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能力培养与过程评价的《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5-18

徐晶雪,任国领,徐太海

(大庆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1 引言

《微生物学》是大庆师范学院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推进,原有的课程考核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无法适应微生物学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课程建需求。

《微生物学》的教学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掌握微生物的相关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工程思维方式,对微生物发酵工艺条件、微生物检测、代谢产物开发利用等生产实践中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并具备综合运用微生物相关知识,对微生物在制药、医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相关生产、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拥有将微生物学与实时热点话题结合的思辨能力。课程中学生以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身份进行项目学习,秉持正确、严谨的工作态度与科学价值观[1]。

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过程性、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的课程考核方式[2]。

2 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

《微生物学》课程原考核方式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和问题回答成绩构成,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对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评价。统一标准答案的考核形式,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考核大多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期末考试在课程考核结果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过程性考核评价缺失或所占权重过低。学生由此较普遍地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考前冲刺、划范围、背重点是许多学生的考试法宝,最终束缚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且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实效果,尤其不能评价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3]。

2.2 考试题型有限,内容缺乏应用价值

在考核内容上,原试卷命题计划中将题型简单分为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两大类,并严格要求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分数所占比例。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主,注重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考核,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性、创新性方面的考核内容较少,考试内容局限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产生考前突击、强化记忆即可通过的主观想法。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很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4]。

2.3 学生成绩评价具有局限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原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主要是课程任课教师,从试卷设计到考核结果确定,都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无论试题的覆盖面、难度、份量以及答案和评分标准,还是试卷批阅、评分等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考核评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考核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削弱了考核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分析、总结和纠正,而不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单纯考核[5]。

2.4 学生存在应试心理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考核目的功利化,课程考核带有明显的逐利性。考核分数成为教师、学生最关注的首要指标,而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反而被忽视了。过于强调考核分数,尤其是其与入党、奖学金、优等生评定等直接挂钩,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倾向。课程考核的功利性使“以考促学”的正面效应淡化,甚至造成了不良的考试风气。

2.5 缺乏学习的过程性考核

目前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勤和作业,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检测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最终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其学习状态和综合素质[6]。

针对原有的考核方式,尝试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反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探索并建立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考核体系的优化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相互作用,相互联动,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7]。

3 微生物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建立相应考核模式

过程性考核主要方式有:小组任务(5%)、提问+抢答(10%)、课堂互动(5%)、线上互动(20%)几部分组成,通过几种考核模式交替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公正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的了解[8]。

3.2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建立

要通过成绩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在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综合性、实践性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互动(5%)、小组任务(5%)、课堂提问与抢答(10%)、线上自学(5%)、线上讨论(5%)、章节作业(5%)、课后习题(2%)、模拟考试(3%)、方案设计(10%)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主观题(25%)与客观题(25%)作为期末成绩,平时与期末综合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综合反映学生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自学、创新、知识整合、应用能力等[9]。

3.3 考核标准细化

由于考核方式多样化,为体现对每个学生的公平与公正,考核方式应根据各项考核内容需要进行细化,对于能够直接给出分数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中作业、课后习题,线上模拟考试、期末成绩中的客观题给出标准答案或统一标准。对于主观考核项目如小组任务、课堂提问与抢答、课堂互动、讨论、作业、方案设计等将评分标准分A、B、C、D 4个等级,并将各等级评分标准细化,同时增加学生互评,确保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公平性[10]。

3.4 通过考核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过程性考核与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学为己用的观念,培养个人学习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终身受益[11]。

3.5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课堂上采用抢答、课堂互动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讨论或方案设计等,以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互相平分等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线上互动中由于方式多样,学生也可发起讨论或分享经验等方式作为主体参与课程。在方案设计考核中,设计多个方案供学生选择并进行设计,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目标就业方向等选择项目进行设计,给与学生个性发展空间[12,13]。

4 微生物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方法

4.1 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

(1)课前。初阶学习——通过发布学习通知与要求观看教学视频与资料总结知识要点(以笔记、PPT、报告等形式),并进行相关资料查阅,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2)课上。初阶学习——教师总结并强调重难点;学生对知识点学习情况展示(翻转课堂);以相对较简单的客观题或提问形式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知识;中阶学习——课堂练习以综合以及应用题为主;课堂活动采用PBL式、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知识的深化理解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高阶学习——通过案例式、项目驱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课后。中阶学习——学生章节总结报告(采用框架图、脑图等形式)以及在线上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学生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培养;高阶学习——课后作业采用实验、项目方案设计等相关题目。自拟题目完成研究论文(从10个研究方向选择一个),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综合分析、制定有效方案能力。

4.2 微生物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从原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调整为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4.2.1 平时成绩的构成

(1)小组任务。 课堂中设置4次小组任务,根据任务题目与分工,综合学生参积极度,按成绩5%计入课程总成绩,其中小组打分占该部分成绩的70%,教师评分占该部分成绩的30%。

(2)提问+抢答,占总成绩的10%。 每节课设置提问与抢答环节,以课堂与抢答的方式考核学生课后复习和知识点总结情况,课前提问与抢答可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提问评定分数区间为0~8分,抢答评定分数区间为0~10分,2种参与方式存在2分的差异,保证所有同学均可参与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抢答。

(3)课堂互动5%。 课堂设计中有讨论环节,以及生产实践分析环节,学生分组回答问题或提出方案与教师进行互动,根据互动积极性与参与质量评定分数区间为0~5分。

(4)线上互动20%。 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将各章内容拆分为64个知识点,各知识点有配套学习视频,根据视频观看时长以及章节学习次数,系统导出分数折合为5%计入总成绩,视频观看不足80%不得参加模拟考试。各知识点设置3~8个不等课后习题,学生进行网络自学后回答,正确率由网站直接统计,此部分占2%。知识点相关讨论问题参加一次得5分,回复讨论得2分,最高分数100分,折合为5%计入成绩。章节作业主观题正确率由网络直接统计,客观题教师评定,知识拓展资料查阅等开放试题采用学生互评方式评分,分数以各次作业平均分计算,这部分占总成绩5%。模拟测试由线上题库系统出题,根据最终得分折合为3%计入总成绩[14]。

(5)方案设计10%。 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较多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方案设计。方案涉及题目源于工厂实践或科研项目,教师给出10个研究方向,学生自拟题目。根据题目拟定(15%)、综述材料(20%)、方案设计与论证(40%)、论文质量(论据、逻辑性、层次等方面)(30%)、论文格式(10%)、创新性(10%)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折合为总成绩10%。

4.2.2 期末成绩的构成

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试卷要求及通过要求与学校规定相同,卷面总分值为100分, 其中主观题与客观题各占50%比例。主观题题型新设应用题和设计题,减少可以从教材中某一段落直接找到答案的简答题比例,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综合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试题内容覆盖了课程全部章节内容。突出大纲中的重点问题、重点章节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进行全面考核。

试题主要从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4种客观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从简答题考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基本知识与技能占总成绩70%,客观题型与主观题型比例为各占50%。提高主观题型的分数比例,将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主观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助于提高知识点的应用性,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客观题型主要体现在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这4个题型中,主观题型主要体现在简答题、应用题和设计题这3个题型中。其中应用题和实验设计题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及科学问题,题型设计较合理尤其是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图1)。

图1 微生物课程考核成绩比例

5 微生物课程考核改革效果

5.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通过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现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学课程考核。关注学生发展,合理使用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利用网络拓展教学,为实践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发展提供学习平台,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以提高专业素养、行业技能培训和适应社会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成为相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2 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细化过程性考核项内容与评分标准,通过实践与学生反馈,形成一套能够真实体现学生学习状况与能力的考核模式。建立了课前自学考核标准(课前预习、线上视频观看以及课后习题的考核标准)、课堂考核标准(包括课堂提问与抢答、课堂互动、课堂分组讨论的考核标准)、线上学习考核标准(包括学习时长、章节习题、线上讨论、模拟考试的考核标准)。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监督与考核的方式,能够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5.3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经过2年的持续改革,细化考核方案,线上线下考核紧密联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室开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积极性的提升以及项目质量的提升。2020年与2019年相比较,学生线上、线下课程参与度有明显提高,讨论增加了5倍,章节学习增加3倍,课后习题和作业完成度增加20%以上。

5.4 学生实践项目的参与度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生综合成绩平均分提高近6分,成绩提升的同时也表现为综合能力提高。尤其是课程中关于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项目,如平时成绩中的讨论、项目计划书,期末成绩中的应用题与设计题等题型分数有较大幅度提高,说明通过多种考核模式结合,过程考核比例加大、综合素质考核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等方法,学生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等综合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特点出发,针对目前考核评价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内容方面给予学生选择,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体现专业知识、技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积极获取社会、行业发展的信息,深化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15]。

今后应根据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点与实践的联系,增加有趣的讨论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增加案例教学比例,以及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关知识点相互渗透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