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荣 乐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当前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数学 教改 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高职的理论教学应体现“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但是笔者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上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并且在近几年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职数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1.1高等数学课程的任务化
近几年,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很多课程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实践应用,轻基础理论,这对高等数学教学是一种考验。然而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仍然倾向于应试教育,把它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学生总体在校学习时间缩短,因而高等数学的课时数也大大减少,这也对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本校信息技术系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时数就从2006级以前的三个学期减到2007级以后的一个学期。这样安排的课时数在上课中只能讲授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初步介绍,而对信息技术各专业有巨大作用的线性代数知识却无缘涉及。这其实是对“必需、够用”为度的片面理解,具体那些基础知识是必需,什么程度是够用,在大范围的教学改革中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就错误地把高等数学作为一种形式上任务来完成,这对教学效果及知识转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为一种短期行为,学生如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或许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考试成绩,修得了一门课程的学分。但是长远来看,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深造是有一定弊端的。笔者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教过的大一软件专业的一个学生,在升到大二之后还经常来请教一些线性代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能有这样刻苦钻研的学生着实令人欣慰,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敲响了一记警钟。
1.2课程设置的功利性
有些专业的课程安排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在后续应用性课程的学习中缺少必要的基础,难以理解新知识,更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课程改革后,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类基础课程设置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是却没有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给教师顺利有效地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连资深教师也一筹莫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连续型随机变量模型比离散型随机变量模型应用的更广泛,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微积分基础,有的教师在授课中甚至不敢过多的讨论连续型随机变量,更别说二维和多元变量了。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对经济和建设直接有用的、实用的,也就是说该专业的这门课程只需要侧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部分就可以了,但是却忽视了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微积分是概率论的工具。尽管我们所采用的高职高专教材内容浅显生动,实例丰富,可是通过课堂抽查发现,如此设置的课程并没有如愿以偿的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有近半数的学生对这门课感到恐惧和厌烦,因为知识引入的太突然,难以接受,而且在学习新课过程中老师还需要一直补充必要的微积分概念和公式,不理解就只能死记硬背。这违背了数学学习的规律,使之显得枯燥乏味,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因此这种现状迫切的需要改变。
1.3数学无用论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培养职业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在普遍追求加速人才转化为社会有效生产力的情况下,作为基础的、理论性强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数学课就首当其冲的被置于了删减之列。有位高职院校的副校长就曾说,真想不通学数学有什么用,不过幸好这位副校长并不是教学岗位的,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心底的疑虑。正是因为对数学的作用认识不清,所以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校也不够重视。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数学的角色已经转变为服务性学科,逐渐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经济、金融、社会等各个领域。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定理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的,这些可以从大多数高数教材引入定义的过程看得出来,成熟的数学理论形成之后又反过来指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有力工具。
1.4教学方法保守、评价方法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数学教学都是全凭“粉笔+黑板”来完成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例。全校大部分课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只有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仍然保持多年前的状态,甚至有些数学教师自己也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因而我们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尽管传统的板书演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点,能够清楚的让学生看到每一步结果都是怎么发生发展的,速度适中,思路清晰;但是却不能像多媒体课件那么生动形象,尤其是在讲授复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时,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可以数学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也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益处。
2 构建适合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尽管现在有多种高职高专教材可供选用,但是大多基本上还是本科教材的浅显化和精简化,对数学理论的要求仍然偏高,应用性不强,使学生感觉枯燥、无用,影响学习积极性。由于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每一种现成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体现“必需、够用”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首先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征求专业课老师对数学内容的使用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选择的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与该专业适合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发挥最大的作用。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及编排顺序,可以根据专业应用的需要对授课内容作适当的增删或压缩。淘汰陈旧的理论性强的内容,注重应用性。根据调查情况,本校2008信息技术系在高数授课内容上就做了令人满意的调整:仍然是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8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上,对原有内容做了压缩,有针对性地补充了级数、矩阵、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内容,尽管各个知识模块都很紧凑仓促,但是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对常用的必要内容有所了解。
2.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改革成为可能,并且必要。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片、录像、动画、网络等技术都可为数学教学创设新鲜的教学氛围。现在一般运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有了课件的辅助,相当于把教师手写板书的工作放在了课前来完成,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用课件为载体,又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
2.3引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高职数学教学的质量评价,要考虑到所学知识是否符合岗位要求,能否学有所用,而不能只凭常规的笔试来定论。为了客观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体现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近两年本教研室成员对考查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对高等数学、数理统计都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将学生期末成绩评定分为三个方面:考核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综合评定成绩的50%;辅助开卷形式,主要针对该课程中某一自己认识较深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制图等解决专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占综合评定成绩的30%;平时作业占20%,以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新知识,并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这种考核评价方法更能体现高职数学教学的应用性目的,同时也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胡燕燕.关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2004(1).
[2] 张志平.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