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布都人币犀家族的迁徙之路

时间:2024-05-18

云南省思茅第一中学 王牧歌

该项目荣获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

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书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资料可供研究,因而考证难度大。但民间有很多流传的说法和哈尼老人口口吟唱的史诗,以及一些零星的记载,从中可窥见这个民族基本的历史概貌。布都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民族的迁徙之路仅仅是一个缩影,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布都人历经艰辛磨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民族团结和进步的浓重一笔。

我叫王牧歌,这是我的学名,我是云南哈尼族布都人。我的祖先最早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游牧,父亲喜欢那种自由的生活于是为我取了这个学名,但族人都叫我无西努么,这个名字是惠仙老祖为我取的,意思是布都之心。

宁洱县勐先乡坝卡箐村(布都族人现在生活的地方)

“无西努么”名字的由来

我的名字源于我家族里的一个小小故事。1978年的农历10月,山里的天气开始转冷,此时宁洱坝卡箐的布都族人热闹非凡,欢度一年一度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米索扎”即“十月节”,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惠先老祖主持荡秋千仪式,当时我的外公带着他的小女儿(我的母亲)和所有族人一起站在秋千的另一端,等待惠先老祖把吉祥的糯米团穿过秋千丢过来,惠先老祖口里念念有词,祝福了寨子祝福了族人,最后一个祝愿不同寻常,他说希望子孙后代能出大学生。糯米团带着老祖的祝福飞向秋千另一边等候的族人,大家一片欢呼争着去抢,因为接到这个米团就意味着接到了一年的福气,三个米团有两个竟然砸在了我外公和他小女儿的头上,他们非常高兴并马上把它吃了。母亲对这个场景记忆尤新,谁也没有想到11年后惠先老祖的愿望竟然实现了。1989年我的母亲被云南民族大学录取,同时我的外公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函授,这个消息长着翅膀传遍了坝卡箐村,惠先老祖高兴异常,拉着这父女俩从寨头走到寨脚,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族长,他知道如果没有读书人,这个小小的布都族寨子将走向没落,他当众宣布以后无论母亲的后代是男是女就叫“无西努么”,意思是要有一颗传承布都祖训发扬布都传统的心,我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哈尼族布都人支系的祖先发源地

我的家族是云南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豪尼人,也叫布都人,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在国内,哈尼族集中分布在祖国西南部,在国外主要是缅甸、老挝、泰国等,总人口200余万人。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有一部苦难的迁徙史,我的祖先带领族人的迁徙之路是哈尼族发展史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数千年前,我的祖先聚居在青藏高原,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属于庞大的羌部落集团,当时尚未形成一个叫“哈尼”的民族,他们只是一个个民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哈尼先民是其中以放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人群中的一支,对这些部落集团历史上统称“西方牧羊人”——羌人。游牧民族是好斗和好战的民族,在连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蝗虫)双重打击下,羌部落逐渐由高原缓慢南下,进入云、贵、川、戆等地,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交流逐渐形成今天的哈尼族,从地源地讲,今四川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就是我的祖先的发祥地“诺玛阿美”。“诺玛阿美”是哈尼人心中的圣地,是每一个哈尼人灵魂必归的地方。魏、晋时期,哈尼先民称为“乌蛮”,六诏地区出现“和蛮”“和泥”部落即今哈尼族祖先,在明王朝年间从江西一带进入云南,我的家族可记历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哈尼族有九个支系,分别是豪尼(布都)、白宏、卡多、碧约、腊米、卡别、切弟、西摩洛、阿木,我们属于豪尼,豪尼又叫布都,在哈尼语中意为“大哥大姐”,也是给部落出主意的人,而其他支系的名称分别按照他们的分工而命名,如“白宏”是挖洞的人,“卡多”是调队的儿子,“碧约”是跟不上队伍分离的人,“腊米”是跟上来的人,“卡别”是生下来给人家的人,“切弟”是跟不上队伍的人,“西摩洛”是同胞的人,“阿木”是选着好地方的人,从这个支系的名字可以看出哈尼族的迁徙过程。

母亲和我在宅屋前,身着我们布都人的服饰。

布都人币犀家族的迁徙过程

碧溪古镇 碧溪布都人老宅

我的族人里最有名的叫币犀,现在大家都习惯称我们为币犀家族。惠仙老祖(他于93岁高龄仙逝)说他的老祖在口述家谱时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居住在长江流域河南一个叫邓州李安桥的地方,物产丰富、安居乐业,后来这个地方也卷入了连年的战事,有一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蝗虫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无奈之下祖先选择南下逃荒到更温暖和雨水更充沛的地方。从邓州带领族人逃荒的头领叫拥币,拥币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头人,他的思想开放,接受汉族文化和农耕技术,善于汲取先进的东西,富有开创精神。在邓州时拥币认识了一个汉族姑娘,姑娘不仅美丽还心灵手巧,她织出的布麻又平又柔软,拥币娶了这个汉族女子,这引起族人的愤怒。因为那时部落里的人是不允许与外族通婚的,族长对拥币进行驱逐,拥币正有南下的想法,于是他带领一部分愿意跟随他的人离开邓州。南下的迁徙之路异常艰辛,此时正值元末明初战火纷飞,加之瘟疫流行,最后从邓州出来的一百来号人进入云南时只剩下四十多人。哈尼人对于择寨而居是相当在意的,最初他们和大部分南下的其他部落人聚居于“惹罗大寨”(今昆明一带),后又同另一支迁徙部落沿滇西南经大理到哀牢山区、无量山区的曼兰(今镇沅一带),最终拥币来到了他郎(今墨江)。哈尼语中“他”是城,“郎”是水的意思,他郎就是水边的城,拥币对这个地方非常喜欢,请白(念be)姆(族人里的巫师)用三个贝壳选了寨址,就此定居下来。不久拥币有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币犀,拥币就以币犀为族人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命名,这也是今天墨江县碧溪古镇名字的由来。

到币犀这一代,布都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明王朝初期,大将沐英南征,一些军人后裔落户于此,形成哈尼人和汉族杂居,南征的军人多为江浙皖赣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时间长了就被哈尼人认同,币犀家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家族。币犀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犀意,一个叫犀古,犀意就是惠仙老祖的老祖公,犀意是老大,犀古是老二,成年以后两个又分了家,犀意带着家人搬到了龙坝乡土掌村,哈尼语叫“考祝木赋”,多年后土掌村人口逐渐增多起来,但山区土地贫瘠,无法继续维生,于是犀意的后人腰扫带着他的妻子扫贝继续南下,来到今宁洱县勐先乡先胜村名为坝卡箐的地方安居下来。

定居于坝卡箐的币犀族人

腰扫生了大儿子取名扫升,而腰扫的女儿嫁给了一起从墨江跟来的刘姓一家,这个家族从此就在坝卡箐开枝散叶、安稳定居直到现在。扫升生了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他的二儿子升歇(学名李惠先)也就是我的老祖,惠先老祖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我的外公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歇撇(学名李发昌),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内战,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最小的女儿营养不良饿死了,外公四岁就开始为家里放牛,八岁离家到磨黑镇给地主家放牛,真是吃尽苦头。幸好不久全国解放,外公欣喜若狂地得到了念书机会,外公聪明勤学能吃苦,以第二名的成绩被送到磨黑念高小,两年后又以全镇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普洱中学,但是家里实在困难根本拿不出一块生活费给外公,于是外公选择入伍当兵,1958年外公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公的军旅生涯经历了1960年的缅甸曼窝奶、哥巴卡战役;1961年大勐养的李弥剿匪战,在这次战斗中外公的左腿被敌人打穿,立了三等功;1964年老挝南塔战役;1978年越南自卫反击战。1982年外公光荣复员到当时思茅地区检查院工作。外公有四个孩子,母亲李玲是外公最小的女儿,2000年我出生了,母亲在户口簿上为我注明哈尼族。至此布都人币犀家族的迁徙史暂时告一段落。

认识自己,宣传自己,发展自己

这个家族走到今天历经了苦难和艰辛,但哈尼族是坚强的民族,是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漫长的磨难锤炼和艰辛的迁徙跋涉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融合使哈尼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哈尼族独有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图腾神话、语言文字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成了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存环境。

布都人的节日祈福

布都人叫魂

布都人的水烟筒

哈尼族的长街宴

哈尼族荡秋千

年事已高的白姆歌声缓慢而忧伤,一段短短的歌曲就包含了族人曾经苦难的往事。我的舅母为女儿手织的那件美丽嫁衣里一个图案、一朵花饰都暗藏着一个民族迁徙的过程,滚动的织布机似乎在述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的家乡坝卡箐正发生着变化,经济林多了,生态林少了;土掌房少了,钢混房多了;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少了,汉族的服饰和饰品多了;哈尼语说的少了,年轻人都不愿意说了;传统的歌舞遗忘了,村寨里吹刮起了日韩风;传统的民族节日淡了,汉族的春节开始浓了。自从惠仙老祖去世以后,寨子里已经很久没有举行全族人的祭祀活动了,因为没有人会这些繁杂的哈尼族祭祀礼仪,许多祭祀文化正在消失。而当这样的窘境发生在自己族人身上的时候,我觉得倍感惋惜和痛心。

现在寨子里我的同辈年轻人都不愿意了解本民族文化,缺乏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家宝,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祖先的辛勤和汗水,是每一个成员的骄傲。然而,年轻一代痴迷于其他文化,甚至会认为自己民族的东西跟不上潮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坝卡箐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又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与更先进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明显处于弱势,因极易被同化而丧失了本民族的特质,加之本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一点一滴流失的何止是语言?

智慧超群的长者白姆掌握着哈尼历史文化、族群迁徙、神话传说、道德规范、宗教禁忌、祭祀方式、生产生活技能、医药医术,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哈尼族有创世纪史诗《优本合本》、古歌《窝果策尼果》、迁徙史《哈尼阿培聪坡坡》、祭祀词《斯批黑遮》等传统文化;哈尼族人的打陀螺、磨荡秋、摔跤、角抵戏、乐作舞、抵肩、跳铓鼓舞等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哈尼族服饰从纺织到首饰的加工制作,再到色彩搭配,均渗透着一种张扬的美,是哈尼族智慧才华和精湛手工技艺的结晶,用手工绣出来的刺绣品,不仅形象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还涵盖了哈尼族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在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服饰上就有我们民族的花饰,被外界称作“镶嵌在布匹上的图腾”“绣在衣襟上流动的历史”。我的族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医药文化、民俗文化、祭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这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这是一个独特的民族,试想如果有一天这些文化消失了,这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整个世界将是多么大的一笔损失!

认识自己、宣传自己,才能发展自己,让这些璀璨的哈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在我们这一代遗失,是我们每一个哈尼年轻人必须传承和担当的使命!

传承发扬哈尼族传统和文化,让这支民族之花永远盛开!

我的族人

我族人的祭竜仪式

我见证了族人在“甫玛突”(祭竜)里的肃穆和庄严;我见证了十月节哈尼人的欢快和热情;我看到了族人新生儿的接受仪式,我也经历了外婆逝去白姆三天三夜“兹喜利”让魂归“诺玛阿美”;我在族人的“腊达唱”里沉醉跳起“阿拉楚”,在寨子叫魂仪式上肃然起敬;我智慧勤劳的祖先创造了节气的历法,开垦了梯田文化。我以自己是哈尼族而自豪,我以自己是布都人而高兴,我的族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田园的角落,在平凡的岗位,日积月累、无时的奇迹,我希望每一个哈尼族人都要牢记祖先族的文化和传统传承发扬下去。

著名作家冯翼才认为:文化之根在于民,我们只有激起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造一份适宜的生存土壤,只有大家都参与,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火塘

无刻不在用辛苦的汗水创造生命的历史和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哈尼

传承和担当,从来都不晚,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族人就应该培育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培训和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人才,教授和学习民族文化技术和技艺,并且应从小开始,培养专业人才。希望政府要在传承民族文化体系上给文明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以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和资助传习机构、传承人等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习、授徒等活动。

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传统文化档案,利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媒体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哈尼族的相关文化传统、功能意义、传承特点、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收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档案。

曲曲折折的花边代表布都人坎坷的迁徙之路

向布都文化传承人王冰学习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我们建立陈列室,进行民族文化的收藏、展示,设立哈尼传统文化专题展展示点,对有关材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和展示,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希望通过我对家族的溯源寻根,让哈尼族人牢记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做民族的宣传者。我愿做一名哈尼文化的传承者!

布都族图腾白鹇鸟

布都女人传统花式

参考资料目录

1、《墨江哈尼文化概论》 黄俊勇

2、《墨江哈尼文化论文选》 黄俊勇

3、《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 黄雁

4、《墨江北回归线文化》 赵德文

5、币犀家谱

6、李发昌自传(私人资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