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周政华
世界银行10月6日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速在2014、2015两年将分别放慢到7.4%和7.2%,并把2014年的增速调低了0.2个百分点。四天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把对中国今年的经济预测增速下调至7.4%。
不过,两大国际组织作出的增速调整,仍然处于中国政府默认的合理经济增长区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影子银行、应对产能过剩、治理污染等将导致投资及制造业产出增速下降。报告强调,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针对金融脆弱性和结构性限制的政策,使得经济走上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较之其他智库,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仍属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0月10日发布报告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比今年春季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同时预计明年经济增速还会继续放缓至7%。
今年以来,受外需减弱、楼市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仅一季度的增速就比2013年全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4月份以来,政策出台了扩大铁路和保障房投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措施,下滑势头有所遏制。
不过,进入今年三季度以来,无论从工业生产、发电量、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指标看,还是从新增贷款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指标来看,抑或从官方及汇丰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先行指标看,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在增长,仍然处于探底阶段。
相比1997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危机时国内出现的“下岗潮”,新一轮经济放缓还没有冲击到就业市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首次出现了减少,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2年减少244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今年4月份曾表示,随着中国GDP总量的不断增大,近年来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就业增量与前几年大不相同。此前中国GDP增长1%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00万多一点,近几年带动就业150万人左右。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方正证券首席宏观顾问刘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对2010年到2012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带动的估算,未来每年实现6.5%的经济增长即可满足中国的就业目标。
基于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旧常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适当减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去杠杆”和“去产能”的双重叠加期,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必将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届时可能会部分抵消经济规模增大和结构转变对就业的正面作用。
由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近期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比如暂停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降低了银行间市场利率(7天回购利率回落至3%附近)并放松了房地产领域的限购政策,表明政策方向已经回归“踩油门”的状态。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近期宽松政策的陆续出台说明,就业并非决定政策放松与否的唯一指标,实际增速与政府预定增速目标差距过大的风险、特别是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的企业违约行为都是影响政府决策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9月统计局和汇丰PMI均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活动环比也在企稳,瑞银中国预计即将公布的9月及三季度宏观数据较8月将略有改善,但不足以扭转三季度整体增速下滑的局面,估计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滑落至7.1%,稳增长政策压力将有增无减。
瑞银中国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考虑到经济下滑幅度在中国政府的可控范围之内,四季度短期内稳增长政策仍将会在“定向”“微调”的框架下选择,具体的政策选项包括:降低首套房贷首付比例、加快上马一批重大基建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释放增长动能的改革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