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没有口罩,古人是怎么防疫的?

时间:2024-05-18

万里贤才

应对疫情,治疗当然必不可少,但是预防更是重中之重。比如居家不出,躺在家里为国效力,而出行必须戴上口罩,就是预防新冠肺炎行之有效的手段。那么在没有口罩的古代,传统中医是怎么来预防瘟疫传播的呢?

《内经·素问·刺法论》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难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

岐伯这段话有养正气和避邪气两层意思:要想不被传染,于内只要正气充足,自然不会被毒邪传染;于外当然也要尽量避开毒气。“天牝”指的是鼻子,把呼吸的口鼻保护好,毒邪戾气也不会传染。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这段话也是中医预防瘟疫的理论指导。后世医家针对瘟疫的预防基本上都是围绕“养正气辟邪气”的指导思想展开。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香佩疗法

香佩疗法,又称佩戴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药物制成香囊(香袋)或服器(如护膝、口罩、坎肩等)佩戴于身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极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佩戴香囊就是其中一种。

芳香药物能借其清气之正,鼓舞人体的正气,辟除秽浊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药物挥发之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本次疫情暴发以来,各地中医院纷纷自制避瘟香囊。意大利疫情吃紧,我国倾力相助派人捐物,其中2万枚防疫香囊也在医疗资源明细之列。足以说明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雄黄涂鼻法

《神农本草经》谓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中国医学大成·医方考》之瘟疫门谓“雄黄气悍, 能辟恶邪”,雄黄正是凭借其雄悍的特性在瘟疫预防中独占鳌头 。

雄黄涂鼻法是古代最常用的预防疾病方法之一 。《伤寒总病论·天行温病论》之辟温疫论载 “入温家令不相染,研雄黄并嚏法。水研光明雄黄,以笔浓蘸涂鼻窍中,则疫气不能入,与病人同床,亦不相染。五更初洗面后及临时点之。凡温疫之家,自生臭秽之气,人闻其气,即时以纸筋探鼻中,嚏之为佳 。”

油涂鼻法

油涂鼻法是指用各种油涂鼻中,常见的有麻油、香油、清油。《山居便宜方·治伤寒附伤寒论》 载“凡入疫疠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 ,探鼻深入 ,令嚏之为佳 。”

麻油,指麻子榨的油。《神农本草经》 谓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香油 ,即芝麻榨的油 。《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清油,多指平常用的花生油或者菜籽油等仅加热一次的油,通过加热可增强其温通之性。

药物塞鼻法

药物塞鼻法是指用大蒜 、阿魏 、兰叶、苏叶等塞鼻 。《中国医学大成·医方考》之瘟疫门载“辟瘟法,凡觉天行时气, 恐其相染,须日饮雄黄酒一卮,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艾草避瘟法

艾草在传统中医药防疫中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除了傳统艾灸穴位以增强机体抵抗疫病能力外, 艾叶熏蒸在防疫应用中也十分广泛。晋朝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常用艾草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和鞣质类等。 现有的体外实验表明艾灸中的挥发油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抗真菌以及抑制病毒能力。

茱萸避瘟法

古人早已了解茱萸的药效,自古以来便有在重阳节佩茱萸囊的习俗。《续齐谐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虽然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科学看来,似乎经常把物质功能化,技术哲学化,具体抽象化,因此也饱受崇尚科学的异议人士诟病,但是跟遇瘟疫求助于鬼神的行为相比,已经是一种积极进步。

在抗生素发明以前,面对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不管是治疗还是预防,跟传统中医相比也并未有明显优势。传统中医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不管是治疗还是预防,都可作为这次全民抗疫乃至全球抗疫的有效补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