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文/薛亚利 编辑/南溪
牙神—孩子换牙的心路历程
文/薛亚利 编辑/南溪
薛亚利
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家庭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女儿又掉牙了。左右下犬齿,活络了好几天,终于,晚饭后,右下的那个掉下来了。只听得女儿惊叫一声:“我牙掉了!”先生跑去看,跟着叫:“哎呀,真掉了,流血啦……”我不敢看,陪她去拔过一次牙,还记得她血口大盆的样子。
掉牙的景象,有点惨不忍睹。女儿跑到我面前让我看,空缺的牙龈处,就是一个血窟窿,还在冒血,太瘆人了,我只看了一眼。
掉牙,论理女儿应该害怕才对,但她更关心牙齿。以前,她会把牙齿收集起来,放在枕头下面,等待一个奇迹的出现。这次依然如此,她把牙齿装入一个透明小方袋里,拎着小方袋,她细细端详,并不在意牙龈的伤痛。
“哎呀,牙齿呢?”找不到牙齿,她发急了。一颗掉下的牙齿,她走哪儿带哪儿,随手一放,不见了。她着急得直掉眼泪,一副除了牙齿不管不顾的样子。无奈,我和先生,一起帮她找,就在书桌上的书架边上,看得出也是用心搁在那儿的。先生还她时,她激动地说:“谢谢!爸爸,我好感动啊!我的宝贝回来了!”
掉牙,对女儿来说,绝对是一桩神奇的事情。
要睡觉了,因为掉牙,她却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她捏着牙齿上床,小心地把牙齿塞入枕下,然后坐直身子,手里拿着长长的戒尺,仿佛一把神剑,她念念有词:“我以戒尺上的《道德经》文发誓,希望牙神能保佑我,实现我的愿望!”说完这话,她低头闭目,双手合十,沉默一会儿,“好了,我许好愿了,我们睡觉吧!”她边说边钻进被窝。
我心里发笑,觉得她的可爱,十岁的孩子,还童稚未消。就问她,“上一次掉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个时候牙神挺灵的,每次都送你礼物呢。你还记得送的什么吗?”她说:“噢,很久了,我想想,好像是送的拼插拼图吧!”
接下来,她却说出这样让我惊讶的话。
“牙神从哪儿来?到底谁是牙神?是不是你,妈妈?”她突然问我。
“啊?你怎么会这么想?”我反问她。
“牙神就是你,就是你!你就是,你就是牙神!我觉得就是你,你就承认了吧!”
“怎么会是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乐高,如果我送礼物,一定会送乐高啊!怎么会送卡片拼图呢?”
“嗯?不管了,反正我觉得就是你!”女儿一点儿疑惑,但还是坚持自己的说法。
还好,她没有再追问下来。她困了,翻了个身,然后说:“不知道明天牙神会不会送我礼物?”念叨几句,她便入睡了。
看她睡熟,我让先生把新买的一本书,塞入她的枕头下面。突然掉牙,根本来不及特意购买礼物,思来想去,就送书吧!前几天给她买了几本书,本来就是要给她的,这下正可谓机缘巧合,正好送出。
第二天一早醒来,她就伸手到枕头下面摸,“妈妈!你看,牙神真的又送我东西了,上面写的什么,有点看不清啊!”室内还未开灯,透过窗帘的微光,封面上的书名看不清楚。
“哦,我太开心了!”说完快速起床。估计她拿着书走到客厅,听到她对爷爷说:“你看,书!牙神送的!”爷爷纳闷地说:“啥?牙啥?”女儿用强调的话说“牙神!她送我的!”
我起床后,就发现女儿又随身带着这本书。她看我走近,拿书过来介绍,“你看,《看不见的森林》,还真是看不见呢!”她把封皮去掉,是张烟雾笼树的图片,果然有点“看不见”的意思。
她也去向爸爸展示,上下摆弄。“你不如在书上写一下,记录一下牙神送书的时间!”爸爸对她建议。“好啊!”女儿开心地答道,她拿了笔,选在扉页上角,写下一串日期。
这个事情,怎么看?
如果孩子对身体的变化,有所恐惧,大人总可以找出些办法,软化甚至消解孩子的忧虑。
大人都想给孩子一些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单独呈现时,它的美显得并不足够。给孩子买个礼物,这种美好,经常会流于平常,以至于很快遗忘。为什么不把这些美好,嫁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呢?女儿蛀牙,曾经很痛,看牙拔牙,费事费时,不是好的体验,但总不能记忆这些消极的体验。将消极事物扳个面,成为一种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再没有比这种牙神更有用了。
女儿放学,见我第一句话还是和牙齿有关。“妈妈,我很相信牙神的!”她很坚定地说。我说:“真的?”她连声嗯嗯。
女儿掉牙,让我回忆起自己幼时的掉牙。听妈妈说为了确保新牙长得顺利,旧牙就要特殊安排,一般是下牙床的牙齿要向下处理,而上牙床的牙齿就要向上处理。我掉了一个下牙,接受家人的建议,抛向房顶。
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感受,是一种小感伤。掉牙已经有所失去,自己的牙齿,也不能留恋,还要抛弃,真正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如今可好,女儿的牙神,真是一个巧合的安排,你失去了一样,还可以得到一样,在心理上多少有一种平衡,等到新牙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平复了。
女儿说我是牙神,我倒不在意。也许,她已经认定一切皆我策划;也许,她只是心存疑惑。不管哪种,面对掉牙,只要她能适应就好。不能忽视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这些都是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掉牙是孩子身体的变化,它那么明显,带着血含着情,作为大人,我们不必要大惊小怪,但要做点儿什么。孩子少了点儿东西,我们给了点儿东西,这正好可以填补进去,于是,孩子心理就会留下些东西。给的也许不多,但因为恰巧,孩子也许会长久记忆,正所谓“没齿难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