位。
3.2 人情关系助长了庇护式腐败
在当今社会,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情关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交往方式。表现在政治生活中的官员与群众的关系上,部分官员就由“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变成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那“一部分”人的代表了。他们借助公共资源或权威将公共权力用于私人或特殊的利益团体。由此产生了庇护式腐败。豐以下这一真实案例充分说明了这点。
2000年8月11日,《燕赵都市报》刊登《高官堕落为红颜》,报道成克杰一案:1994年初,某国营企业的厂长张某在李平(成克杰情妇)的推荐下前来拜访成克杰。张某道明来意:现在国有企业不好干,能不能请成主席帮忙调到机关工作。成当即答应,可以考虑。有了这句话,张某如获至宝,往成家跑得更勤快了。当然每次都不会是空手前往。事后查明,张某先后4次送给成克杰现金万元,同时送给李平金项链一条,价值3888元。不久,成克杰亲自出面,疏通关节,把张某从企业调到某机关工作。
这里可以看到人情关系中包庇的腐败现象:在“求人情”和“还人情”的利益交换中,成克杰利用公共权力和权威为张某个人谋工作,在此人情关系就成为了庇护关系。这也许被人们所愤恨。然而,如果他只是做了为自己的子女就业而行个方便、为自己受灾的老家多拔点救济款之类的事情,就可以被多数人所理解。反之则会被认为是不讲人情,不可理喻。人情在此就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模糊了官员行为的是非标准。
4 人情关系的处理策略
基于对人情的定义的理解,笔者分析了人情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而对于如何处理人际间的人情关系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则需要一定的策略。然而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其对人情的重视程度和所处的具体情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个人在处理人情关系问题上是有相当的自由度与自主性的。因此,在这里,主要提出几点处理人情问题的普遍性策略。
(1)内化待人处事的标准。这种策略主要是针对人情对人的束缚问题提出的。指个人把处理人事问题的方式固定化,撇开人情的问题,将待人的标准内化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这样既可摆脱人情的约束,也不会戴上“不通人情”的帽子。
(2)逃避人情关系。对于重人情的官场人员来说可以选择逃避暂时的关系网,调离本地,去别处任职服务以避开人情困扰。
(3)将人情的使用限制在特定范围,也就是公私分明。对“事”而言,以公平原则与人交往;对于日常生活,则以人情规则来往。也就是说,以公平法则来处理自己只拥有支配权的资源;对于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则可以用“人情规则”来处理。豑
当然,以上策略有其绝对化的一面,具体实施起来还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技术性和困难性。但切莫利用“人情”,利用“人情”的人将成为“人情”的掘墓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