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擅长“脑控”的寄生虫

时间:2024-05-18

曾洁

玩过游戏《生化危机》的人一定不会对T病毒和G病毒这两种致命寄生生物武器陌生,被它们寄生的人,将失去自我意识,成为完全受其控制的行尸走肉,对未受感染的正常人群体展开攻击,使这些病毒以可怕的速度蔓延。

幸而《生化危机》只是虚构的游戏。研究发现,像柳叶刀肝吸虫这样的寄生虫,可以控制蚂蚁的行为,让它们变得如傀儡一般,慢慢爬向青草的草尖,被路过的奶牛吞食。而柳叶刀肝吸虫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能够进入牛的体内,完成新一轮的繁殖。科学界普遍认为,这类寄生虫的寄生目标仅仅是昆虫或小型无脊椎动物,并不会感染大型哺乳动物,更谈不上控制大型哺乳动物的行为。

然而,如今这一侥幸假设被另一种寄生虫彻底推翻了,大型哺乳动物甚至人类,同样逃不了被寄生虫入侵并控制的可能!这种寄生虫便是刚地弓形虫。

致命的猫科动物吸引力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属于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于1908年被一名法国学者在北非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胞内发现,因其虫体呈弓形,所以被命名为刚地弓形虫。

研究发现,刚地弓形虫确实可以在哺乳动物体内扮演思维掠夺者的角色,最普遍的例证便是,它们能通过扰乱老鼠思维的方式来增加自己进入猫科动物肠道的概率。20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老鼠会变得更加活跃和无畏:这个自杀性的“性格变化”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抓住的可能性。

同时,刚地弓形虫不单能使老鼠变得更无畏,它甚至能改变老鼠的喜好,使老鼠喜欢上猫尿液的气味,尽管这些老鼠依然对其他动物的尿液非常厌恶。这种现象被科学家称之为“致命的猫科动物吸引力”。

刚地弓形虫如何左右宿主行为?

这种寄生虫之所以能强有力并精准地控制哺乳动物的大脑,是有某种因素在发挥作用。

2009年,英国利兹大学的格伦·麦康基在分析刚地弓形虫基因组的时候发现,这种寄生虫有两个编码酪氨酸羟化酶的基因,而这种酶是一种跟多巴胺前体形成有关的物质。没有确切的理由能说明为什么虫子们需要那么多的多巴胺,但在哺乳动物脑内,多巴胺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积极、认知、快乐和悲伤等情绪产生的过程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那刚地弓形虫是否就是通过干涉其宿主的脑内多巴胺水平来改变他们的行为的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老鼠,体内多巴胺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目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说明弓形虫如何通过多巴胺来实现对哺乳动物大脑进行控制。为了确认这一点,科学家正在试图阻断这两个跟多巴胺分泌有关的基因的活跃性,然后观察这种行为能否影响它们对宿主思维的篡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阿斋发现,雌性老鼠会通过交配感染弓形虫,使约60%的后代都感染上这种寄生虫。换句话说,弓形虫病同时也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对于弓形虫这种寄生行为的目的,阿斋解释说:“刚地弓形虫有两个目标,一是想回到猫的体内;二是想尽可能地感染更多的老鼠——这样它最终就能有机会进入更多猫的体内。”

刚地弓形虫导致人类精神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0亿人携带着刚地弓形虫,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这个数字应该翻一番。但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寄生虫的小把戏在人类身上起不了什么作用,真是这样的吗?

捷克科学家雅罗斯拉夫·弗雷格在1994年就通过研究发现,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人相较于未感染者更加漠视规则、多疑或是嫉妒。2002年,弗雷格又对布拉格交通事故肇事者们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更加印证了他的猜想:在城市交通事故中受伤的司机和行人受刚地弓形虫感染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这一系列的实验,包括此后其他团队重复的类似实验,都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刚地弓形虫对人体的危害真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微乎其微吗?

前面提到,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老鼠体内多巴胺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研究发现,氟哌啶醇是一种能抑制多巴胺分泌的药物,能够让感染刚地弓形虫的老鼠从“致命的猫科动物吸引力”中抽出身来。那么,它能否用于人类呢?

人类感染了刚地弓形虫后多巴胺水平是否会升高,尚不可知,但巧合的是,氟哌啶醇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而这种疾病正是由过分活跃的多巴胺信号系统所引起的一种异常精神状态。

弓形虫病和精神分裂症之间有关联?

2008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被检测出有刚地弓形虫抗体的患者,比普通人有更高的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这也大大增加了寄生虫可能会触发精神疾病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换句话说,精神分裂症不能单单归咎于我们的基因问题。科学家坚信,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都是由弓形虫病造成的。

而对于刚地弓形虫是否会刻意篡改人类行为,一直都存在着争议,跟老鼠不同的是,我们并不会被猫吃掉,所以弓形虫给我们带来的很多令人费解的效应也许正在以不被我们察觉的方式悄然发生。另一方面,我们遥远的祖先也的确会被大型猫科动物所捕食,就像如今的其他猿类一样。

那我们该如何去阻止这种寄生虫呢?目前的答案是没有办法。因为这种寄生虫的脂质包囊几乎能阻绝所有的药物。

然而还是有一种办法,因为这种包囊有时候会“吞掉”一种特殊的多肽颗粒,尽管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在2012年,还是有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在多肽颗粒上附带药物进入弓形虫包囊以杀死它们,尽管这听上去非常令人振奋,但这样做非常困难。

在等待研究人员的“灵丹妙药”问世之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刚地弓形虫往往通过未烹熟的肉类、未洗净的果蔬,以及受感染的猫粪、猫沙等途径,对人体进行入侵。所以,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与猫科动物接触时尽量谨慎一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