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4-04-24

孙要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首先需要明确人民精神力量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一、人民精神力量的基本内涵

人民精神力量是指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开放性、凝聚性、抗压性、包容性等属性。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掌握程度;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和综合创新能力;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矛盾的化解能力;善恶、是非、美丑的直觉、辨别、认知和实践能力。

一个人民精神力量强大的国家或民族,一定是人民掌握了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而不是愚昧、迷信思想盛行;一定是人民能够批判继承、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同时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在文化上唯我独尊、盲目排外或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定是人民在美丑善恶方面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美丑不明、善恶不分、黑白不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民精神力量虽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绝不是简单机械地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寡画等号,而是受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特殊历史环境中,即使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可能十分强大,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就是如此。

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物质力量、制度力量,也需要精神文化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把现代社会比作一个人,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肉体,文化则是灵魂。人类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强起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书写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更辉煌的篇章。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我国政治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精神保障。列宁曾经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素养、平等公正心态、社会监督能力等作为支撑,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特权意识的社会土壤就无从铲除,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就无从实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也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技术水平、劳动管理能力,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所谓物质变精神、精神也可变物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只有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带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就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三、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实现路径

一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又会对文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力与文化体制的关系,同样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就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要发展文化产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只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才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提高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领域的引领力、塑造力、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马克思主义是经受住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精神力量建构的科学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培养广大干部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加强“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反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瓦解斗志、涣散人心、破坏团结、违背历史趋势的错误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各种形式的有神论、封建迷信、极端主义思想。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紧跟时代、积极进取、创新创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