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乘用车底盘发展现状及运作模式

时间:2024-05-18

杨超

摘 要:乘用车底盘的性能直接影响着乘用车的性能,而底盘的研发对推动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乘用车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仍与国外相关产业有很大的差距。简要阐述了我国乘用车底盘的特点、当前底盘运作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乘用车;底盘;运作体系;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U4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48

1 我国乘用车底盘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产业政策不断落实,各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性城市建设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基础公路体系的建设,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总体来说,我国乘用车产业在世界产业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乘用车底盘市场有3大特点:①通用底盘仍占主导地位。我国的二类载货车底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将此类底盘作为基础改装的乘用车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②专用底盘是我国主机厂底盘的发展方向。专用底盘是针对某种特种乘用车专门设计的。③特种底盘的研制仍需进一步发展。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研制它的厂家必须在技术领先和资金充裕的大环境中完成工作。但是,我国满足这一条件的厂家还太少,导致特种底盘的研制一直停滞不前。因此,在后期的底盘发展规划中,特种底盘的研制仍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2 我国乘用车底盘的发展前景

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它有相当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乘用车底盘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市场需求也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国家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乘用车底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紧抓发展机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密切注意发达国家底盘的发展动向,提高底盘技术的生产水平,结合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研发出高技术性的乘用车底盘,形成研发制造一体化的正规产业链和正规的运作体系,以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3 运作模式

长时间以来,我国乘用车的高端底盘主要依赖进口,低端底盘则是简单地改装通用底盘,并没有形成产业研发和制造一体化体系,导致整个底盘产业运作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机械化程度低。但是,我国乘车用底盘产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整车开发流程从数字设计到物理验证都采用的是并行工程,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时间,将产品开发的各个活动看成是一个集成的作业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产业运作模式。从优化全局的角度出发,这种运作模式实现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集成控制和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除了要关注质量策划、控制和改进3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在预防方面有所发展。并行工程关注了与最终产品相关的所有因素,起到了预防的作用,达到了质量管理的目的。

4 未来发展

现阶段,底盘的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三大电子系统组成的,利用它可以完成对驾驶员命令的转化,并协助驾驶员操控乘用车,让驾驶员及时、准确地控制车速、转向等。乘用车底盘主要是利用各种电子系统把控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以此提高乘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机动性。常见的底盘控制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动和驱动控制电子系统、转向控制电子系统。具体来说,制动和驱动控制电子系统分为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转向控制电子系统又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主动前轮叠加转向系统(AFS)和主动后轮转向系统(RWS)。在未来发展中,乘用车底盘要将仿真学知识应用其中。在调校车底盘的过程中,可通过灵敏度分析合理设计相关参数,调控减震器阻尼,通过多体动力学建模,运用相关分析方法优化和确定方案,改善乘车的舒适性。

电子科技的发展对底盘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电子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底盘运作控制将朝着数据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底盘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自主研究,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研究核心,深入挖掘电子化控制系统的潜力,逐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因此,底盘产业的发展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并掌握底盘研发核心技术,提高应用技术水平,研发出高质量的底盘。

5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乘用车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空间也随之扩展开来。从无到有,我国的乘用车底盘产业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乘用车底盘产业链还是比较混乱的,没有完全实现研发和制造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乘用车底盘的运作主要是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研究核心,真正实现产业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高顺强,左伏桃.我国专用汽车底盘发展特点[J].专用汽车,2009(S1):10-13.

[2]林启豪.分析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展望,2015(11):126.

[3]王彦会.乘用车底盘性能开发评价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张磊.我国汽车底盘研发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3):25.

[5]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汽车工程,2006(02):105-113.

〔编辑:白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