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吴 冰 王庆现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进行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与体会,详细论述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施教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结合我院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我们拟定了“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我们明确了习题课和多媒体演示课的学时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更为有效地掌握基本内容,学会基本分析方法,培养解题能力。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和我们的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使学生更系统、更多的掌握《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学时上由原来的42增加到现在的54学时,其中实验环节仍为18学时。在内容上很好地处理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在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同时,更加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在原信号与系统部分强化了信号(连续、高散、确定和随机)分析,压缩了传统系统分析的部分内容;加强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改变传统教学中侧重连续的倾向,使之更加适合于后续专业课的要求。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就会抓住最本质的内容,而把拉氏变换对和Z变换对作为运算工具,改变传统中过分突出数学分析和变换以至掩盖了本质内容的缺点,使学生明确分析目的、抓住重点、灵活运用数学工具,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多的分析方法。
2.2 丰富和更新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方法正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进行传授知识的封闭型,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型转变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多种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光盘(购买的资料)、自做课件的讲授,以及电教中心放录像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论、方法与应用的问题。使学生通过看、想甚至做,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应用和创新意识,为主动地、科学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不仅减少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板书时间,加大了信息量,但并不意味着“黑板加粉笔”方式的落后。多媒体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新手段,他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但它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上课时的信息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行为,领会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授课速度,防止教学变成“填鸭式”。
2.3 答疑变革
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在课堂上讲解习题的时间不多。因此如何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必须改革和加强课后辅导答疑环节。这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他们短时间内还是不能改变仅仅依赖于课本内容习惯,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为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采取了每周的定时和机动答疑时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4 考核方式
在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上,我们采用实验,卷面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卷面考试中,将传统的知识简单再现变为知识的综合应用,侧重于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灵活应用;在信号与系统与自控实验系统的仿真实验中,从简单手工演算转变到科学仿真计算,侧重于综合应用和工程实际。同时可以应用MATLAB仿真和DSP硬件来实现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培养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指课堂教学上注重对学生的随机抽查,这样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归纳提炼课程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套用公式转变为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具体做法是:理论课卷面成绩占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比例由原来的80%降为现在的60%;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其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为40%。平时考核包括实验能力、日常考勤、作业、答疑以及课堂提问;还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论文的形式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有效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手段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其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为《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Oppenhem Alan V.信号与系统[M].刘树棠,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2]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写作后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4):61~64.
[3] 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信号与系统(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4] 罗建书,对工科数学教改的认识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199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