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过度讲究卫生不可取!

时间:2024-05-18

采访整理/清风 编辑/长歌

过度讲究卫生不可取!

采访整理/清风 编辑/长歌

俞为荣

上海交通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擅长(特)大面积烧伤、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救治、疑难伤口诊治、疤痕防治、各种体表肿块及畸形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北部周五上午 南部

“讲卫生”是现代人的良好素养,正是由于卫生习惯的改进,帮助人们有效控制了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但有些人因“讲卫生不当”,特别是因“恐菌心理”导致的不良习惯引起了一些健康问题,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本期我们有幸请到了第九人民医院(北部)烧伤整形科的俞为荣医师为大家谈谈卫生观念中的几点误区,给大家提个醒儿,以便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生活》:很多人在剪脚趾甲时特别认真,会把大拇指的趾甲剪得特别短以保持清洁,但这种过度修剪趾甲的方式会引起“甲沟炎”,是这样吗?

俞医师:我在临床上经常遇见平时非常注意卫生的人脚趾的大拇指得“甲沟炎”。因为他(她)们常把趾甲剪得太短,尽管没有剪破皮肤与甲床,但本来可被压在趾甲下方的皮肤也会被挤压在趾甲(向下弯的侧面)及鞋子之间,当趾甲长长时就容易刺破皮肤,造成感染,即为“甲沟炎”。感染会导致局部肉芽及疤痕增生,更容易被鞋子挤压磨破,自然容易导致复发。拔甲可以消除趾甲一方挤压的作用力,使伤口容易恢复,但趾甲再长出来后仍可能造成挤压,依然存在甲沟炎复发的风险。彻底治疗的办法是切除侧面向下弯曲部分的趾甲及甲沟,使其不再长出来刺破皮肤。当然,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把趾甲剪得太短。

《科学生活》:现在条件好了,在家洗澡非常方便,很多爱干净的人士喜欢经常洗澡,而且还会用搓澡巾认认真真地搓掉皮肤上的灰尘、泥巴,把皮肤搓得红红的,觉得很过瘾,但这种爱洗澡的方式对皮肤会造成伤害,会不会因此患上干燥性皮炎?

俞医师: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洗澡方便了,许多人养成了常洗澡的好习惯。但洗澡过度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麻烦。我们知道,皮肤最外层为角化层,不含活细胞,洗澡时常可被搓下来,但它并非是完全没有功能的“肮脏的老坑、泥巴”。用“皮肤的生态湿地”称呼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老化上皮的角蛋白;也含有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还有少量“常驻菌”,也会有接触外界环境而沾染到的异物及其他微生物,这些外来物质会受到皮脂及“常驻菌”的抑制、破坏,其中某些抗原成分可被传到皮肤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内的免疫细胞,使机体能识别及控制,起到类似免疫接种的作用。因此或许可把皮肤角化层视为训练机体免疫系统的常设机制,使人体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如果洗澡时不断过度搓掉这层角化层,那么可能在遇到外来异物或致病菌时就失去了一个缓冲层,直接致敏皮肤,引起皮疹、发痒等症;特别在干燥的冬季,皮肤血管收缩,皮脂分泌少,皮肤新陈代谢慢,不能及时补充形成新的缓冲层时,就更易发生“干燥性皮炎”。

防治的措施就是重建及保护“缓冲层”,即洗澡时不能过度用力搓尽角化层,把皮肤搓红,也不建议过多使用去污剂松解这缓冲层,特别在冬季。皮疹严重时适当使用调理局部免疫的药物,抹上刺激性小的霜剂,以临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科学生活》:生活中常会出现磕碰、擦伤等皮肤破损的情况,有的人喜欢用消毒液、抗生素涂抹,但如果对伤口过度“消毒”可能会导致过敏性皮炎、湿疹。那么,该如何处理这种皮肤小伤口呢?

俞医师:皮肤破损了,屏障完整性被破坏了,外界细菌容易入侵,有感染的风险,在早期的确需要“清创、消毒”,减少(条件)致病菌的数量。

但营养状态良好、血液循环通畅、免疫力正常的人,在受伤后很快会在伤口局部聚集足够的白细胞,几天后甚至可以形成肉芽层,以抵抗外来病菌。因此,一般污染不明显的小伤口,不消毒、不用抗生素也常不会出现明显感染,而后愈合(发明抗生素之前的人类及动物都是这样活下来的,是进化的选择)。

反过来,我们在临床上常发现因过度使用消毒剂而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甚至伤口周围出现湿疹的情况。而告知该类患者不再使用消毒剂,用平时生活中常接触的自来水洗伤口后,往往会使伤口在短期内愈合,湿疹随之消失。其原因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皮肤生态湿地”的破坏,只是消毒剂的作用比洗澡搓擦更为严重,且造成“菌群紊乱”——对抗生素、消毒剂敏感的常驻菌被杀灭,对抗菌药物有耐受能力的细菌被选择性的遗留下来,且往往是致病菌。

也有很多患者因害怕感染,希望有伤口时一直服用或注射抗生素,其实这也没有必要。刚受伤时,可以用抗生素,并应该用破伤风抗毒素,因为破伤风杆菌在土壤中是非常常见的,并且一旦感染后果非常严重。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伤口局部聚集起足够的白细胞来消灭细菌时,则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了。

当然,如果是严重的损伤,影响到全身或局部的免疫力时,就应另当别论。当没有必要用抗生素时却使用,就属于滥用抗生素,其后果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造成真需要使用抗生素时而无药可用;也有人由于使用过多药物而造成肝脏损害,甚至增加肝癌的发生率。

对使用消毒剂过度造成的伤口问题的处理办法就是不用原使用消毒剂,也少用其他消毒剂;慢性创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自来水冲洗,在清洗的同时恢复正常菌群,重新达到微环境平衡,创造有利于伤口愈合的环境。

《科学生活》:现在大家都很注重口腔健康,但有些人特别是男同胞,刷起牙来很用力,这种不恰当的刷牙方式会不会损伤牙齿?

俞医师:口腔、特别是牙齿周围凹沟内容易积存食物残渣及细菌,可能引起牙周炎等疾病。因此餐后漱口、睡前或后刷牙,清除、减少这些残垢很有必要。但应讲究方式方法,否则日积月累过度用力地刷牙、剔牙容易损伤坚硬的牙齿,而被损伤的牙

齿修复能力很差。所以,清洁口腔,应尽可能采用轻柔的方式。

口腔内的细菌也应被视为常驻菌,在口腔黏膜没有破溃时,不必在意。口内产生的唾液具有杀菌的功能,能维持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过多的唾液应吞咽入胃,吞入正常菌群也是维护肠道菌群平衡的需求;古代养生家强调唾液为“津液”,把咽入津液作为修身的基本方法,为数千年经验的积累,可见其重要性。

《科学生活》:生活中的细菌无处不在,有些对我们的健康还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无处不在的细菌呢,如何与它们和平相处?

俞医师:上面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或其监护人非常重视细菌,害怕细菌。其实我们生活在充满细菌的环境中,不管是体外还是体内,都有很多细菌,而其中大部分是无害甚至有益的,“恐菌心理”是要不得的。

当然,现代都市人口密度大,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带致病微生物的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的时期,注意少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但没有必要恐惧,因为恐惧心理本身可能影响人的免疫能力,进而增加得病的几率。

平时注意体育锻炼、维持营养平衡、维护体表微生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可以帮助维护个人的抗病能力,在接触到少量致病菌时就能及时清除,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不能只寄希望于抗生素或消毒剂。愿人们重视锻练并相信自己的免疫力,戒除“恐菌心理”,科学地讲卫生,坦然地生活在供养我们的一方水土中,与环境和谐共处,特别是要注意维护我们体表的含菌微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