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秋菊 编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输血救人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才发展至今。
人类输血是从饮血和放血开始的。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在临死前,曾找来3位年轻男孩,把他们的鲜血输入体内,妄图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教皇和男孩们经过这一折腾,很快便都死了。显然这所谓的“第一次”并不科学。当时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血液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治病救人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因此,这位教皇误打误撞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输血人。
1616年,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发现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为此后的输血奠定了基础。
这一发现还启发了后人往血管内注射药物,借助流动的血液,把药物带到全身,治疗疾病,即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输液。
1665年英国生理学家、医生洛厄做过一项实验,将一条放血后濒临死亡的狗的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然从濒临死亡中恢复过来,这一发现证明输血能够救命,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
1667年,法国医生丹尼斯用同样的方法把羊血输给一名有病的男孩也取得成功。随后他又给一位愿意做实验的健康人输羊血,还是安然无恙。丹尼斯被公认为第一位人体输血实验的成功者。
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利常见到产妇因失血而死,想到用输血来挽救产妇生命。他在进行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实验并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开始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这是一次值得庆贺的突破。目前公认布伦德利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作为第一位把人血输给人的先驱者,载入史册。
1900年,奥地利病理遗传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三种血型。两年之后,他的两名学生,又发现了AB型血。
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也因此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并享有“血型之父”的美誉。他的生日6月14日,被定为世界献血者日。
19世纪,产科医生布拉克斯曾提取出具有抗凝作用的物质,并发表报告。1918年,詹姆斯·格雷厄姆又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凝剂——枸橼酸钠,为储存捐献的血液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捐献的血液很快会分层、凝固,变成一袋袋“血豆腐”。这些抗凝剂的发现和使用,是输血史上的重大突破。
1939年,莱文和斯泰森报告了一起输血后溶血反应,奇怪的是,该女性患者明明输入的是与自身相匹配的O型血。后来发现,该女性患者为Rh血型。
Rh血型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阴性血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但在中国,只占到总人口的1%。因为罕见,所以被称为“熊猫血”。
1959年吉布森提出按成分输血,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分输血才真正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算进入了成分输血的新时代。
成分输血不但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认可,是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