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门窗幕墙通风器应该发展得更好

时间:2024-05-18

阮小林

访广州市住邦建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献策

门墙幕墙通风器是近几年来我们行业里新兴起的一款产品,现在几乎在各大门窗幕墙展会上都能看到此类产品的展出。实际上它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配件产品,而是新风与门窗幕墙两大行业结合所产生的一个新的行业。为了更加了解这个行业,本刊专程采访了广州市住邦建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献策,谈一谈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记者:吴总,您好。据了解广州住邦主要是生产门窗幕墙通风器,这算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产品,您为何会选择做这个产品?

吴总:我最初是在一家著名日企的广州工厂工作,主要从事门窗幕墙相关工作。我最早接触到门窗幕墙通风器是在广州的一个展会上,当时就非常感兴趣。因为身在外资企业的缘故,所以能比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的一些资料,后来通过同事拿到了一些国外产品的资料,看到高性能门窗所带的一些问题,从那时开始我就比较关注这类产品。我当时觉得门窗幕墙通风器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和日本能够有市场,那么未来在中国也一定会有市场,依据我们当时的经验,认为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未来中国也一定会走,在发展过程中大家都会经历相同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就是基于这种判断,我选择了门窗幕墙通风器这个行业;同时我也看到,90年代末的香港,门窗幕墙项目非常不好做,差不多十个里面有九个是亏空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大幅的上涨,当时香港回归不久,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高达1000港币,人力成本成为一个项目中的主要成本,比幕墙材料还要高,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放弃了继续从事门窗幕墙的生产而选择了通风器这个新兴行业。

记者:近年来不断在各种门窗幕墙展会上看到门窗幕墙通风器产品,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吴总:门窗幕墙通风器是一个小众产品,所以其市场也非常小,现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也多了起来,我希望大家能合力來继续推广我们的产品,先把我们的行业做大,开拓更多的市场,而不要在行业还不太大的时候就发生价格竞争,要有远见。

虽然现在进来很多企业,可是我们这个行业还是太小,势单力薄很难形成什么影响力,所以发展得其实比较辛苦。我2002年开始做门窗幕墙通风器时,当时国内很多人对于通风器完全没有概念,到2006年拿出了比较符合国内市场成熟的成品。我们先后参与了国家住建部行标JG/T233-2008《建筑门窗用通风器》、国标GB/T28198-2011《窗式动力通风器》的编制,这两个标准的发布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发展,后来又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一起做了很多产学研的课题,努力把门窗幕墙通风器的概念在建筑口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年我们参与已经发布的国标、行标有8个,因为我们行业小,比较缺乏规范,我觉得参与这些标准的编制这有利于推动我们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发展。

记者:目前您的企业和行业发展状况如何?

吴总:门窗幕墙通风器这个行业不仅小,而且我觉得这些年这个行业发展得太慢了。我们可以去做一个横向的对比,门窗的电动开启和我们门窗的通风差不多都是在2002年左右兴起的新兴概念,我感觉新风系统的市场容量每年在40~50亿左右,电动开启估计有10亿左右,而实际上现在我们的门窗幕墙通风器,从厂家的出货量来看可能只有1亿左右。我觉得新风系统之所以发展得这么慢与政府的推导力度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像电动开启发展得就很快,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防排烟,近些年因为全民消防意识的提高,不但是公用建筑,甚至很多民用建筑都用上了电动开启,所以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而我们门窗幕墙通风并不是必要配备的产品,可选可不选,所以发展得不温不火。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行业发展不好推到政府身上,我们的产品也有自身的问题。通风器这种叫法是一个俗语,它的主要目的是换气的,一般开窗对整个房间换气是每小时10~15次,而通风器是每小时/1~2次,这就使得我们产品新风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它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地在运行,一般的消费者很难通过强烈的感观器官来体会我们通风器的效果,这也是阻碍我们行业发展的一个原因。

记者:那现在华北地区深受雾霾困扰,新风系统应该会作用明显一些。

吴总:目前就整个华北地区而言,我们的窗式通风器应用得并不算多。雾霾来了之后,家家户户首先想到的是购买空气净化器。有些家庭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一些酒店也在房间里安装了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是一个显性的要求,把空气中PM2.5颗粒吸附掉,而通风器是在室内空气循环不够才会想到做新风系统,一般现在很多做的是管道新风,不过管道新风系统也有它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密封的管道结构,如果沙尘进去了也非常不好处理。还有在装修时对于外立面的影响,我想我们的窗式通风器需要在管道新风普及后,针对管道新风的弊端,也许才会迎来一波热卖,目前还看不到这个趋势。

记者:似乎我们的通风器的发展很看环境。

吴总:自然通风本是最好的选择。通常来讲,居住在室内的人每小时需求30立方米新鲜空气或居所每小时换气1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说是卫生通风,也可说是舒适通风,可应用在过渡季节和采暖季、空调季。开窗通风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它的换气次数能达到每小时10-30次,可这对建筑节能极为不利,只能在过渡季节使用。

现在因为环境的恶化,像过去一样简单的开窗通风不太可能了,只能是有条件的自然通风,比如除霾的窗式通风器。现在国家正下大决心治理雾霾,也许五年、十年之后,雾霾就没有了,但依然应该用通风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清晨起来开窗透气,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室外的空气比较新鲜,通过大自然一整夜的净化,其含氧量与室内空气完全不同,任何的技术手段都比不过大自然的净化能力,纯粹从通风角度讲,通风器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产品。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对于水、食物、空气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地区的要求也会不同,比如华北地区,可能就对空气的过滤有要求,基于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的行业一定会增长,但增长应该是比较平缓的。endprint

记者:很多幕墙是不能开启的,幕墙对于通风应该会有一个硬需求。不久前成都报道了一个事情,因为写字楼玻璃幕墙开窗太少员工晕倒,业主状告开发商,最后法院认定开窗面积不足,要求开发商增设通风换气装置,那么幕墙通风器应该会好做一些吧?

吴总:实际情况与你所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前面我们谈的是民用建筑通风,就公共建筑来说,我们国家2015年重新修订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规范》,这个规范里要求幕墙要有开启扇或者通风装置,但并没有对开启扇做任何比例要求,也没有界定什么叫通风装置,是指排风扇还是新风系统并没有明确说明。深圳市作为该规范实施的计划单列市出台了实施细则,高度低于100米的建筑开启扇要占到幕墙面积比为10%,高于100米也可以沿用10%的标准也可以进行专项论证,这就留下了一个活口,因为公共建筑里超过100米的太多了,现在一幢30多层的楼就有100米了,而现在100层的楼也并不少见;10%的幕墙面积也还有问题,幕墙面积是指玻璃幕墙还是建筑幕墙?这其中也是有差距的,各家的说法也不统一。再者这个10%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换算成换气次数是多少?并不清楚,因为标准并不明晰,所以我们在做一些工程时,往往审图通不过。

门窗幕墙通风器拆开来看是一个结构并不复杂的设备,但其中却包含了许多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建筑口的各种标准规定必须要熟知,每做一个项目都要做大量的数据理论分析,讨论各种适应性,能否满足换气次数的要求,有时时间会非常长,甚至是以年为单位的,要与业主方、设计单位、顾问公司进行沟通、磨合也是要大费周折。要说服业主是否愿意采用通风器这套技术,业主选择后又得与顾问公司在图纸上进行深化,门窗还好,毕竟标准化生产,要是单元体幕墙,几乎每一个单元体幕墙都要新开一套材料。

我们很多新产品都是在满足项目需求开发出的,不得不说客户的要求才真的是企业前进的动力。

记者:您对住邦目前的发展满意吗?

吴总:就目前的大环境来讲,我们对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不满意的。拿横向对比来讲,与我们行业里一些同步发展的优秀五金企业、胶企业相比,还是有巨大差距的,企业的规模与别人还相差较大,唯一自豪的就是我们一直是专注专业在做自己的事情。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是从两方面看待的,一方面经营企业是做生意,为了赚钱发展企业;但另一方面也将这看成是自己的事业,每个成功的项目就是一座丰碑,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常大,高风亮节地说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让自己非常有成就感,感觉非常欣慰,也是一直做下去的动力。这些年我们也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项目,广州住邦公司自成立以来,全国工程应用实例超1000个项目,国内大型房地产如万科、恒大、绿地、保利等,外资房地产和黄、凯德、瑞安、铁狮门等都有我司产品应用。在公共建筑方面我司代表作有北京电视中心,百度大厦,腾讯大厦,小米科技大楼以及北京新机场项目;上海平安金融大厦,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陆家嘴中心大厦,广州保利琶洲总部大楼,广州越秀财富中心,广州白云绿地中心,深圳东海商务中心二期,深圳太平金融中心,苏州中心,东方之门, 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等大型项目。

记者:看来国内的几大科技巨头都是你们的客户。

吴总:通常高科技公司对于我们这类产品的接受度要高一些,他们也比较愿意为一些好产品付费,虽然一开始也并不顺利,因为他们开始并没有见过此类产品,往往要实际体验才能打动他们,等做了腾讯、百度之后,做小米也就容易多了。我想有了这几个项目以后,未来幕墙通风器的接受度會越来越高。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3362(2018)01-0036-0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