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汪金友
不要倒“吃饭”上
□汪金友
领导干部陪客人吃顿饭,如今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不管是上边来客还是外边来客,招待人家吃顿饭,不仅代表着主人的热情和礼仪,而且也能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交流。很多的工作和合作,就是在饭桌上谈成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陪客人吃饭,也是一种“工作需要”。
但某省粮食局的几位领导,却因为一次陪客人吃饭,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原因是该局的三位局长及三位处长,在一次陪客人吃饭时,人均消费超过千元。网友曝料其“天价餐”账单为12人一顿饭吃掉1.48万元。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消息。于是,网民谴责,媒体批评,老百姓街谈巷议,让这几位领导的名声和政治前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顿饭的影响。
陪客人吃饭,也算问题吗?陪客的人数是多了一点,吃饭的标准也高了一点,也许有人会说,你别光看“12人”和“1.48万元”这两个数字,你知道人家陪的是什么客人?你知道这顿饭能给该省粮食局换回多大的经济效益吗?匆匆忙忙就批评人家,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啊?
我觉得,这条新闻的价值,并不在于评说这顿饭该不该吃,也不在于几位官员会不会因为这顿饭而“丢脸”甚至“丢官”,而在于给各级领导干部敲了一声很响的警钟。它告诉我们,看似“没事”的吃饭,却可能“出事”。“没事”的时候,愿意陪谁吃就陪谁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一旦有人和你较起真来,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要想让吃饭问题正常起来,不留“后患”,首先要分清“工作需要”和“个人需要”。有些饭是因“工作需要”而吃的,换一种说法,叫公务接待,“接待”的前提,必须是“公务”。或者上边来人检查、指导、督促工作,或者外边来人投资、贸易、合作洽谈,总之客人来是为了公事,咱接待也是为了公事,以公对公,公事公办。公务接待,关系着本地的发展和形象,因此应当搞好。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该出席的领导,一定要出席。还有一些饭,是因“个人需要”而吃的。比如同学、战友、朋友聚会,或者为了自己办事,宴请某些领导和客户。因为是“个人需要”,当然就必须是掏个人的腰包。如果拿着公家的钱,去宴请自己的客人,最后又都算到“公务接待”的账上,这当然就是违反了党和国家对各级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和规定。吃饭的时候你也许觉得“侥幸”、“没事”,但谁敢保证以后这种不光彩的行为不被曝光呢?
同时,公务接待也有个标准问题。每个地方政府,对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接待,但不是随便接待;可以吃喝,但不是敞开吃喝。即便没有这些规定,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也应该心中有数,量体裁衣。因为你花的那些钱都属于公款,都是纳税人的钱。你浪费,老百姓会心疼;你奢侈,老百姓会痛恨。就是那些外来的客人,看你大手大脚,也不会对你这个干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好印象。
某省粮食局的“天价餐”也暴露了一些地方对吃饭问题的监管漏洞。吃饭的名目,可以自设;吃饭的范围,可以自定;吃饭的发票,可以报销;吃饭的账目,不予审查;大吃大喝的行为,不予追究。因为管的人放手,所以吃的人才放胆。如果这些问题只等着网友去发现和披露,就说明我们的监督管理机制太成问题了!
律己才能服人,身先才能率人。领导干部最需要具备的品格之一,就是自觉。把自己的行动,严格限制在纪律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不自觉,就会他觉。等到他人发觉了,并拿到桌面上,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司法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