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德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脚背、脚底、脚趾间汇集了很多穴位。脚掌上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是人体的保健“特区”。充分开发这个“特区”的保健潜能,对防治某些疾病有一定益处。
足底按摩起源于中国,是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足底按摩在中国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远古时代人类都是赤脚,当人们在高兴时会有节奏地舞蹈,或在寒冷时使劲跳动,他们发现舞蹈后能振奋精神,解除疲劳。此外,当人们得了某种疾病,脚部也有痛觉。疾病转好后脚部的痛感也随之好转。通过反复实践发现规律,即形成摸脚诊病和按摩脚治病强身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足底按摩治病强身的理念在秦汉时期十分盛行。到了汉朝,名医华佗在“华佗秘籍”中将其称为“足心道”。他研究的“五禽戏”主要功效在于“除疾兼利蹄足”“逐客邪于关节”。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之一便是每天揉按脚底,重点在涌泉穴,并坚持足浴。 足底按摩到了唐朝时候传入了日本,成为日本今日的“针灸”和“足心道”。到了宋代时期,因礼教的束缚,停滞不前。到了元朝时候逐渐地传入了欧洲,并在欧洲一度掀起脚部按摩的狂潮。明清时期,众多的医学家将之视为养生保健的好方法。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寒从脚下起”。清代乾隆皇帝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的养生之道。二十世纪——美籍医师利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有关此种“区域治疗”的理论,在医学界公开发表后,才渐渐引起了西方人士的重视。同时期的瑞士籍修士,也开始研究阅读足底按摩的各种书籍,慢慢地也开始替人进行足底按摩,效果非常显著,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近代以后足底按摩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1982年正式创立了足底按摩的专业机构——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大会,它的宗旨是:研究发展,教育推广,服务社会。199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足部按摩师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而成为中国政府承认的一个职业。从此,足底按摩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束了数千年在民间流传的方式,而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足底按摩的发展也登上了历史的顶峰,足底按摩业必将朝着更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古人整日赤脚在田中劳作,脚底直接接触地面,因而受到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发挥人体的治病功能。足底按摩法,是以手或特定仪器刺激病变器官或者腺体的反射区带,使其恢复有效功能,达到治疗效果,保持健康的自然保健法,是第三医学的一门传统医疗方法。人的两只脚共有52块骨头,占人体全部骨骼的1/4多。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跟为四根之本。人体共有12条正经,其中足部就有6条,而经络是运送人体内精华物质的通道,相当于公路运输中的国道主干线。因此,脚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脚在人体组织中的重要性,双脚的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从解剖学上看,脚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脚周围末梢神经异常丰富。人的脚趾代表着人的头部,脚掌代表人的胸腔,脚心代表腹腔,脚跟代表盆腔,脚内侧代表脊柱。因此,坚持足底按摩会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将会对身体的相应部分起到保健作用。又由于脚踏地面,地心引力使血液回流较慢,特别是老年人血液回流更慢。因此,可通过脚底按摩,刺激血液循环,让血液回流上来,这样可强身健体。 在季节变换时,人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人们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的机会增多,经常按摩足部相应的反射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据专家测算,在进行脚部按摩前,脚部血液流速一般是12毫米/秒,而按摩后会增加到24~25毫米/秒。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器官,血液流经的路途很长,脚部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脚易受凉,所以,要注意保护好双脚。糖尿病患者应经常接受脚底按摩,让血液通达末梢神经大有好处;经常失眠、体质虚弱者等,进行脚底按摩后,疗效显著。每晚睡觉之前是做足底按摩的最佳时间,按摩后,可以让人解乏安神,提高睡眠质量……
刺激足部各反射区,使血液循环畅通,排除积聚在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能够使新陈代谢作用正常运作,防治疾病。
(一)足浴。古书《琐碎录》说:“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大文豪苏东坡赞道:“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足浴与通常的洗脚相似,但不尽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 60℃左右。同时两脚不停地活动或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这可收到温阳益气、通调三焦、通经活络、行气止痛,可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伤、足骨刺等病症。
(二)晒脚。早晨或傍晚脱掉鞋袜,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专家称之为脚心日光浴。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直射脚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足心有肾经井穴涌泉,日光照之,有引火下行、清热解毒之功。此法对佝偻病、失眠、鼻衄、贫血、血压异常、咽喉肿痛、头痛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三)摩脚美容。面部皮肤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美容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四)赤脚健美。脱掉鞋袜在鹅卵石上赤脚行走,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充分锻炼并调节五脏六腑。二是可锻炼脚心不着地的“部分”,而这部分又是人体平衡的重要支撑点,如果人体平衡功能不强,体内各部位负担不一,就会导致健康质量下降。三是打赤脚可使五个脚趾保持一定间隔,自由运动,而不是像穿上鞋袜那样紧紧贴在一起。正是因为脚趾之间协调的动作,人的行走姿势才更健美,还能强身。天寒地冻时,有骨质疏松者慎用。
(五)动趾健胃。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经络理论认为,脚的大拇趾与第二趾之间是肝经的行间穴,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是胃经的厉对穴,第四趾和第五趾之间是胆经的侠溪穴,对促进胆汁分泌、康复胃肠功能有积极作用。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用脚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六)捶脚。用一根木质棒槌轻轻捶击脚心,每次50~100下,使之产生酸、麻、热、胀的感觉,左右脚各做一遍。通过捶击来刺激脚底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可健身防病。
(七)晃脚。取仰卧位,两脚抬起悬空,然后摇晃两脚,最后像蹬自行车那样有节奏地转动。每次做5~6分钟。此法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感。让大拇趾左右旋转,有利于防治颈椎病。
(八)滚球。脱掉鞋,把一个网球大小的球状物顶在脚心,来回滚动几分钟,这样能够帮助你防止足弓抽筋或者过度疲劳。
(九)暖脚。“寒从足下起”,冬天要特别注意。脚掌远离心脏,血流供应少,其表面与上呼吸道尤其鼻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忽视脚腿的保暖,易伤风感冒。秋冬时节,耐寒力差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足部的
保暖。
(十)修脚。趾甲可能受到真菌的感染。我们应该勤剪趾甲,以免趾甲意外断裂。另外,趾甲尖向内弯曲生长并戳到肉里,通常是由于剪趾甲不当造成的。所以剪趾甲不要留下一个尖,而且两个边角处不要剪得太短,否则趾甲就能穿破皮肤而向肉里生长。最好请有经验的师傅帮助修脚。有脚癣,可用鹅掌风药粉溶于水泡脚,再涂达克宁药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