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少年抑郁“怎么破”

时间:2024-05-18

梦洁 玉琳

2020年9月,國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大对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要求各个高中、高等学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对学校在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干预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是抑郁症,青少年为何是抑郁症防治的重点人群,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大数据背后的青少年抑郁

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

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而重度抑郁的比例则为7.4%。这个数据显示的结果非常惊人,在青少年群体中,约有1/4的青少年被指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情绪(状态)。

国内规模较大的抑郁症互助社区“渡过”的创始人张进表示,这几年接触的抑郁症群体中,青少年的占比越来越大。他接触过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7岁。2017年8月,“渡过”的第一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长微信群成立。目前,“渡过”的家长群达到了20余个,且每个都是500人的大群。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根据一项2012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各项中国出生队列(即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中,抑郁的水平是在持续增加的。“青春期衔接了儿童期和成人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将影响孩子一生的体格、体质。”马军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调查数据,全球高达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种致残性精神障碍,有一半成年人的精神障碍起病于青少年时期。

抑郁症患病率,看似冰冷的大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生命个体承受病痛的总和。他们有着不同的患病经历,却拥有相似的痛苦经验。

青少年抑郁

表现

对于青少年而言,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抑郁症最有可能发生在青少年中期,但它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孩子可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或解释抑郁,如果你看到这些症状,请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

1.反抗父母

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无端对父母发火,辱骂父母,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容易发火,较严重的表现为夜不归宿、打砸物品、厌食,甚至逃学。孩子处于非常无助或没有自体感状态下时,暴怒往往是其心理结构比较不稳定的表现。这时呈现出来的暴怒,就像一个小婴儿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暴怒。

2.自我封闭

放学和周末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不和同学交往,生活中没有朋友,有时候饭也不吃,父母敲门嫌父母烦,回家几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问话几乎不回应,有时候昏睡一整天。

3.长期的消极情绪

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自卑情绪,表达对生活的失望,厌恶自我。比如,说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出极大的自卑心理,不时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说一些消极厌世的话。

4.成绩突然下降

孩子原本成绩优异,最近一段时间却突然大幅度下滑,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出了问题,可能是孩子心理有了较大问题,家长需重视。

5.身体暗示

孩子身体上出现不适,头晕、胸闷、恶心、四肢乏力,体重下降、嗜睡或者失眠,这些症状如果去医院检查不出什么疾病,就不是身体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导致,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症。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重视。

6.迟钝的表情

孩子的眼睛没有神采,面部表情较少,肢体动作也很少。

7.自残倾向

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摔东西、自残,这就不是孩子性格脾气的问题了,家长要注意,孩子一旦出现自残行为,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孩子,而是要耐心问清楚原因。家长要明白,和成人抑郁症患者不同,由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点,他们往往并不能很清晰地了解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由于认知和体验尚处在发展阶段,相对比较片面但又不愿意轻易地听从别人的劝告,他们会选择将不良情绪进行自我消化,“消化不良”时他们往往会有比较严重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的行为。

当然,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不同的症状,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背后的根本精神动力可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家长们要对它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在孩子情绪异常的初期就给予及时的帮助。

原因

面对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父母总认为是孩子“不够坚强”“太过懦弱”。却极少有人去探究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副样子。对于青少年来说,有很多原因都能使他们患上抑郁症。

青少年心理发展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他们有着类似于成年人的想法,趋向于独立,又有着未成年人的脆弱,容易因外界环境变化引发情绪上的波动。这样的变化可能来自学业压力、同学关系、家庭的矛盾或是一些突发事件。有些孩子并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突发状况或矛盾,进而有可能会产生抑郁情绪,最终患上抑郁症。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也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如果家庭中,父母之间相处出现问题,例如长期争吵、家暴,对孩子缺乏关注,就非常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再加上婚姻问题使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心情,很多青少年会因此患上抑郁症,对父母失望,希望逃离家庭;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及孩子的接受力和承受力,不断给孩子施压,导致孩子因无法达到父母期望或者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

除了父母,老師是青少年生活中接触较多的长辈之一,而他们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也会影响到青少年。老师的冷落,同学的疏离,常常也会使得青少年精神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格外关注的话题。与同学吵架、被同学排挤等都会使青少年变得情绪低落,社交意志力减弱,变得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交友。如果被同学排挤,甚至遭遇了校园暴力,那么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更会大大提升。

预防

那么,该如何预防和远离抑郁症呢?

1.营造融洽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父母要避免争吵,或者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会比较乐观,性格好,积极向上。

2.带孩子去探索生命中的乐趣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放假的时候带孩子到处游玩,回归大自然,一起骑车、爬山、踢球。爱运动的孩子大部分都乐观向上,阳光开朗。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几家人一同旅行。让孩子不断发现生命中的各种美好。

3.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勇气

当孩子处于低谷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对他是最重要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家长不要置之不理,不要打击,不要冷嘲热讽,而应该给予积极的开导和鼓励。教会孩子克服困难,不被困难打倒。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勇敢地接受失败,保持冷静,想办法再次赢得胜利,而不是一蹶不振。

4.教会孩子去接受情绪和事实

当面对家人离世或者重大变故的时候,要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多开导孩子,而不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无所谓。不要故意去避免谈论,要消除孩子的疑虑。要让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用有效的方式去抒发情绪。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成长,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健康,在未来的社会中,未来的成长中才会更坚韧,更容易适应,才有更好的发展。

患上抑郁症怎么办?

如果青少年出现心理和情绪问题,首先必须要尽快到专业医院就诊,明确诊断,结合医生及临床心理治疗师的建议,以免延误孩子的治疗和康复。

家长先要正确认识抑郁症。很多家长会有病耻感,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污名化”标签,害怕因为孩子患抑郁症让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受到外界异样的目光,被议论、被负面评价、被嘲笑。抑郁者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这种自我评价偏低和自我污名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会导致情绪更加低落,病耻感更加严重,抑郁的状态也会发展得更严重。如果孩子遭遇了抑郁的问题,家长首先可以做的就是祛除“家庭污名化”,帮助孩子祛除“自我污名化”,提升孩子的求助意愿。

在治疗过程中,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不可缺少,这是抑郁症青少年接受治疗、配合治疗的一大动力,也是他们得到有效治疗的保障。父母亲应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受到抑郁症折磨的时候,家长是孩子义不容辞的支持者和照料者。如已在治疗过程中,平时要给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饮食,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同时要配合药物治疗,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严格收放危险物品,防止他们伤害自己。

学校和老师在青少年生活以及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业。孩子们被紧张的课程,繁杂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学校及老师可以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应鼓励青少年多多参与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如:校园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等。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由专职心理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给予心理支持。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及生活层面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建议学生到专业医院问诊。

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愿意告诉你他“生病”了,千万不要对他们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你看起来很正常”这种话,这些话并不会减轻他们的病痛。应该试着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合适的帮助,并尽我们所能去陪伴他们,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这个世上还有人在爱着他们。

告诉自己:我不孤单

如果觉得自己有抑郁的倾向,觉得自己生病了,那就赶紧去看医生,不能自己对照诊断标准就给自己或者身边人贴标签,一定得去专业医院诊断,或者也可以去学校的心理中心辅助评估。鼓起勇气正视它,去专业医院治疗 了 , 离 康 复 也就不远了。最怕的是,一个已经严重焦虑的人,拒绝承认,拒绝接受自己的现状,拒绝就医,拒绝面对和疗愈自己。

告诉自己我不孤单,因为有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的感受,也有很多人想要帮助我。

独自或在父母的帮助下规划并参加有趣的户外活动或锻炼(即使你并不觉得有趣),让自己动起来。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当你感觉有较大压力时,你可以让自己休息五分钟,练习深呼吸。挑战负性思维,使用正性思维,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可以,尝试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或许你会因此收获快乐。

如果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请尽早向自己信赖的人寻求帮助,或结交新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向愿意帮助你的人开放内心,不要担心他/她怎么想你,因为如果他们理解了你是如何思考并处理你的情绪的,他们可能会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并且可能给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抑郁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或许能帮你减轻或消除忧愁。

当孤独、绝望的感觉变得太重时,往往会使人感到非常痛苦,可能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如果有自杀自伤的念头,请先暂停,以下几点方法很可能对你有用:

推迟任何计划,等待48小时。有时极度的痛苦会扭曲我们的想法,在采取行动之前等待会使你的大脑冷静、清晰。

立即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拨打紧急服务或危机干预热线,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打电话给值得信赖的朋友、亲人。有时候只要跟一个好的倾听者交谈就可以帮助你应付,并且足以平息你的消极想法。

如果你正在等待援助,请保持冷静,保证自己处于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的到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