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90岁民间艺人的制作“猴加官”绝技

时间:2024-04-24

王丽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制作“猴加官”民间绝技,是用红胶泥做成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通过提线操作,使胶泥小猴把头上的面具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变脸,滑稽的表演令人捧腹。“猴加官”流行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门民间绝技曾被尘封几十年。如今,出生于河南南阳的90岁魏义民,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

14岁拜聋哑民间艺人为师,练就一手精湛的制作“猴加官”技藝

今年90岁的魏义民,出生于河南南阳。读小学时,他在课本上见到一种名叫“猴加官”的小玩偶,那是一种用胶泥制成的小猴子,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像豫剧里县太爷戴的那种官帽,神气十足,活泼有趣。那时候,他就对“猴加官”很感兴趣。

魏义民14岁那年,在街头结识了一位制作售卖“猴加官”的民间艺人。这位艺人来自新野县,是一位居无定所的聋哑人,魏义民央求父亲,让这位聋哑艺人住到了自己家里。就这样,魏义民拜聋哑艺人为师,学习制作“猴加官”。

“猴加官”,又称“会动的活泥猴”,是旧时小孩的玩具,在中原地区流传了300多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泥巴做成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猴身粘着染了五彩颜色的“猴毛”,钉上一指宽的布条做成胳膊和腿。一根细线系住猴头,两根细线分别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张京剧脸谱相连,然后一起绑在木棍上。表演时抖动木棍,小猴子就利索自如地摘、戴面具了。魏义民后来从古籍记载中了解到,“猴加官”是从民间耍猴中演变而来,“猴”与“侯”谐音,再与脸谱官帽叠加起来,就成了“猴加官”,表示祝福之意。

“猴加官”看似小玩意儿,却融合了泥人、脸谱绘画、布艺、雕刻等多种技艺。它的手工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不仅需要在红胶泥球上捏出猴脸,还要有极高的绘画能力。此外,还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杆原理,这样,做出的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摘、戴面具中经受住把玩。魏义民跟着师父苦学了2年,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制作技艺,颇受师父器重。每逢年节时,师父会带上魏义民去街头摆摊卖“猴加官”,生意非常红火。

魏义民出师后,也干起了靠制作“猴加官”手艺谋生的活儿。然而好景不长,上个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火烧到了南阳,魏义民随家人逃难到外地。由于兵荒马乱,魏义民学来的手艺没有了用场。

1949年11月,魏义民参加了解放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从部队退役后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公司工作,制作“猴加官”的手艺,就这样慢慢荒废了。

40多年后重拾老手艺,小泥猴深受孩子们喜爱

1980年,魏义民从公交公司退休,几十元的退休工资要养活一大家人,生活非常困难。闲下来的魏义民,开始琢磨重拾荒废了40多年的“猴加官”老手艺。他从制作磨具开始,一步步重拾当年的制作工艺:制磨具、做猴头、安铁丝钩、做猴身、制提线木棍……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魏义民的“猴加官”越做越像,周围的老人们看了都说和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

几个月后,魏义民做出上百个“猴加官”,让老伴拿着到公园附近卖。没想到,由于他制作的“猴加官”做工精致,小泥猴的表演滑稽可爱,深受人们喜爱,上百个“猴加官”很快就卖完了。

后来,迷上“猴加官”的孩子越来越多,魏义民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第一个月,他就赚了500多元钱,是退休工资的好几倍。见这种老手艺如此受人喜爱,魏义民和老伴心里乐开了花。此后3年,魏义民依靠自己的手艺,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后来由于老伴患上重病,魏义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照顾老伴上。老伴去世后,魏义民再也提不起劲儿做“猴加官”了,这门手艺再次停了下来。

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担心绝技失传愿意义务收徒传艺

2004年,河南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魏义民带着自己做的“猴加官”来到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工作人员十分惊喜,当即吸收魏义民为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此后,魏义民再次重拾手艺,并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7年,在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魏义民制作的“猴加官”获得金奖。这让魏义民深受鼓舞,他的创作热情更高了。

2009年,“猴加官”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年,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和四频道的记者来到郑州,为魏义民拍摄了30分钟的专题节目。魏义民的这手绝活,令很多人赞叹不已。后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洛杉矶时报》及英国BBC等,也都对他作了报道。

随着年龄增长,魏义民对制作“猴加官”手艺传承的前景越来越担心。当年和魏义民一起学习的两个师兄弟都已离世,如今能够掌握此项技艺的,在全中国只剩他一人。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魏义民有一个心愿: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 技艺传承下去。然而,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魏义民说,他的3个孩子也学过“猴加官”技艺,但是都谈不上精通,目前他们因工作繁忙,无暇进一步学习提高技艺。“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不强求。”魏义民说,“我年纪不小了,很想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实心实意想学的,我情愿免费教给他,这是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在我手里断了根,我感觉对不起老祖宗,也感觉太可惜了。”据魏义民介绍,也曾有人找过他学习这门技艺,但都因缺乏耐心,耐不住寂寞,一个个半途而废。

不过,让魏义民高兴的是,经他向当地媒体求助后,“猴加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打电话表示要登门学习。郑州市管城区文化旅游局在文化馆内开辟空间,让魏义民每月3次开培训班讲授“猴加官”技艺。郑州某高校还从艺术系抽调泥塑制作专业学生,成立了抢救“猴加官”技艺志愿者组织,作为选修课程学习“猴加官”制作工艺。

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魏义民收了顾鹏、杨洁两个徒弟,都是高学历。老人相信,他们有能力继承“猴加官”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