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卢立山 卢立娟
摘要本文在概述克山病的基础上,介绍了克山病的病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临床表征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克山病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
1 克山病概述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故以克山病命名豍。过去本病死亡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防治本病,使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在预防和病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1 克山病的分布
本病除发生在我国外,朝鲜、日本也有报道。我国主要发生在由东北到西南一条过渡地带上,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和自治区,病区主要在荒僻山丘、高原及草原地带的农村。城镇地区较少发病。
1.2发病季节
本病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东北地区急型患者发病多在寒冷的冬季,而西南地区则以炎热夏季为好发病的季节。
1.3人群分布
本病主要发生在农村中青年妇女和儿童。东北、西北地区中,中青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四川、云南则以2~6岁的儿童为多见。农业人口发病数多,而城镇人口则很少发病。
2 克山病病因
迄今尚未阐明,根据各地进行的大量研究,可能与水土、营养、感染等因素有关。
2.1水土和营养因素
中国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进行了病区和非病区内外环境中硒的测定,发现病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明显降低,病区人群的血硒和头发硒含量亦低。并且调查发现,从水土含硒量低的病区到相邻的水土含硒较高地区,发现其粮食中硒的含量升高,本病亦减少。
2.2感染
有人认为本病为感染所引起,特别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或感染过敏性心肌炎或霉菌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等。目前对感染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2.3硒缺乏
对克山病病区内外环境的大量调查表明:克山病病区均处于低硒地区,病区易患人群处于低硒营养状态,病区人群发硒、血硒明显低于非病区。口服亚硒酸钠可以预防克山病的发生,进一步证实环境低硒在克山病的发生上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豎。
2.4 克山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学者谭见安经过20年的研究认为:克山病多分布于地质剥蚀区以及历史上上升运动与下降运动的交接与过渡地带。如低山丘陵和山前顷斜平原之间,剥蚀地形与堆积地形的过渡带,区域性的分水岭两侧或四周,地形低洼区如山间盆地、洼地、平原的闭流洼地、流水不畅的低地等。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地表元素淋失严重,并导致水土缺乏硒、锶等微量元素。
3 临床表征
根据1982年全国克山病防治经验交流会上分型如下:
3.1急型
在北方、急型多发生于冬季,常可因寒冷、过劳、感染、暴饮、暴食或分娩等诱因而发病。起病急骤。重症者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严重心律失常。初始常感头晕、心窝部不适、反复恶心呕吐、吐黄水,继而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3.2亚急型
发病不如急型急骤。患者多为幼童,2~5岁占85%。以春、夏季发病为多数。亦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咳嗽、气急、食欲不振、面色灰暗和全身水肿。
3.3慢型
起病缓慢,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亦可由急型、亚急型或潜在型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诉有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并可有尿少、水肿和腹水。
3.4潜在型
可发生于健康人,亦可为其他型好转的阶段。前者常无症状,可照常劳动或工作,而在普查中被发现,此属稳定的潜在型。由其他型转变而来者可有心悸、气短、头昏、乏力等症状。
4 克山病的预防
4.1 综合性预防措施
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改善营养条件,防止偏食,尤其对孕妇、产妇和儿童更应加强补充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镁、碘等,并防治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病豏。
4.2 流行区推广预防性服药
由于找出了克山病的病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当地政府的扶持配合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治。譬如,对缺硒地区在每年发病季节或发病期前一个月开始服用亚硒酸钠作为预防性服药,证明可明显降低发病率。此外,流行区推荐使用含硒食盐。
4.3改善环境
改良环境,如疏干沼泽、改变酸性土壤环境,使用含硒化肥,喷洒含硒农药,使用含硒液浸过的种子种植,达到增加土壤和作物中硒的含量。
另外,在明确了致病的含水层位和地段后,选择非致病水源或层位作为饮水来源往往比较成功。如陕西永寿县永平乡许沟村1960年前吃沟水,患病率高过40%,后改饮自流井水,20多年无新发病人,而且原有患者的症状也得到减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