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朱晓飞,竺 美,孙 婷,敬 坤,王 洋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2)
化学需氧量(COD)是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重要指标。氯酸钠能干扰COD的测量[1]。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通报了陕西省神木市污水处理厂使用“COD去除剂”的违法案件,认定其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方式逃避环境部门监管,违法排放超标污染物[2]。
本文以国内4家环保企业生产的“COD去除剂”为分析目标,利用ICP-OES和离子色谱仪分析物质组成成分。通过测定TOC和BOD5等相关指标对试剂干扰COD测定过程进行论证。
国内4家环保企业销售的“COD去除剂”试剂样品,分别记为去除剂A、B、C、D(均为工业级);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硫酸汞溶液;硫酸银-硫酸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溶液;葡萄糖-谷氨酸标准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铁溶液。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OPTIMA8000,PerkinElmer;离子色谱仪:ICS-1100,美国戴安;TOC分析仪:Vario TOC,德国Elementar;标准消解器:SCOD-100,泰州双诚;生化培养箱:SHP-350,上海精宏;便携式多参数仪:G12910,赛默飞;电子天平:ME104,梅特勒托利多。
因考虑到本文分析指标较多,而标准《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要求样品保存不超过24 h,故本实验采用自行配置标准水样进行分析测试。
4种目标分析物的物理性状均为固体,呈白色晶体状。参照厂家提供的试剂使用说明,先将4种固体试剂分别配置成质量浓度为100 g/L的溶液(以下称为使用液),再利用ICP-OES和离子色谱仪分别测定该使用液中金属元素、无机阴离子的种类和含量。
3.1.1 金属元素的分析
因使用液浓度较高,超过仪器标准曲线测定的最高点,故将使用液稀释成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溶液后,再用ICP-OE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金属元素分析结果 mg/L
由表1可知,4种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均包含钠元素,其余31种金属元素均低于方法检出限,认为未检出,因此目标分析物中的金属元素均以钠元素为主。
3.1.2 阴离子的分析
利用离子色谱仪对使用液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阴离子分析结果 mg/L
由表2可知,4种使用液的阴离子中,均包含高浓度的氯酸根,且浓度最高的A比最低的B高出一倍;B和D中还含有大量的氯离子,质量浓度同氯酸根相比较为接近;其余几种阴离子含量相对氯酸根较低,考虑为杂质。
结合金属元素分析可知,去除剂A、C的物质组成以氯酸钠为主;B、D以氯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为主。
参照标准《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HJ 828-2017)[3]配置COD浓度为500 mg/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作为标准水样。取5个烧杯分别加入100.00 mL水样,再分别加入去除剂A使用液0.20 mL、0.50 mL、1.00 mL、2.00 mL、3.00 mL后搅拌均匀(添加量根据产品说明使用,分别对应固体添加浓度0.2 g/L、0.5 g/L、1.0 g/L、2.0 g/L、3.0 g/L),编号A1-A5待测(以下称为待测液A1-A5);同理,配置其余去除剂的待测液并编号。各待测液按标准[3,7]进行COD和TOC的测定,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测试水样中去除剂添加量的增加,各待测液的COD测量值均呈逐渐降低趋势;COD和TOC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例函数[8],但所有待测液的TOC变化幅度却不大,没有呈明显降低的趋势,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证实了该去除剂不能真正降低COD,对测定造成了干扰,是一种干扰剂。研究发现[9]无论水样酸碱性如何,溶于水的氯酸钠在常温静置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不能被其氧化降解,所以水样的TOC曲线变化幅度不大;各组COD结果相比,氯酸钠含量更高的去除剂A、C比B、D下降趋势更明显,下降幅度更大,说明氯酸钠为试剂主要干扰成分,起主要干扰作用。
图1 添加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此外,待测液按标准[3]消解完毕后,发现有一定的氯化银白色沉淀,并且去除剂添加量越高,产生的白色沉淀越多;而消解前加入的硫酸汞溶液可屏蔽试剂自身含有氯离子带来的干扰[3,10],说明在消解过程中,由氯酸根转化的氯离子与催化剂发生反应,造成部分催化剂中毒,这会降低重铬酸钾的氧化效率,增强试剂的负干扰作用。
因考虑到4种去除剂样品成分之间的相似性,以下只选取去除剂A、B进行分析。参照标准[4]配置BOD5浓度为(210±20)mg/L的葡萄糖-谷氨酸标准溶液作为标准水样,其余溶液配制及编号方法同章节3.2,并选用含有微生物的生活污水作为接种水源进行BOD5的测定,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BOD5的分析
由图2可知,各BOD5待测液的测量值同标准溶液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随去除剂使用量的增加,曲线变化较为稳定,BOD5变化不大。氯酸盐具有一定生物毒性[11],对多数水生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12~15],去除剂中的氯酸钠物理性溶解于标准水样中后,虽不会降低COD和TOC值,但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导致BOD5测定结果偏低。
由章节3.2已知待测液在参照标准[3]消解后COD会降低,而消解的过程会提供强酸加热的条件,所以将各待测液加入浓硫酸后加热消解,对比消解前后的TOC能更直观地分析试剂的干扰过程。量取待测液(A1-A5、B1-B5)各10.00 mL到消解瓶中,只加入15 mL浓硫酸后加热消解,将消解后的溶液转移定容至50 mL并测定了TOC,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待测液TOC分析
由图3可知,各待测液的TOC值曲线在消解前变化较为平稳,相对变化不大;而消解后的曲线变化明显,随着去除剂使用量的增加,曲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试剂A同B相比降低幅度更大。这说明去除剂在常温下无氧化能力,但在强酸加热的条件下,将部分有机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氧化,导致各待测液消解后的TOC值降低,从侧面反映消解后COD值降低。与此同时,试剂B当中的氯酸钠含量比A低,其含有的氯化钠无氧化能力,稀释了氯酸钠的干扰作用,造成曲线下降趋势比A更平缓。以上结果能判定“COD去除剂”仅在COD测定过程中,针对测试方法进行干扰,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量越大干扰程度越高,并不能真正降低COD。
(1)“COD去除剂”中的实际有效成分主要为氯酸钠,部分厂家加入氯化钠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利润。
(2)“COD去除剂”的使用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导致BOD5结果偏低。
(3)“COD去除剂”溶解于水样后,无强酸加热的条件不产生氧化作用,不能降低COD,仅在测定过程中针对测试方法进行干扰,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量越大干扰程度越高,是一种干扰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