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文/陈露 编辑/南溪
初见芸芸一家,觉得是好完美的一家人。芸芸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但是说话声音很小,小到几乎听不见。芸芸的妈妈也是精致的小脸,但是眼睛里落满了悲伤。芸芸的爸爸身材挺拔,脸上也同样诉说着无奈。他们来见我,是因为芸芸目前已经大半年不上学了,而不上个学的原因是因为遭遇到同学的排挤。
面对一张人见人爱的小脸,咨询师没办法想象,芸芸是如何遭遇同学排挤的。据妈妈说,芸芸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怕见生人,也不太爱说话,有很多话都是父母替她说。芸芸高一的时候因为跳舞、跳操都很好,经常是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个女孩。结果,遭到了一起跳舞的好朋友的嫉妒。后来,又被班上的学习委员表白,芸芸因为听了妈妈不可以早恋的叮嘱,就拒绝了那个男孩。最后她发现,这两个以前和她关系很好的人都不理她了。再加上数学老师说她的数学作业和班上另一个同学的作业错的都一模一样,就怀疑她抄作业。所以,班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孤立她了。
芸芸为此在家天天眼泪不断,不肯上学。父母就去学校找了班主任、年级组长,终于,数学老师在班上对芸芸表示道歉。但是,这又引发了同学的议论,认为芸芸是妈宝,甚至嘲讽她,“你的父母好厉害,让老师向你道歉”等。
因此种种,爸爸动用关系,想方设法地让芸芸转学。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芸芸新学校的同学中也有人知道芸芸的事情,甚至还传流言蜚语,说她与比她小一届的学弟关系暧昧,还在装清纯等。芸芸再一次不愿意去学校了,妈妈心疼孩子,也就帮芸芸办了休学。
芸芸的不上学,貌似是芸芸在学校里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是同学和老师有问题。但是,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所谓系统的观点,就是说孩子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孩子遭受同学排挤的事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可能是躁动紧张的学校氛围;焦虑不安的家庭人际关系;孩子的自信不足,缺乏必要的人际冲突解决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所以,要帮助孩子继续回到学校,需要扰动的不仅仅是她个人,更需要对她所处的家庭系统,甚至是学校系统做一些调整。比如说,处理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焦虑、亲子互动中沟通不良等问题;又比如说,家校合作,学校里有一个能够接纳孩子的老师,也会助力于孩子留在学校。同时,需要提高孩子对人际困难的应对能力等。当系统发生改变后,身处其中的孩子对学业的感受、想法才会有所改变。
一
我们表面上看到,芸芸的父母在芸芸遭受学校人际关系困难的时候,采取了很多措施。我们感觉,这是一对很负责任、很爱芸芸的父母。但是,芸芸自身的感受反而不是这样,她认为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扛的,有的时候扛扛就能过去。而且,即使父母插手处理,也未必能把事情解决。
对于被同学排挤、说坏话的事情,芸芸的理解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自己做得好一点,他们就不会这么对她。芸芸的这种自我贬低的负面认知来源于童年时妈妈的不苟言笑和严苛,甚至因为吃饭慢而被妈妈打。而爸爸的工作非常忙,隔三差五有应酬, 经常会喝得醉醺醺的回来。十几年来几乎都是这样。有时候爸爸喝醉酒回来发现女儿对他不理不睬,就会凶女儿,所以芸芸说她害怕爸爸。
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边害怕爸爸对自己凶,一边又担心爸爸喝酒对身体不好。但是,对爸爸的不改变孩子也无能为力。
芸芸的妈妈补充说,因为老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需要应酬,而且工作压力大,她能够理解。而且她对于老公喝酒这件事,说了十多年了,都没有过任何改变,也就作罢了。因为工作很忙、很累,老公回来以后就回到书房里,也不会和妻子多交流;因为单位与单位不一样,即使讲单位上的事情,彼此都不能引起共鸣,索性就各自处理自己的情绪压力。
芸芸妈妈是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相夫教子。一般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张罗。灯泡坏了,自己换;身体不好,自己看医生。如果她想让老公陪,老公也是愿意的,只是动不动就会被单位的电话叫回。久而久之,她也就不麻烦老公了。
芸芸妈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学校里,小朋友们都很闹腾,所以她回家只想安静,不想有人打扰她。偏偏女儿小时候是一个不太省心的小姑娘,吃饭、学习、动作都很慢,说女儿两句,孩子就会眼泪汪汪,并且动作更慢。本来白天上班就累,回家看到孩子又不听话,情绪控制不好的时候,芸芸妈妈就会发火。随着芸芸的长大,芸芸表现得很乖,而且很被动。因为芸芸说,如果不乖的话,妈妈就要生气。
实际上,妈妈是很心疼孩子的。但是,她在情感上也好像无法回应孩子,只是默默地忙碌。相比之下,爸爸回来啥都不干,只是往床上一躺,或在沙发上刷手机,而妈妈总是一个人忙里忙外。芸芸看在心里,会心疼妈妈。她会觉得爸爸是个自己都管不好的人,什么都要问妈妈。于是,爸爸在她眼睛里就变得那么不靠谱、不会做事。而且,当爸爸凶她的时候,她就更加不愿意理睬爸爸。因此,爸爸也就失去了引导孩子的机会。
爸爸因为焦虑女儿读书的事情,让女儿在家里好好读英文。对此,女儿心里就不舒服了,就开始消极应对爸爸,而在一旁的妈妈面对女儿的消极应对却默不作声。因为妈妈感觉到爸爸说话有点“发号施令”的意思,源于心疼女孩所以默许。但妈妈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削弱了爸爸的领导能力。
孩子一旦和父母失去良好的连结,就会在人际关系里表现得更加敏感,患得患失。在遭遇问题时,孩子往往情绪反应强烈,但应对能力却很弱。芸芸的处理方式是选择退缩、回避,而不是直面问题,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纷争。
虽然父母是出手帮助了孩子,但只是帮助孩子转学甚至办理休学,而在指导孩子如何提高人际应对能力上似乎并不给力。
二
孩子在社会上的沟通模式和人际处理能力往往会带着家庭的烙印,是家庭的人际情感反应方式和沟通模式在社会上的如法炮制。
当问起芸芸父母是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的。一开始,芸芸妈妈说,他们的关系还是蛮好,一般都不怎么吵架,只是争个几句,然后双方就会停止了。后来,芸芸妈妈反思说,他们所谓的关系好实际上是“维持在不交流的基础上”。
遇到和芸芸爸爸看法不一样的时候,或者看不惯爸爸的行为的时候,一开始芸芸妈妈还会讲一两句,但是如果没什么用的话,她就会冷脸。对于芸芸妈妈来说,她当下的感觉就是“不要再打扰我了,让我一个人呆着,让我一个人静静”。这个时候,如果芸芸爸爸想要去安抚她,也会被拒绝。此时,爸爸就会选择随妈妈去,然后,就会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用喝酒来缓解情绪压力。
但是,芸芸没有办法像爸爸那样抽离。芸芸会牵挂着妈妈的情绪,她内心会感到很不安,越发觉得是自己有错,是因为她的原因导致父母不开心。
于是,芸芸常常感觉夹在父母的阶段性的情绪冷暴力中间,独自忍受焦虑和痛苦。因为,没有人会给她一个交代。她的父母很少有情感交流和复盘的过程,每天都得过且过,而且习以为常。
但是,芸芸感觉难受。当听到芸芸对妈妈的情绪敏感的时候,芸芸妈妈反省说:“我心情不好,就想静静,不想讲话,可能我自己这种情绪处理方式反而造成身边的人甚至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奇怪,并不是我自己不想讲话,就不会影响到他们。”
实际上,家里的每个人受着家庭气氛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家庭气氛。家里有一个人不高兴、沉默、不讲话,而这个不讲话的人本身是有影响力的,会令关心她的人抓狂。
妈妈又说:“芸芸经常会在我面前说 ‘你是不是因为我不开心’,我以前没有感受到,原来,当她觉得我不开心,她也会不开心。当我不停地跟她说,我不累,我没有不开心,即使我不开心也和你没有关系时,好像也没什么效果。”
孩子常常有一种能力,就是会比妈妈更能感觉到妈妈隐藏的不开心。后来,芸芸妈妈说自己从小是和阿姨、姨父长大的,她的妈妈不在她身边,所以,从小的生活习惯就让她养成了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她会觉得情绪是不重要的,情绪甚至是有害的。她把情绪的部分都隐藏了下去,她以为藏起来、不处理就没事情了,但是,往往这让她很难感受到开心或者愉悦,而且当遭受压力情境的时候,那种不高兴就会随之卷土重来,因此她就会更加不高兴,会发火。通常,芸芸妈妈也只会对孩子发火,而不会对老公发火,因为她觉得老公已经很辛苦了。
实际上,她对老公的理解背后也包含了很多的委屈,但是她的理智告诉她,“我应该控制我自己,我需要理解我的老公”。而只有芸芸深深地感受到妈妈内在的孤单、委屈、压抑和隐忍。
芸芸爸爸是知青子女,他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4岁才看到来自新疆的父母。10岁那年,爷爷奶奶为了照顾堂弟,他又被送回新疆,上初三时才回到上海。所以,芸芸爸爸和他的父母也是没有什么很深的情感,在情感表达上也是木讷的,所以没办法给芸芸妈妈或是芸芸那种欣赏、肯定和爱。家里没有很大的鸡飞狗跳的争吵、打架,但是家里的气氛也不会太温暖,而是淡淡的,波澜不惊的。爸爸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
敏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觉醒,希望有朋友,渴望友谊。但是,青春期的女孩本身就是情绪化的,善变的,女孩与女孩的相处是需要技巧的,互相不开心了以后,需要沟通,需要倾听,需要和解。但是,芸芸看到父母的冲突解决模式是各自回避、各自处理,那么,当她感觉到不高兴了,就冷脸,然后通过回避的方式来应对。虽然内心渴望友谊,但是从不主动去沟通和复盘,因为父母之间没有这样的榜样。她不会,也不敢。
三
当爸爸知道了喝酒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恐惧,爸爸主动说:“我觉得,我是该自律一点,以后少喝酒,不要醉醺醺地回来。”并且,他对芸芸妈妈说:“我可能对外面的人说得比较多,跟你还是说得比较少的,以后还需要多说,不管好的,还是不好的。”爸爸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所以,他一旦下定决心,就真的能做到,虽然有些应酬无法推掉,但是爸爸终于能够不再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了。因为没有喝醉,一家三口可以有时间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
对此,妈妈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他是可以做到的。”而在那以后,妈妈也不会太积极主动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做掉,会给爸爸留点时间去做,所以爸爸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芸芸父母也在反思对女儿的教育:他们有问题并不沟通的方式,或者直接插手帮助孩子,在教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方面是没有帮助的。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资源、很有动力的家庭,因为以前不知道,所以就会卡在那里,彼此动弹不得;而一旦知道,并且愿意学习、愿意改变,那么方法总是比困难多的。
随着父母良性互动的增多,芸芸也放松了很多。她变得开朗了许多,也爱说爱笑了。在结束咨询的三个月后,芸芸给我写了一封信,她写道:“短短的三个月,我改变了许多,开始变得喜欢与别人说话,我的微信通讯录的好友也增加了许多,这些都是我参加课外班认识的好朋友们。”她还说自己目前已经通过国外学校的面试和笔试,明年她将出国留学。
孩子厌学问题的背后,或许不只有孩子个人的问题和学校环境的问题,更潜藏着家庭动力的影响。这也让我看见家庭系统对孩子的影响何其大,只要家庭中任何一个人愿意跨出一小步,整个家庭就会开始改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