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尹 君,王 燕,孔 洋,张 倩,李文静
(镇江市气象局,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国气象灾害频繁,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可以普及科学常识,提高社会民众对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的能力势在必行[1-2]。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总数的70%以上。因此,普及气象科学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避险自救能力,利用气象科学原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是气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3-4]。
镇江市的气象科普工作,尤其是在新媒体方面还有些薄弱,还没有很好地建立科普体系,科普产品散乱,主题不明确。气象科普栏目“气象播报站”和“气象小课堂”分别从热点话题与气象和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了科普,并通过微信、微博和预警显示屏等多媒体途径播放,吸引更多用户,很好扩大了气象预警的覆盖面,提高了民众防灾减灾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气象科普效果。
新媒体能够打破气象科普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科普的双向互动,还能改善科普的单一形态。通过新媒体,公众可以便捷地接收到天气信息及科普知识,希望通过“新媒体+气象”,能够更贴心、及时、便捷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气象科普知识[5]。
新媒体将气象科普的主题范围扩大,它鼓励个体和组织提高对气象科普宣传的热情。通过新媒体,科普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用户对气象需求的详细情况,广泛收集来自各方的意见,不断完善气象科普信息,进而针对用户对气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近年来,暴雨、冰雹、高温和雷电等极端突发灾害性天气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人们对气象信息的关心点不再仅限于“什么时候下雨?多少度?”等最基本的问题,而对气象灾害和灾害性天气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要加强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逐步加强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
根据科普内容重点的不同,创建了两个气象科普品牌:“气象播报站”和“气象小课堂”。其中气象播报站以二十四节气与气象为科普内容,更贴近百姓生活。气象小课堂主要以气象防灾减灾和热门天气话题的科普为宗旨,利用轻松、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普,化解百姓对气象部门和天气预报的误解,建立更好的群众基础,增强气象部门公信力。
气象科普品牌主要以微博、微信和气象预警显示屏三种新媒体为气象科普品牌的载体。
在文字、图文、视频等科普产品载体中,之所以选视频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①感官冲击力强。最早的气象科普采用纯文字方式+专业解读,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常常难以看完,不知科普者所云,可观性和科普效果都比较差。到后来的图文形式科普,较纯文字多了图片,可观性大大提高,但从感官冲击力上不如视频。视频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比纯文字性科普更能体现出差异化。而在文字、图片、视频这三种形式中,视频对人的视觉和大脑感官冲击力是最大的。②表达更直接。视频比图文更加直观,就像很多人不喜欢看书喜欢看电视剧一样。看图文要动脑筋,看视频只要坐在那里看就好了,别人已经把自己想说的,都展示出来了。同时现在设备如此全面,也为视频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载体。③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视频用完美的讲解配合极富说明的生动画面,在最短的时间将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用户,快速赢得用户的好感。
标题是否够新颖、足够吸引人,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观看欲望。
好的标题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热点借势型。以当前热点内容为踏板,与气象相关联,或严肃或有趣,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比如夏天台风频繁在江浙沪地区登陆,民众关注度高,可取标题“台风也包邮”。②节日、节气型。结合将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节日或节气来取标题,比如圣诞节民众对于是否下雪总是格外关注,因此可以写“这个圣诞节会是白色圣诞节吗”。③风趣幽默型。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朋友圈里的段子手”,可以自创或在网上筛选一些比较搞笑的段子。
3.5.1 开场白
科普视频的文稿不同于天气预报节目稿件,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注意力,调动起观众看下去的兴趣。开场白应该像爬坡一样低开高走,从小事说起,要遵循7 s 原则,即在7 s 内表明主旨,告诉观众主题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通过开场白获取听众的注意力,解除听众的对抗性,建立和听众的友好联系,引导听众入戏,好的开场白就让科普视频成功了一半。
3.5.2 构架
主要采取了三种科普文稿构架:总分总结构、时间轴结构和金字塔结构。总分总结构要先抛出观点,然后再解释理由,结合案例或经历,最后再重复和强调一遍观点。时间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从过去讲到现在再讲到未来,以时间为线穿起整个科普过程,这样的好处是让观众有一种听故事的感觉,会觉得更加有趣和贴近生活。金字塔结构是抛出问题,解释原因,再讲述对策,最后阐述结果。这种结构在气象灾害防御科普中用得比较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让观众对于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御措施一目了然,能够起到更好的避险的功效,因此在雷电、台风等常见的气象灾害科普中用得最多。
3.5.3 语言
要想将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专业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人天生爱听故事,故事又是为科普的观点服务的,因此像讲故事一样将科普知识融于其中更加容易满足观众的认知和情感。
在遣词造句方面,可以多观察当下的流行趋势,与时事、热门话题相联系,语言可多用、活用时下流行网络用语,引起观众的共鸣。
为了更好顺应时代的潮流,镇江市气象局先后创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并在全市多地布置了多媒体预警显示屏,用以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气象科普等气象信息,为宣传镇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和提升镇江市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起到了作用。
微博、微信用户数量大、传播能力强、传播效率高,其中微博不受发布次数限制,因此是天气信息、空气污染和预警发布的主要平台。微信因其用户数量庞大,传播效率高成为科普、预警发布的主要平台。而预警显示屏因为布点和成本原因,面对的更多是专业定制的用户,弥补了微博、微信的科普受众缺口。
通过微信朋友圈、多媒体预警显示屏以及气象日活动进行了科普和新媒体的宣传。朋友圈以微信扩散能力强为依托,以转发为主要方式,在宣传了科普产品的同时也扩大了气象的影响力。另外通过气象局每年的开放日活动,播放科普作品,吸引了大量的群众观看,尤其以学龄儿童更多,在小朋友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气象的种子。同时还利用开放日的宣传页宣传气象部门的新媒体,用户数量进一步提升,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预警覆盖面。另外还会通过不定期与镇江城市广播合作,在节目中也宣传了我们的科普作品和新媒体,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根据科普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创立了两个科普品牌:“气象播报站”和“气象小课堂”。期间通过学习和调查,对于气象科普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建立了镇江气象科普品牌的雏形,打造了镇江气象科普传播的新名片,取得了良好的防灾减灾宣传效果,扩大了气象预警覆盖面。
目前所做的科普产品在微信、微博和气象预警显示屏上播出,通过自媒体的优势达到了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提高气象信息影响力和防灾减灾的目的。
通过对周边人群和网络用户的观察和调研得出结论,视频虽在感官冲击和表达上占很大优势,但也有很多民众在意流量的问题,表示只能在家中或有Wi-Fi 的地方观看。绝大部分的网民都使用手机观看,在上班路上等室外受到限制,表示出于流量考虑在外更喜欢图文形式。因此今后的科普产品类型考虑做些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多用图文,弥补视频在流量等方面的劣势,让更多样化的科普产品投入到镇江气象新媒体的建设中来,增强气象影响力,让民众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将气象灾害的影响力尽量降低,为百姓的生活、出行提供更全面的守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