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报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传播

时间:2024-04-24

杨超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以印刷媒体、广电媒体、PC互联网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四大类为主要类型。每一类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受众群,很难有一类媒体能够实现公众全覆盖。为了争取最大量的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全媒体报道策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宣传我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动实践的媒体传播策略,亦可通过全媒体多渠道地进行,以期通过多媒体传播在全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央战略与民众认知、民众力量的对接。

一、“四个全面”与民生民意的关系滋养媒体报道的生命活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发展需求、百姓生活现状及对美好期待的要求,完全符合民意,其深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基础意味着完全可以通过媒体报道还原给民众。不仅如此,还应该通过解读国家战略,给百姓以提高生活品质、强化社会秩序的信心。而“还原”“解读”就是媒体所需进行的客观报道和深度解析。这足以支撑新闻媒体进行“四个全面”报道的生命活力。同时,媒体也就搭建起了决策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四个全面”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报道。在两会之后,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报道也将是一项长期的报道任务。

二、全媒体报道“四个全面”,传播效果才能最优化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日报社利用全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全天候发布。此次报道使用网络、云技术建设虚拟采编平台等多种渠道,前方派出一支采访队伍,后方多层次编辑制作,实现两会报道的全媒体采集编辑发布全流程融合,在不浪费媒体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多元化传播、多元化表达的传播优势,尽量实现对受众需求的全方位满足。这次报道对于内蒙古本土媒体做好战略性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只有自身掌握好理论、政策,才能做出有内涵的报道。因此,媒体在充分“吃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前提下,首先需要明确受众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掌握公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动态,拓宽理论、政策解读的传播渠道。事实上,新媒体已经成为理论、政策的重要解读阵地。传统媒体因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环境中的新媒体渠道时便具有了无可代替的传播优势。这也是受众最看重的。作为2015年全国两会之后持续性的重点报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报道依然需要精心打造,在实现发布载体的多元化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所以,在报道中传统媒体应融合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可以在网站开设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专题,并持续关注相关动态,充分发挥网站文、图、视、听相结合的报道优势。微博则可以长期设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专题,“点面结合”地设置栏目,如“四个全面知多少”“四个全面·亮点”“四个全面·好声音”“四个全面·微评论”等。此类内容有利于加强线上互动、线下联动。

其次,全媒体报道有利于不断创新理论、政策解读的报道方法,尤其重要的是还可以与受众进行即时交流。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方式做好政策解读,如以漫画或图解的方式报道政策,让网民以轻松的心态了解政策的丰富内涵。如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北方网99街社区按照内蒙古日报社的统一安排,发布了“《适应新常态——我关注》两会话题征集”帖,网友针对就近看病、居家养老、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进棚改、保障住房、公平考试、透明招生等方面话题踊跃发言。他们关注民生、热议民生,同时深度思考,观点鲜明。内蒙古手机报更是开通了网友即时参与的话题讨论,并设置了“专属通道”将网民声音直接“投递”给代表委员。这样的传播效果不仅仅是多媒体的全覆盖,还形成了深层次的沟通。

在传媒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的今天,通过手机与网络接收信息的人日益增多。所以,传统媒体也应该创新传播模式,做好自身的升级与转型,以适应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报道趋势。但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在我区地方媒体中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积极借鉴我区媒体首次全媒体报道的得与失,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公众传播及时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无论如何创新使用传播渠道,无论多大程度实现“多媒体全覆盖”,最重要的还是传播内容。

三、多媒体报道需要“全能型”新闻人才,也需要“特色传播”

传统媒体具有的优势是权威、扎实、原创的内容以及专业的记者队伍,而网络媒体的优势则是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信息。如今,受众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于使用一种媒介接收信息,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完善自身,联合新媒体,创新报道模式,来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为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做好、做强当今多媒体的报道,当前我区媒体急需全面培养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全媒体素质。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越来越需要掌握多媒体的各项传播技能,做到可以完成多种媒体的编辑工作或为多种媒体供稿,成为“全能型”的编辑或记者。如此的人才需求意味着节约传播资源的同时高效利用新闻信息资源。因为多媒体间要形成统一的平台或整套的链条,这样才能在共享的信息中,有效整合报道内容,并根据每类媒体的自身传播特点和需求进行信息“加工”。在报道中也应注意硬新闻与软新闻相兼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

多媒体报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并让受众在精彩纷呈的传播内容中成为“忠实受众”,能“如约”点开相关链接,就必须注重新闻内容的“特色传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诸多媒体的报道模式与报道内容都已发生了变化,共同的特点则是表达语言“接地气”、表达形式多样化、报道中特色元素紧贴生活。如全国两会报道中有媒体出现了“小明”“小七”“小华”等一系列的“小”字辈虚拟人物。其实“小明”就是你也是我,TA带着老百姓读懂两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报告里的术语转化为普通人的平常话。有专家评价,两会报道采用这种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其实体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传媒融合,即传媒语态的融合和思维观念的融合。“四个全面”报道要想延续优质的传播效果,也应如此。对媒体而言,为了使报道的内容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必须注重报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强调传播内容中特色元素的使用。

在媒介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不断加快的今天,所有媒体在竞争的同时,也在逐渐探索和寻求着合作。各类媒体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整合各类传播资源联合推出报道,以形成最好的传播效果,实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并因此增强媒体自身传播力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