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周周 编
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36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天。这是一次悲伤的跨年。36名遇难者中,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每逢节假日,在人群聚集之地,过量的人群和杂乱的秩序,导致拥挤踩踏事故多发。这些较为严重的踩踏事故普遍发生在节假日、演唱会、宗教活动等期间,并且受伤害者多为弱势群体,如老人、女性和儿童等。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学生。
事发当晚20时起,外滩风景区人员进多出少,大量市民游客涌向外滩观景平台,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事后,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综合分析,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20时至21时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到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因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22时37分,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虽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却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调查报告指出,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事件主要原因。
五大原因导致这一事件的发生:一是对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风险未作评估。二是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三是预防准备严重缺失。四是对人员流量变化未及时研判、预警,未发布提示。五是应对处置不当。
历史上最悲惨的踩踏事故发生在1990年的麦加。在朝圣的最后一天,米纳广场上举行的朝圣仪式最后一个环节掷石驱魔中,有1426名朝觐者因发生拥挤踩踏被踩死或窒息而死。
2005年8月31日,巴格达北部老城区卡迪米亚清真寺附近的一座桥上,一句“人群中有人肉炸弹”的谣言酿成了伊拉克战争期间最大的伤亡事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痛的踩踏事件之一。超过1000人在踩踏中死亡,甚至有儿童的头颅被人群生生踩掉。
2009年3月29日,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举行的世界杯和非洲国家杯预选赛中,因体育场内一面墙坍塌,导致附近观众在逃离现场时发生严重踩踏事件,造成至少19人死亡,132人受伤。
2010年7月24日,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在举行“爱的大游行”电子音乐狂欢节时发生群体踩踏事件,造成21人死亡,500多人受伤。
2010年的11月22日是柬埔寨传统节日“送水节”的最后一天。清早,在刚开张的商业区钻石岛上,人们张灯结彩,准备着盛大的音乐会和狂欢,全国各地约300万人涌进了首都金边,但没人想到会以惨剧结束,踩踏事件造成399人死亡,735人受伤。
2013年10月13日,印度中部一座寺庙外发生踩踏事故,当天有约50万名信徒前往距离中央邦首府博帕尔400公里一座寺庙参加“九夜节”,但期间有流言称大桥正在倒塌,造成民众恐慌并酿成踩踏事件。事故造成至少115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100人。
印度寺庙踩踏事故
2014年7月29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附近一处海滩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3人遇难,19人受伤。
2001年4月8日,前往陕西省华阴市玉泉院赶庙会的群众,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16人死亡,6人受伤。
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县举办迎春灯展,桥上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37人受伤。
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6名学生遇难,26名学生受伤。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死亡人数中女性25人,男性11人。据官方数据显示,参与此次“跨年”的大多是年轻人,伤亡者中以年轻女性和儿童居多。
专家研判:如果以一国之力或一个地区之力来举办一个特大型的活动,出事的可能性反而小。政府作为主办方会高度重视,长时间准备。从近些年发生的类似事故看,往往是非政府主办的、民间的一些活动,如灯会、展览会和一些体育赛事,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例如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杭州西湖烟花大会烟花窜入看台烧伤百人,再早的如太原迎泽公园踩踏事件等。
海恩法则,是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消除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海恩法则认为,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特大型城市的管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稍有不慎,都可能在末端酿成大祸。春节期间,不少城市里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公共安全的治理能力,提高大规模群众活动的安全管理能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到位。
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最后一夜骤然逝去。事件的安全管理之责诚然需要追究,安全教育的缺失同样值得人们反思。
悲剧同时折射出公民安全意识的不足。面对拥挤、混乱、失序的场面,面对焦虑、愤怒的人群,我们长期以来在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会让人们一时变得手足无措,“裸露”在危险之中。
此次事件遇难者大多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节假日通常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高发期,学校应未雨绸缪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少去或不去人流量过大场所;社会上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应只喊口号,而必须结合案例,入脑入心。
曾在日本留学、现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张常林说:“地震、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演练,是一种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安全教育。中国现在一方面这种日常演练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有演练,也较粗糙,演练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
他认为,地震、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自救知识,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并不奇怪。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这才是最可怕的”。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安全教育很大程度是一种规则教育,安全意识薄弱对应的是规则意识淡漠,连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规则也不尊重,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增。他说,安全意识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民众自身文明素养的提升,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习惯;另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让破坏公共秩序的人得到应有的惩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还与国民的文明素养、法律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程度息息相关。”谭克俭说。
一次次拥挤踩踏事故为人们敲响安全警钟。在人多的环境下,很容易引发拥挤甚至踩踏。如何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遭遇拥挤环境时,又该如何逃生、自救和互救呢?
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认为,预防踩踏事故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公众的安全避险意识,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另一方面,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比如球场、商场、楼梯、影院、景区等,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留心出口和紧急通道。
“安全急救教育需要走在前面,而不是事后。”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中心高级讲师辛罡说,目前普通市民掌握急救知识的状况不太乐观,面对突发事件时,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我们应该主动学习急救知识,一旦意外或灾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展开自救或互救。
辛罡建议,可以下载一款简单实用、科学权威的急救软件——“急救”。该软件依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急救与复苏指南》(2011年版)制作完成,主要分学习、预防、应急、测试、信息等五项主要功能,包括出血、骨折、中风、心脏病发作等21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置方法。软件内置了真人视频和图解动画,既能帮助使用者学习急救知识,也教授防灾避险的方法,在危急时刻还能指导使用者按步骤进行正确的自救互救,增加普通人的急救常识。
(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如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看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在这样拥挤行进的队伍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人群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发生拥挤踩踏现象。
自救:
(1)发生踩踏事故,不要慌乱、保持冷静,不要逆向人流,尽量顺着人流方向移动。
(2)一旦发现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此时带有孩子,应尽快把孩子抱起来。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惊恐,不要奔跑,以免摔倒。谨慎随着人流疏散,最好是采取“抱团取暖”式自救,即数人原地抱团,五六人就可以,弱小者在中间,身强力壮者在外围,有利于避免踩踏。
(4)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应尽量靠墙或抓住电线杆等牢固物体。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应迅速进入避开人流,但尽量不要逆着人流前进。
(5)如果已经陷入人群之中,就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尽量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6)在拥挤人群中前进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通畅。
(7)一旦被人挤倒在地,尽量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因为在踩踏事故中,很多人是窒息而死,用这个姿势不仅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还可以预留空间保持呼吸,增加获救机会。
互救:
(1)救治中,应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
(2)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一般救命的黄金时间是4到6分钟。踩踏事故中比较容易发生骨折和挤压伤。对于骨折伤,切忌随意移动伤肢。附近的人可以用衣服、毯子等软垫包裹伤肢,保持固定位,等待救援。
(4)踩踏事故中还很容易出现窒息情况,如果一旦发现有人没有自主呼吸,旁边的人应该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正中,双手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垂直按压。用力向下按压胸部正中,然后放松,再用力、快速按压,保持每分钟大于100次的按压频率,直到医护人员到达。“胸外按压是基本急救常识,一般人都应该掌握。”辛罡说,徒手心肺复苏被国际上认为是最有效的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方法。
在美国纽约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时报广场,水晶球“从天而降”的倒计时跨年活动是百万人参与的超大狂欢派对。为保证安全,纽约警方将时报广场分成若干区域,用障碍物隔开,游客一旦进入一个区域,便不能随便出入。一个区域被占满后,警方才开放下一个观众区域,直到所有区域填满人群。
在2013年澳大利亚悉尼跨年庆典烟花汇演中,现场观众达150万。为保障安全,警方提前两周通过传媒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并告知人们届时将扩大无饮酒区域及警方将采取的措施等。这些举措让公众心中有数,增强自律。
在法国巴黎,为保证新年期间外出庆祝市民的安全,烟花爆竹及一切易燃品被禁止销售。在人流密集的香榭丽舍大街及埃菲尔铁塔附近区域,还禁止销售任何含酒精的饮品,这样做可使滋事的“酒鬼”数量大大减少。
2010年发生在德国杜伊斯堡的踩踏事件造成21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德国人对于那场悲剧至今记忆犹新。德国媒体和专家对踩踏事件的成因、预防和应对进行了分析和反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控制人流
德国灾难研究专家马丁·福斯说,当人们在极度拥挤、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即使微小的事情也会很快改变集体情绪,引发恐慌,导致推搡、踩踏发生。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迪尔克·海尔宾表示,人多地方小常常是踩踏发生的主要原因,当狭小空间内的人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空间内的人就很难出来。这时,如果有人急躁地试图摆脱人群,同时又有人往里挤,双向人流就可能导致“人群湍流”,令人难以站稳以致摔倒,进而导致踩踏。
如今,德国首都柏林每年跨年夜和遇有欧洲杯、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时,会在市中心主干道——六一七大街,划出一段大约两公里的封闭区域,用于举办晚会或集体观赛活动。
这些活动均严格控制人数,当人数达到上限时便关闭各个入口,只许出不许进。
出入分开
德国专家在分析杜伊斯堡踩踏事件时发现,“爱的大游行”安全预案里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是共用一个出入通道。
福斯说,大型活动出入口通常容易出现拥堵,因为人们往往会在此停留观察,再决定下一步往哪儿走。由此,大型活动必须多设出入口,并把出入通道设为单行线,以隔离不同方向的人流。此外,当时活动场地出入口前有一处坡道,也影响了人流。踩踏正是发生在那段坡道上。
情绪疏导
如果不幸遭遇踩踏事件,德国专家的建议是,无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要尽量保持冷静。
对于组织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冷静决策,最好能在踩踏发生初期就采取行动,向人群传递真实、明确的信息,并按照预案尽快疏散人群。如果组织者着急地大吹口哨或喊叫,反而容易加重恐慌情绪。
德国心理医生赫伯特·米克说,人们在遭遇不明侵扰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感受到权威发布的安全信号,就可能不那么容易陷入慌乱。
对于遭遇踩踏事件的个体来说,冷静同样至关重要。人们应尽可能避免被恐惧情绪传染,尝试找到紧急出口的位置,并朝出口移动。在此过程中,应保持站立,并顺着人流方向侧向离开人群。如有可能,还应尽量安慰身边乱了方寸的人。
在慌乱中保持冷静不但可能自救,还可能帮助他人。柏林洪堡大学群体行为专家延斯·克劳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人群中,如果有人坚定自信地朝某一方向移动,其他失去方向的人也会选择跟随他移动。
另外,事件平息后,对亲历者的情绪疏导也很必要。杜伊斯堡踩踏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建立了心理咨询热线,帮助民众克服心理难关。
安全预案
公共安全专家扎比娜·丰克说,举办大型活动前,组织者应提前做出危险分析,考虑到可能带来风险的任何细节。她认为,活动过程中,组织者需时刻关注现场情况,留意人群动向,即使是隔离带前的垃圾也不能忽视,因为垃圾可燃。活动结束后,组织者仍然需要控制离场人流,避免人群同时涌向地铁站台等狭小区域。
现阶段,德国大型活动安保措施主要包括配备足够的安保和医护人员、限制入场人数、避免狭窄出入口、用隔离带将人群分流、保障足够的逃生和救援通道、设置醒目指示牌、提前提醒人们可能出现的危险等。同时,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还利用无人机拍摄等手段监控人流,一些活动组织者也在尝试借助手机应用提示人们可能出现的危险及规避措施。
一个个惨痛的踩踏事故案例,警示着公众要把安全牢记心中,做到警钟长鸣。节假日期间,尽量避免去人流量过多的地方。即使去人群集中的地方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乱冲乱撞。另外,老人、妇女和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应更加注意防患于未然。
总之,一次次踩踏事件敲响安全警钟,让人警醒!安全意识再怎么强调也不显过,安全责任再怎样落实也不为过。每次踩踏事件之痛应该成为我们汲取教训、完善制度、弥补漏洞、改进管理的新起点。真心祈祷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都能多一些安全意识,多掌握一些应急方法,平平安安,一定不要再让悲剧上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