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狂丸
最早起到卫生作用的口罩,据记载,可能要追溯到我国元朝时期。
公元1275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就看到在元朝宫殿为皇上端饭的人都罩着一层绢布。当时的元朝人认为呼出的气息可能会污染食物,导致皇上生病,所以要用绢布遮挡。不得不说,这样的防范意识可以说是很超前了。
但这种口罩界的练习生也只能在宫廷中使用,毕竟造价太贵,据《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绢布是用蚕丝和金丝制成,寻常百姓还是用不起的。
如果说绢布是东方面部防护的起源,那鸟嘴面具应该就是西方用于卫生防护的口罩开端。
17世纪,黑死病再次侵袭欧洲时,一批戴着鸟嘴面具的瘟疫医生出现了。这帮瘟疫医生的标配就是一件黑色大衣,一个鸟嘴面具,一顶帽子以及一根长手杖。说实话,这身装扮看着不像医生,倒更像死神的化身。
当然,瘟疫医生穿成这样自然有其背后的意义。黑死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当时的医生们认为病毒是通过恶臭的空气传播,所以阻挡臭味就是阻挡病毒的关键。鸟嘴面具由此诞生,其中塞满了龙涎香、蜜蜂花、留兰香叶、樟脑、丁香、玫瑰花瓣以及苏合香等各种香料,绝对芳香扑鼻。
但其实这种面具能够起到的防护作用十分有限,毕竟病毒不是真的由臭味传播,而且当时为了方便透气还会在鸟嘴上戳上几个孔。
而不论是元朝纱巾,还是鸟嘴面具,虽然都是古代人们有了防护意识制作的口罩,但并没有真正起到阻隔细菌的作用。
想要做到阻隔细菌,首先就要发现细菌。巴氏灭菌法的发明者,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61年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空气中存在生物细菌。但那时候,医学界虽然开始将所有手术用品消毒,但并没有对口鼻进行防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说几句话,就可能造成病人的感染。
直到1897年,德国一名外科医生扬·米库利兹·拉德奇终于发现了飞沫也能传播细菌的事实,開始推广一种可以遮住口鼻的纱布消毒面罩。这种口罩也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是现代有记载的第一款医用口罩。
第一款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捂得慌。
1899年,一名英国的外科医生开始了DIY,在纱布内装上了细铁丝,让纱布和口鼻之间留有空隙,克服了呼吸不畅的弱点。
随后,一名法国外科医生保罗·伯蒂发现,只有不少于六层纱布的口罩,才能有效预防口腔飞沫的传播。他先是将6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服上,想用的时候翻上来罩住口鼻,不想用就放在衣领处。缝在衣领,看似方便,实则仍有很大的缺陷,戴上口罩还需要一直用手按着。后来他就在这个基础上,想出了缝两根带子系在耳朵上,基本上现代口罩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口罩几经波折算是发明出来了,但也仅限于医护人员使用。而真正让口罩普及起来,还是需要一些大事件。
比如中国口罩的普及,就是从1910年的东北鼠疫开始。当时面对成千上万人因鼠疫死亡的情况,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在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之后,还开发出了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对比当时国外的医用口罩,制作更加简单,材料也容易获取,主要是在两层医用纱布中间夹上一块吸水棉。伍连德当时动用了人力物力大量生产这种口罩供应给市民,很快被市民接受。
而世界范围的口罩普及,则是由于1918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经过三轮传播,全球累计有10亿人被感染。为了对抗这次疫情,人们被强制要求戴口罩,至此口罩开始全民化。
同时到了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烟雾事件,被认为是英国史上最严重的公害事件。雾霾导致四千人死亡,并导致十万人以上受到呼吸道疾病影响。
口罩又一次挺身而出,被扩展到防尘防霾领域。
就这样,现代口罩在经历了几次历史大事件的爆发,在不断地被创新和革新中诞生了。到了今天,人们无事的时候戴上口罩做装饰,有事的时候口罩更是一层安心的金刚罩。
甚至在这次疫情爆发之后,网友们纷纷给自己的社交媒体头像都戴上口罩,图个安心。
而目前为止,口罩的进化脚步仍未停歇,至于未来的口罩会是什么样,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