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里“犀牛”问世:传统服饰制造何去何从?

时间:2024-05-18

李觐麟

下游服装销售商的迷茫:多种尝试下的转型之路何去何从

12年前,杜菲菲刚刚大学毕业,通过在服装厂里打工的一年时间,杜菲菲逐渐积累了一些厂家资源,随后正式启动了自己的淘宝店,那时采用的模式也很简单,上游厂家上新什么款式,杜菲菲就在淘宝店跟着上新,虽然不算独家,但因为她把利润放得很低,所以慢慢积累了20多万粉丝。

原本风平浪静的状况被一次严查打破了,杜菲菲店铺里的一个高销量品牌有了自己的天猫旗舰店,因此开始在全平台大范围肃清原单、跟单类产品。杜菲菲店里不少商品下架不说,还被罚款扣分。

这次之后,杜菲菲意识到这种模式已走至尽头。一番思索之后,她瞄准了清仓生意。凭借着对款式和市场的了解,杜菲菲往往可以拿到几乎最低的价格,然后再加价5至10元售卖,生意看着还不错,她甚至把在福建老家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全都接来了常熟,一起打理淘宝店。

傳统服装制造车间

意料之外的是,疫情的突袭再次让店铺受到了巨大冲击。市场停工但仓库租金和人工费用却一分不少,只能把手里压的库存以亏本的价格卖掉缓解燃眉之急。复工之后的情形也并未好转,由于大家生意都很难做,不少同行在谈清仓价时越来越不讲“规矩”,卖家会因为其他买家出了高几块的价格,就反悔不卖;同行买家会守着杜菲菲的所有动态,有针对性地高于她的报价,截和货品。随着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凑齐每周五直播时的50个产品,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再后来,杜菲菲不再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日常,微博设置了仅粉丝可见,不让同行有机会监视动态。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治本方法,是从做清仓转向做自制,“这条路虽然同样艰辛,但总好过现状。”

试水了3个款式之后,杜菲菲发现自制的难点在于生产周期长、压货风险大、订单越少成本越高,而且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生产工厂,尤其是接下来的冬装自制成本高,压货压款更多,而且冬装占地面积大,还需要额外租赁仓库。杜菲菲也在思考,阿里犀牛智造的出现,是不是能解她的燃眉之急?

“其实消息一出来,我就和同行讨论过,大部分都有点担心自己的工厂会受到冲击,甚至开始谋起了后路。不过我倒觉得,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机会。”杜菲菲告诉电脑报,智能化生产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便是小订单也能生产,而且效率也更高,只是款式会限制比较多。

可无论如何,她已经下定决心要来一场改变了,否则,这场寒冬不知将持续多久……

中小服装生产商的焦虑:生计or升级,身陷十字路口

价格不菲的新制造设备

“金九银十”的日子里,陈铭(化名)感受到了久违的清闲。作为继承父母衣钵的苏州服装人,陈铭的成长也几乎与服装业的发展起伏一致。以往的这个时候,他吃住都在工厂里,连和异地的妻儿视频通话也总是匆匆结束。但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冲击,今年的日子明显比预期更艰难。

因为家里做了几十年服装生意,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做源头生意,而不是直接开网店。所以长期以来,陈铭与电商上的“烧钱大战”绝缘,反而因为电商平台的丰富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群体。可陈铭的厂一直没有扩大,而是做着一项汇总生意:一件成品衣从织片、缝制、整烫到放在档口批发,他起到的是一个串联的作用。

相比之下,陈铭的生意做得算稳扎稳打,只是令陈铭没想到的是,时代无情的一面终于在他面前撕下了伪装。“年初发生疫情的时候我就想到今年生意肯定不好做,但没想到总体订单直接减半,而且市场上的其他同行甚至更差。”他发现,以往不愿意接的生意,现在市场上都有人抢着做。

“连100件的订单也在接,这是以前根本不可能的事。”以往,陈铭主要接一万件以上的订单,而这个月却只接了10款数量100件的订单。电脑报了解到,尽管数量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但制造难度和成本却高了不少。

“100件衣服的纱线原料根本没办法和供应商讨价,而且工人怨声也大。”一般来说,工人每天做一个款式的衣服,一旦上手之后产量就高,每天赚的钱也更多。

而数量少,款式多的话,工人往往刚上手就截单了,赚得少,工人自然不做了。“按9月份的行价来说,一个缝盘工人一天要赚450元左右,低于这个价格,工人就难找了。”

在陈铭看来,如犀牛智造这样的智能化工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人工的依赖程度更低,因此可以快速接小单,而不受限于产量的数据。陈铭的内心是有些许害怕的,疫情之后市场萎靡,大订单锐减,小订单又向着智能化工厂倾斜,留给他的转型时间已经不多了。

服装业的洗牌危机:

按需柔性供返可解当前困境?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型产业的服装业,在近几年却总是绕不开“不景气”、“前景悲观”等关键词。无论是线下传统工厂,还是线上电商,服装制造业的暴富神话都已经成为了远古传说……

如何破局?这是对于服装人来说想做却又难做的一件事。

从传统批发零售,到开始注重模特美图,再到如今的直播带货,服装行业其实早已不是简单的一项生产工作。产销一体的生产模式,成为了浪潮之下的新机遇。

“这12年其实我很矛盾,旺季时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来设法改变。等淡季到来,焦虑又浮上心头,可本来收入就微薄,更担心投入技术能否快速收回成本、增加盈利。一来二去,畏首畏尾地过到了现在。”在杜菲菲看来,和她一样的老服装人都存在着这样的心境。

而事实上,传统的以产定销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库存浪费,以规模化生产效应分摊边际成本的模式也在这样的浪费下逐渐走到了尽头。有数据显示,商家由于库存造成的浪费通常会占到全年销售的20%到30%。

与此同时,如今薄利也难多销的困境,让服装业面临着一次不小的洗牌危机。从不少服装人的口中能够得知,按需柔性供返或许是解决当前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化、智能化生产,能够降低库存损耗、去中心化分发订单、提高成本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服装制造业越发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正如犀牛智造CEO伍学刚所提到的,“阿里新制造不敢轻言赋能,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深扎进去,推动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杜菲菲和陈铭都认为,拥抱智能制造意味着一次未知的变革,一次对过去数年工作模式的颠覆,但积跬步以致千里,冲破桎梏也许在此一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