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周 一博 编 ○景老人 绘
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在时刻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2002年9月14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作厂中学和东湖丽岛工地附近部分学生和民工因食用了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陆续发生呕吐等中毒症状,一共造成42人死亡,300多人中毒。
经查明,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所以用毒鼠强害死客人。此次事件是1949年以来全国最重大的中毒案。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陈正平提出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陈正平于2002年10月14日被执行枪决。
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转运现场
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一号嫌疑人 陈正平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某家庭聚餐,共12人参加,家里长辈9人全部食用了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后引发食物中毒,最终该中毒事件致9人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0月19日晚,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提示:
1.夏秋季节制作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2.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制作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3.为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2018年8月23~26日,桂林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第十一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联合学术会议。来自北大、清华、北理工、浙大、中大、大连理工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图形学界专家及师生赴会。8月25日的会议晚宴上,约500人共同在桂林帝禾国际大酒店餐厅就餐,现场约有50桌。然而,晚宴过后,有许多人开始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救治。
8月28日,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桂林市食药局通报称,截至8月27日18时,共有92人入院治疗。据悉,中毒者以各大高校教授、研究员和学生为主。万幸的是,经全力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无危重及死亡病例。
事件发生后,涉事酒店餐厅已停业整顿。根据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初步判断,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经过数日的调查取样,疾控部门于涉事酒店留样食品“卤味拼盘”、患者和厨师粪便中检出同型的肠炎沙门氏菌。
目前,我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食源性疾病。
在《食品安全法》中,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为,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按其致病因素主要可分为化学性因素、有毒动植物因素,霉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因素,以及寄生虫因素等。
小学生由于受到了年龄的局限性,使其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都存在着较强的限制,当其在阅读文章内容时经常会处在表面形式上,很难对文章的内涵有更加深入、深化的理解,对其阅读效果的提高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积极的改善这一现状,以生本理念为导向,致力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其收获更多。
食源性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某些特定微生物,可能引起特定疾病,如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孕妇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后,能引起胎儿感染甚至流产等严重后果;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中毒,会使人全身肌肉麻痹,甚至导致死亡。此外,食源性疾病给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同样不可估量,如医疗资源占用及费用、误工误学、劳动力丧失等。在贫困地区,还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生熟分开
研究显示,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但真正能够被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情况。据估计,发达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0%,而发展中国家则达95%以上。
专家建议,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保持清洁:要做到勤洗手,经常蒸煮消毒餐具和厨具,同时保持厨房环境清洁。
生熟分开:不仅要保障生熟食物分开,同时,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也要生熟分开。
将食物彻底煮熟烧透:专家介绍,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在烹饪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时,如果用小火,就必须延长时间。食品再次食用也要彻底加热,重复加热剩菜剩饭最好不要超过一次。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5~60℃是食物不安全的危险温度。专家提醒,在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生肉类不要反复冻融,最好在放入冷冻层之前先分割成小块,分别包装;还要做到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专家还特别提醒,要定期清理冰箱。“冰箱不是保险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时间一长或包装破损易造成交叉污染或食物腐败变质,失去最佳食用价值。家庭自制食品在冰箱冷冻室的存放时间不要超过1个月;预包装食品即使在保质期内,最好也不要超过3个月。先买的先吃,保存时间过长的食品最好不要食用。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专家建议,要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在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同时,不用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加工食物,避免因环境污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等。
食品安全“五要点”覆盖了从人到物的食物加工关键环节,精炼地总结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经验,适用于食品加工、餐饮单位,特别是家庭厨房。
2.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3.发现大量相似症状病人,特别是有共同进餐史者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反应情况。
主要包括: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因添加非食品级的、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在处理化学性食物中毒时应突出一个“快”字!及时处理不但对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时对控制事态发展,特别是群体中毒和一时尚未明确化学毒物时更为重要。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该中毒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引发,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所以此类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引发动物性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两种: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主要有3种: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含有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例如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
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卫生状况差,蚊蝇孳生;食品从业人员携带细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当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为了生命健康,请远离这些“毒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