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水波明
《科学生活》:吴医生,除了您前面提到的女性特有的心理障碍,其他的心理障碍,女性也属于易患人群,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女性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这是为什么呢?
吴医生:确实有很多心理疾病非女性所特有,但却在女性身上更容易出现,比如抑郁症,据调查,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要高于男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在遭遇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后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PTSD,其终生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PTSD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率也更高,而且女性PTSD患者的症状类型和病程可能也不同。
尽管人们认为继发于创伤的PTSD发生率取决于创伤事件本身,PTSD并不是对应激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反应,但在灾难期间,同样缺乏经验的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应激反应。数据表明,女性在暴露于心理创伤后较男性更易于罹患PTSD。
《科学生活》:惊恐发作与之前我们提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何不同呢?
吴医生:惊恐发作焦虑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其症状包括一系列突然的恐惧或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心悸,呼吸短促,头重脚轻,有濒死感,甚至晕倒,惊恐发作前一般没有明确的应激事件,不是药物所致,也不是其他精神疾病的部分症状,而是完全独立的一种心理障碍。有时惊恐发作常会和心绞痛混淆。
惊恐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功能,对社会、职业和家庭造成影响。大部分惊恐障碍患者是女性,一项美国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女性为5%,男性为2%;香港的调查显示,女性惊恐障碍患病率高于男性。
《科学生活》:之前,我们提到了女性患厌食症的几率远远大于男性,是这样吗?
吴医生:神经性厌食症最初在西方国家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17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高约10倍。患病期可长达几个月至数年不等。经济水平高的人群患病率高,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国外报道12~18岁女性患病率为0.5%~1%,我国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神经性厌食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是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不正确认识,担心发胖,临床表现为通过自愿禁食或节食、引吐、服用泻药、过度体育锻炼等方法追求减轻体重,甚至在明显消瘦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太胖。
《科学生活》:什么情形可以被诊断为厌食症呢?厌食症需要怎样的治疗呢?
吴医生:神经性厌食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进食量明显低于常人;节食导致明显的体重减轻,体重减轻的程度超过正常平均体重值的15%或更低,或BMI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小于17. 5kg/m2(正常值为20~24),或在青春期不能达到预期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往往存在异乎寻常的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甚至明显消瘦仍认为自己太胖;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常通过自我催吐、排便、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和利尿剂,回避自认为导致发胖的食物;常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紊乱,女性闭经(至少持续3个月未来潮)。
对神经性厌食需要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即结合内科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方法。大多数患者以门诊治疗为主,身体严重虚弱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每天监测体重、食物和卡路里的摄入和尿液排出量。有催吐现象者必须监测电解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可减轻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症状。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形象的认识,以达到正常的进食习惯。
《科学生活》:躯体形式障碍听上去很陌生,这是怎样的疾病呢?
吴医生: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相信或担心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的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慢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疑病症等。对于疑病症,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即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反复就医。花了大量金钱与时间在检查上,但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检测出他所认为的疾病,便更加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有些患者甚至怀疑医生没有认真诊治而拔刀相向。
2013年,台州发生一起杀医案,造成1死2伤。患者行凶的原因是因为右鼻孔通气不畅,做了鼻中隔纠正手术,术后患者感觉病情没有好转。该院分别重新做了两次CT,结论均为“副鼻窦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对诊断结果表示怀疑,随后赴台州、杭州、上海多家医院诊断,医生均表示他身体正常,并无异样。患者坚信自己手术失败,并对各大医院诊断结果表示怀疑,这很可能就是疑病症所导致的。因为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最终酿成惨剧。
躯体形式障碍以女性居多,农村妇女尤为多见,文化程度偏低,故有较高的暗示性,大多起病于30岁之前。在初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1/4的患者伴有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其中,一些是伴有非特异性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另一些就是躯体形式障碍患者。
治疗的一般原则包括:①重视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②不要直接否定患者的主诉及判断;③恰当告知诊断;④强调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⑤纠正错误认知,病人不恰当的健康概念,放大了躯体感觉,认为症状就意味着疾病,所以认知治疗非常需要。
《科学生活》:分离性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这在很多影视题材中有涉及。女性为什么容易患上癔症呢?
吴医生:一般认为分离性障碍在女性患者身上较为多见,因为分离性障碍有其性格特征:富于情感、富于幻想、表演性较强、自我中心、暗示性(指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如从别人的对话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比较强。分离性障碍有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导致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分离性障碍是以解离、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患者常常会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甚至失忆。
转换症状又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是指病人将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患者常常会突然失明、抽搐发作、四肢无力等,但检查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分离性障碍往往会因为继发性得益而慢慢好转,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是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病人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有部分女病人因为自己配偶的外遇而发病,出现无器质性病变却失明等情况,在配偶的陪同就医后,或可慢慢恢复。这个过程中,由于有配偶的陪同与关爱,病人得到心理安慰,也就是继发性得益,而慢慢好转。
分离转换障碍患者起病较急,常伴明显诱因,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者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需要寻求更多的医疗帮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