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当剔除歧视和不公平”

时间:2024-04-23

王全宝

“本次公布的户籍制度改革,乍看起来,似乎有很大的进步,但实质仍然落后现实发展的要求。”广东省委原常委、深圳市原市委书记厉有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针对此次改革的一些具体内容,厉有为认为改革仍有较大空间。

1990 年,厉有为调任深圳,历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委书记和广东省委常委。在这段堪称中国改革风云年代的时期,厉有为主政深圳特区长达8 年之久,期间见证了邓小平南巡。

厉有为曾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被中央研究机构评为“中国改革之星”,并以敢言著称。他曾亲身经历了两场轰动全国的思想大论战。其中第一次舆论大战是发生在1994 年3 月,一位学者在一个报告中提出特区不能再“特”了,不能再享受优惠政策,原因是特区政策不利于缩小地区差异。这份报告以新华社内参形式上呈中央。当年6月,该学者在中央党校讲授“中国地区差别问题”时,首次将该观点公开。学术理论层面的探讨恰恰迎合了当时其他地区一些领导的情绪,特区发展顿起波澜。次年8 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发表长篇访谈,系统盘点深圳特区建立以来对国家的贡献,正面回应这位学者质疑,引起社会关注。

第二次舆论争论则是1997 年年初,厉有为一篇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毕业论文《关于所有制若干问题的思考》遭到号称“首都理论界人士”的“围剿”。反对者称,厉有为这篇报告“是精心准备抛出的一份彻底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政治宣言和经济纲领”,并批评厉有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浊流”。

第一次论战基本上拘泥于学术范围之内的争论,然而第二次大讨论后者则上升到了政治批判的高度。有舆论称,“这是自文革结束以来对一个领导干部最严厉的政治批判”。

1998 年3 月,厉有为调任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到政协任职以后,他一直呼吁户籍制度改革,吁请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

尽管退休多年,厉有为依然关注当下改革,他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应该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厉有为:我的感觉是看上去动作很大,实则给人的感觉是口惠而实不至。理论上、字面上,形式上,说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一样了,都是居民户口了,没区别了,实质上是这样吗?是没有区别了吗?是完全平等待遇了吗?

可以给予肯定的回答:没有!谁心里都明白,实质是怎么回事:仍然是农村是农村户口,城市是城市户口。这样一来,字面上、形式上的统一的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实事求是的表述。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户籍改革提出,对于大城市落户,可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你认为积分入户能否解决大城市户籍改革问题?

厉有为:我认为,积分入户政策是把事情复杂化的方针政策,我们处理问题有个常识,那就是能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就简单化处理,绝不复杂化处理。而积分入户是把问题复杂化处理。

在积分入户条件中,离开入户的核心问题,列出一些与入户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问题作为条件,进行打分。比如:有没有做义工,做够多少义工打多少分;有没有慈善捐款,捐了多少款打多少分等等。

这些与入户无关联的条件令人费解。

这些条件是全社会都应大力提倡的行为,为什么只对要求入户的人口作为入户的必要条件呢?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

入某地户口,本来条件很简单明白:有没有在此地工作;有没有固定合法居所;在此地工作了多少年,这些条件足矣。何必画蛇添足呢?

以香港为例,香港弹丸之地,可谓人口压力特别大,但香港也只规定住满七年就可以成为香港居民。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已经在大城市工作多年,并且有固定居所人员,你认为应该如何管理?

厉有为:遗憾的是此次户籍改革中,没有分清存量和增量,没有着重解决存量问题。有的农村人口已经进城做工十年以上,更有的是二十年以上,家庭基础已在城市,但改革方案中没有把他们当作重点解决落户对象。

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不需要增加资源配置,不需要城市政府花大气力。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已经融入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为什么不优先解决他们的问题呢?

特别是在特大城市的这类人群,由于政策规定“严格控制”进入,而使他们的希望有可能再一次落空。

中国新闻周刊:在城市入户政策中,提出职业和学历的要求,你认为这种条件设置是否合理?

“农民工”叫法应进入历史了。实质他们是新的产业工人,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再称他们“农民工”,使人感到有歧视的味道、不公平的味道

厲有为:目前,在城市入户政策中,增设职业和学历限制,我认为涉嫌歧视。

设置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或博士生毕业就可直接入户的政策,而清扫工即使你在该市扫十年马路也入不了户,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一个城市的各行各业各种人才需求都可能是大学文化吗?城市没有清扫工行吗?仅仅举这个例子就知道设置这种条件不合理。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此轮户籍制度改革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厉有为:对于这次户籍制度改革,我认为缺少配套的方针政策。例如:到城市里入户的农户在农村的承包土地怎么处理?

他们的宅基地和房产怎么处理?有什么政策可以引导和遵循?这都没有提及。

我建议可不可以将这部分农户的承包地和房产进行评估,然后由政府收购或直接进入市场,把转卖的钱用在城市安家,或者用某种置换或投资入股方式解决。

另外,上亿人口到城里落戶安家,住房是个大问题。商品房他们多数无力支付,而政府的保障房,又能保障他们的居住吗?

对于保障房,我想多说几句。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没有哪个政府敢对没房的居民保证说他们一定买得起保障房的!因此叫“保障房”不太合适。另外,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搞住房价格双轨制,保障房一个价,商品房又一价,这是绝不可取的。这势必造成各种寻租现象的产生,是产生腐败的土壤,是败坏机关作风的温床。

我建议,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应该建公租房(或称廉租房),这是农村人口进城入户的重要配套政策措施,应该加以完善。

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中,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呼吁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对于此轮户籍改革,你在这个问题上有何建议?

厉有为: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下,我们不应该把农村进城做工的孩子们再叫“农民工”了。他们大多初中毕业,在农村一天农民都没做过,他们只是农村出生、农村户口,这种“农民工”叫法应进入历史了。

实质他们是新的产业工人,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再称他们“农民工”,使人感到有歧视的味道、不公平的味道。把农村出身和城市出身的工人人为分离,是不可取的。

现实的情况是“农民工”中存在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在劳动力市场开放后,这与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产生了不协调。城市计算人均GDP 时把这些人剔除在外,他们的劳动条件以及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公平对待。

但我并不是说让这些群体都要把户口落进城市,而是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置相应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市成为户籍人口的门槛,逐步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呢?

厉有为:我认为应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方针下分步解决。对已经具备长期居留城市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考虑在城市有正当职业和收入、连续工作若干年以上、有固定居所的,要给予他们城市户籍。

通过政策引导,这些群体就会向这个方向努力,从而有利于城市的繁荣稳定。另外,还要统筹和兼顾城乡,在转城市户口前,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农村宅基地仍归他们拥有使用,他们个人在农村不再负担土地之外的各种税费,他们的子女到城市就读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孩子一视同仁等等。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县级以下户籍放开有何看法?

厉有为:住在县里城关镇和住在农村相比,目前很多人选择住在农村,因为农村有承包地,有自己的住所,政府有很多优惠政策和农业补助。如果在城关镇有固定工作和高于农村的收入,当然这些人愿意进城。这取决于县城的经济发展。据了解,目前有一些人还设法把县城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县城入户的吸引力不大,也是因为县城就业机会不多,收入不如人意。

(实习生卢晨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