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内蒙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间:2024-04-24

黄占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关系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大重要战略性部署。脱贫攻坚针对绝对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阶段性目标。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总抓手,注重消除相对贫困,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我区现在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交汇期,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消除相对贫困、推动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

产业扶贫是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我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二者相互联系但侧重不同。产业扶贫夯实的是我区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它无法完全满足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对“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急需做好产业扶贫成果与产业兴旺的良好衔接。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对象的衔接。产业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而产业兴旺的对象是全体农牧民、嘎查村和农村牧区。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产业选择、发展模式,还是要素保障、政策支持,都要从贫困户逐步扩大到职业农牧民、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上,从帮扶贫困村逐步扩大到非贫困村上,从支持贫困地区扩大到支持整个农村牧区上。

二是做好产业发展重点的衔接。产业扶贫主要是能够带动学历低、缺少生产技能的贫困户参与其中,扶贫产业更多地集中在部分种养殖业特别是简单的生产环节。产业兴旺是基于推动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目的是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注重发展扶贫产业向打造以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资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转变,从注重扶持贫困户参与的种养环节向扶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三是做好产业扶持方式的衔接。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户自身的特点,政府在对扶贫产业的扶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投入了较多的财政资金,相对而言对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要求低一些。产业兴旺立足明显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注重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市场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发挥政府对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从政府直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向政府承担好市场监管责任、履行好服务职能转变,从部分地区直接“给钱给物”向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牧区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牧业项目、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等转变。

二、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宜居有效衔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牧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区生态扶贫通过让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明显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而且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牧区生态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扶贫和生态宜居一脉相承,实现二者有效衔接,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良性互动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乡亲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是做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衔接。统筹实施农村牧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湿地保护、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吸纳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提高农牧民受益程度。发挥森林、草原、沙漠沙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林果、生态种养等乡村生态产业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增加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牧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争取国家对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

二是做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衔接。坚持农村牧区“一盘棋”,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加强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解决农村牧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解决农村牧区如厕难、厕所环境差的问题。推进村屯街巷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推进通嘎查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和村内道路硬化,解决嘎查村内道路泥泞、出行不便的问题。加强湿地保护恢复、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提升农村牧区水环境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整治庭院环境,解决乡村庭院脏乱差问题。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有经费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三是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牧区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水利设施,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乡村能源革命,推进农网改造、散煤替代和清洁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风光互补利用,优化乡村能源供给结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升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能力。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有效衔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攻坚重点在“扶志”“扶智”,通过重构和培植贫困地区的精神内核,提升贫困人口的“精气神”,催化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治标向治本转变。乡村振兴不仅要满足农牧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农牧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的精神需求。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文化扶贫的“升级版”,是乡村振兴之“魂”。突出农牧民建设主体地位,推进文化扶贫与乡风文明有效衔接,才能把“一时、一地、一策”的文化扶贫转化为文化生态涵养长期发展的乡风文明。

一是做好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采取深化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学习讲堂、组建新时代讲习团和草原学习轻骑兵队伍、建立网上学习讲堂等多种形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消除等靠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贫困文化、惰性文化,焕发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面貌和活力。发展新乡贤文化,以宣传栏、文化墙、公益广告牌等为载体和阵地,采取适合乡村特点、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具体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道德力量。

二是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衔接。加强形势政策、普法和感恩教育,开展乌兰牧骑进村巡演、脱贫典型故事进村分享、文学艺术工作者进村创作、励志主题电影进村展映、全民健身等活动,不断提升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牧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立家训家规,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引导农牧民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最美家庭创建和好家风好家训传承等活动,弘扬孝老爱亲、尊老爱幼优良家风。

三是做好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衔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鸿雁图书悦读、广播影视固边、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尊重农牧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坚持“好不好”的根本标准,创新院团对口帮扶和“菜单式”“订单式”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因地制宜创作推出反映致富先进、脱贫典型等易于传播、轻便灵活、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剧(节)目和美术作品。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文娱体育等活动。加强文物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保护,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支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升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均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治理结构优化、治理水平提升,着眼于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人口稳定脱贫,具有特殊性、局部性、紧迫性的特点。乡村治理为脱贫攻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动力活力,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长久性的特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相互衔接融合,有助于通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脱贫成果、改善和提升农村牧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一是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衔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和保障,更好地发挥乡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和方式,促进乡镇、村委及村民之间交流互动,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将“五级书记抓扶贫”、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对口帮扶等脱贫攻坚组织机制推广运用到乡村治理中。

二是做好乡村自治建设的衔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乡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推开乡村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决策等制度,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嘎查村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提升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三是做好乡村法治建设的衔接。改善乡村法治环境,维护农牧民切身利益,建设法治乡村。加大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党委、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多种调解组织并存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邻里守望、联防联动的防控机制,坚决整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问题。

四是做好乡村德治建设的衔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农牧民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充分发挥脱贫致富能手、道德模范、北疆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善行义举榜”,营造崇德向善的乡村社会氛围。

五、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活富裕有效衔接

生活富裕是我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共同的出发点、落脚点。脱贫攻坚以消灭绝对贫困为目标,到2020年确保全区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注重消除相对贫困,到2050年基本实现全区农牧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以脱贫摘帽为新起点,不松劲、不停顿、不懈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活富裕有效衔接,才能实现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做好农牧民增收的衔接。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牧场为基础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牧户生产与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订单保底收购、土地流转、优先聘用、二次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增加农牧户在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总结推广就业扶贫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家政、养老、护理、物流、旅游等产业吸纳农牧民就业能力,扩大农牧民转移就业规模,在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中优先使用本地农牧民工,鼓励返乡创业。

二是做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衔接。加强扶贫保障性政策和乡村公共服务政策的对接融合,继续执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具有长效性的政策,确保乡村公共服务从脱贫攻坚阶段到乡村振兴阶段的有序过渡。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健康乡村,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农牧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