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刘霞,陈文辉
新形势下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的探索分析*
刘霞,陈文辉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7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科技的大发展,青少年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他们所接受的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新形势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建立科学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科普教育工作现状,研究了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提出新形势下适应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科普工作室教育新模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科普工作室;科普教育
中国历来重视科普教育,青少年处于科学素质养成的最好时期[1]。青少年接受良好的科普教育,能深入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为提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是新形势下市场参与科普教育的新兴力量,应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独特优势,促进青少年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青少年在科普教育中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共通性和本质,形成基础科学思维。科学知识是世界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青少年处在理解科学知识能力较好的时期,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推理过程,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发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最终形成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
青少年科普教育强调整体性学习,不仅反映知识点间的联系,还包含个人与团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营造全方面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发明细,团队合作趋势越发明显。在系统论中,不仅强调发挥个体元素作用,更重要的是整体配合形成最优合力。在科普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分组参与,布置综合科学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引导,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讲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变对学习的传统印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科普教育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科学技术带来了工业化,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中国推进工业模式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深刻转型,未来技术革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国家要继续保持优势竞争力,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和科技人才,需要更好的科普教育,将科学技术成果下沉,以提升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素质,保持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府执行部门成效不明显,科普场所缺乏,活动参与度不高。目前进行科普工作的场所主要是科协和公共科普场所。从科普资源分布上看,中科协最新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城乡地区不均衡的问题。科普场所和活动是较为紧缺的科普资源,对比落后地区,城镇居民受益面较广。以笔者所在广东梅州为例,全市第一个科技馆在2020年投入建设,现有6个“科普e站”,教育基地与农业和旅游业有关,范围较窄,科普场所较少,造成工作覆盖面小、氛围较弱;从科普举办方式看,以传统行政的安排形式为主,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积极性不高,科普公共服务紧缺,不能满足多数青少年需求。
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科普教育不够重视,推进较为困难,缺少科普经费。近年来国家推行教育改革,科普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有所提升,部分学校关注科普工作,但大部分并不重视科学课程,在经济落后地区,学校因缺乏开展条件无法进行科普教育。究其原因为活动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往往是教育局下拨,学校分配,并非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造成活动次数少[2];教学理念方面,融合科普的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理念冲突,课时安排少;备课方面,科普教材少,需要投入较大精力,教师可能同时兼任其他课程,或科普教学能力不强,成果不与职称相挂钩,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相关合作方面,学校可能因学生安全因素等原因,导致社会参与度低。
青少年对科学的真实需求不能真正被重视。青少年为社会弱势群体,对科普课程和实验的兴趣浓厚,但这种呼声很容易被学校掩盖。家长不了解新教育理念,对科普教育印象受限于对科学的了解程度,课外辅导选择传统科目较多,对科普课程持观望状态。
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因其组织建构简单,体制灵活,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现阶段科普教育出现的问题,但现行工作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国务院在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部分地区为创业项目提供孵育场所和必要启动资金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工作室运作。但总结科普工作室开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方面,以物理、化学等单学科分类教学,与传统课堂差异不大;课程来源方面,以引进教育品牌为主,自主内容不多;教学人员方面,部分本职工作由研发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兼任,其并不擅长教授青少年,或其他学科教学人员不了解科普教学理念;教学区域方面,由于地区差异,往往集中在经济良好地区。
结合青少年工作室的现行工作经验,探索青少年科普工作室、高校、中小学、社区联合的“四联动”模式,以青少年科普工作室为纽带,整合资源,发挥工作室优势,建构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品牌核心,共同发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
开展科普教育,人才是优先保证。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人才培养。高校拥有多学科背景,科普教育融合素质教育改革,是未来教育方向,也可帮助高校完成科普教育方面的经验积累。大学生接受系统科普教学技能训练以填补科普教育专项人才缺乏问题,以笔者所在“小科普·大智慧”趣味科普工作室为例,依托学校资源,选取嘉应学院卓越教师班成员,由专业教师亲自指导,有丰富的教师技能培养课程,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融合,与多个中小学合作实践,为工作室节省人才培养经费。
青少年科普教育受众主体在中小学,工作室为校园教育的得力助手[3]。学校可交由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开展科普教学工作,每周定期上课,工作室提供课程内容和教师,缓解学校教学压力,保障教学质量;学生有熟悉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伙伴,不用去适应环境,有利于团队协作。同时,可为班主任提供科普培训,获得班主任的支持,对学生施加更好的引导[4]。
工作室联合社区,帮助青少年不出远门就可以接受良好的科普教育,便利青少年群体,弥补地区资源差异,帮助青少年度过有意义假期。基层社区具有执行力强、覆盖面广的优势,能有效联系社区青少年。2019年暑假期间,工作室尝试在梅州城区多个社区开展公益课堂,获得社区工作人员极大欢迎,家长和学生踊跃参与,取得不错效果,广大群众对科普的兴趣浓厚。未来工作室可在社区进行定点科普服务,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优质科普课程。
重视系统科学课程研发,创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注重系统科普知识教学;教学形式方面,注重知识体验与能力培养。开发实验项目,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分小组协作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完成小实验,融合创客教育、科学diy、科普实验等多种方式。丰富活动类型,扩展青少年视野,打造工作室品牌活动,筑牢科普教育市场,同时,在线上推送科普小课程、漫画、小游戏、实验包,设计专属文创产品,不断深入挖掘青少年个性化需求。
科普教育并不高级,是每一个青少年应该且都能接受得起的平民教育。推进科普教育发展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和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激发创新协作能力,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唤醒青少年内在的力量。面对新形势,科普事业需要市场参与,青少年科普工作室采用“四联动”模式,打造核心服务,创新科普模式,让广大青少年受益,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助力新时代科技强国征程。
[1]李娜.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朱彦红.推动青少年科普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9,11(22):192-193.
[3]杨孟刚.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作用[J].科技风,2019(8):11.
[4]刘文革,李玉兰,李志杰.校园科普,任重道远——试论如何在小学正确开展科普教育[J].天津科技,2015,42(5):3-5.
G633.9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2.031
2095-6835(2020)12-0076-0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小科普·大智慧’趣味科普工作室”(编号:201910582004X)阶段性成果
刘霞(1985—),女,江西新余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文辉(1998—),男,广东梅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物理学。
〔编辑:严丽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