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精“九蒸九晒”炮制对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5-18

鲁 苗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

1 黄精“九蒸九晒”炮制方法

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Red.)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草本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目前已知的黄精药材种类有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Red.),滇黄精(PolygonatumkingianumColl.etHemsl.)和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rtonemaHua)[1]。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生黄精具麻味,虽然无毒,但刺人咽喉,因此在临床应用前要对黄精进行炮制。据相关研究表明[2],从汉代至近代共有24篇关于黄精炮制论述的古代文献,其中有80%运用了“九蒸九晒”法。例如汪昂撰(清1683年)《本草备要》曰:黄精,“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对于黄精炮制与其功效的关系,古代医者认为,入药可生用而长期服食则须九蒸九晒,改善口感,才能发挥其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功效。而现代临床中主要以宋代才开始出现的酒蒸品为主[3],且酒黄精是作为唯一的黄精类蒸品收录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其基本功效与清蒸一致,但与生品相比,其药性更温和,抗疲劳、抗氧化能力也更为出色。关于黄精“九蒸九晒”炮制方法,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描述,所谓“九”,也仅表示多的意思,并非确切指的是九次,炮制次数可能大于九次,也可能仅有一次,无论各地哪种蒸品,均以蒸透为度[4],然后取出摊开足晒,保证药材完全干透,反复数次,最终以颜色、光泽和形态作为评判依据,色黑、滋润、味甜即可。

2 活性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黄精自古以来药食兼用,其广泛的治疗及保健功效已得到诸多证实,我国传统医学长期将黄精用于治疗肾虚亏损、脾胃虚弱、肺虚燥咳、体倦乏力等。现代药理学表明,黄精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调节免疫、改善记忆能力、抗炎、抗病毒。富含有多糖、甾体皂苷、黄酮、氨基酸、木脂素、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虽然炮制可有效避免咽喉刺激,但炮制过程中会造成其成分及含量明显改变,进而影响药效。

2.1 多糖

多糖是黄精中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精多糖可提高免疫功能、提高记忆能力及学习能力、保护心肌细胞、保护肝肾功能,同时还具有降血糖、抗肿瘤以及抗菌等作用。翻阅《中国药典》可知,多糖含量是黄精、酒黄精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徐兵兵等人[5]发现,多花黄精、黄精、滇黄精3个品种所含的多糖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张洪坤等人测得黄精原药材多糖含量较高,但第一蒸时其含量骤降,至第二蒸后多糖含量趋于稳定。胡叶青等人[6]分别对野生和栽培的黄精炮制后发现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其多糖含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少,栽培黄精多糖含量在四蒸四晒时达到最高,而野生黄精在五蒸五晒时达到最高。而陈文华等人[7]和陈瑞瑞等人[8]均测得“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前3次蒸晒后多糖含量迅速降低,而后期多糖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大,较为稳定。马佳丽等人[9]研究表明七蒸七晒的黄精多糖含量高达13.51%,而随着继续蒸制,多糖容易流失,其提取率呈下降趋势。甘小凤等人[10]对黄精古法炮制以及蒸出液的多糖含量对比后发现,在蒸出液中测得第2次的多糖含量最高,并且也高于“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任意的一制的多糖总量。

2.2 甾体皂苷

黄精中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其中以薯蓣皂苷为主,王倩等人[11]发现黄精中甾体皂苷类单体化合物薯蓣皂苷经过炮制后会产生两个新的单体化合物延龄草苷和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功效,还有其他实验发现炮制后C-27甾体皂苷类成分可以向C-21孕甾烷型甾体激素类成分转化,甾体激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12]黄精总皂苷提取物具有抑制α-淀粉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而这两种物质均极易造成高血糖。对于炮制后薯蓣皂苷含量的变化,荣小娟[13]发现,通过超声提取法测得,前4次蒸晒后薯蓣皂苷含量增加近7倍,而后5次蒸晒薯蓣皂苷的含量趋于稳定。

2.3 黄酮

黄精中同样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成分,其中主要以高异黄酮类为主,现有研究表明:[14]共有26个高异黄酮类成分在黄精中被分离鉴定出来。杨显辉[15]等人发现黄酮具有保护机体由于过度运动而造成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减轻自由基脂质过氧损伤。有实验数据表明经炮制后的黄精中黄酮含量明显降低,且与蒸制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确定黄酮含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 h提取时长、温度70 ℃、90%乙醇溶液、1∶15物料比。

2.4 5-羟甲基糠醛(新增)

5-羟甲基糠醛(简称5-HMF)是由葡萄糖等单糖化合物在高温或弱酸等条件下脱水产生的一个醛类化合物,虽然具有一定刺激性及毒副作用,但又有较为丰富药理作用,包含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减轻认知损害和抗心肌缺血等,同时还有研究表明:[16]5-HMF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对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SOD活力降低有逆转作用,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液微循环从而实现滋阴补肾等作用。胡叶青等人[17]通过实验表明:“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5-HMF含量首先呈逐渐增大趋势,七蒸七晒后5-HMF含量达到最大值,最后两蒸含量降低。

2.5 氨基酸

氨基酸是对人体有益的生命物质,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其在人体内代谢可以发挥下列作用:①合成蛋白质;②变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氨物质;③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产生能量。黄赵刚等人[18]发现生黄精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亮氨酸(Leu)、精氨酸(Arg)、苏氨酸(Thr)、赖氨酸(Lys)和甘氨酸(Gly)含量较高,Leu等支链氨基酸能够改善运动性疲劳,提高大鼠的运动耐力,Glu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明显改善脑细胞营养及活跃思维等作用;吴毅[19]等人发现黄精经过炮制后除组氨酸外,天门冬氨酸(Asp)、Leu、Arg等升高,谷氨酸(Glu)、组氨酸(His)和缬氨酸(Val)含量最高,这与其他中药材如板蓝根、地黄经过炮制后总氨基酸含量降低的结果有明显区别。

3 结论与展望

“九蒸九晒”加工方法最初出现是为了胡麻的“断谷、长生、充饥”,而黄精最早出现“九蒸九晒”炮制方法是记录在唐《食疗本草》(621—713年):“饵黄精……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暴之第一遍,蒸之亦如此。”彭星星[20]等人发现在在今山东昆嵛山处,仍然有老药农用“九蒸九晒”法在加工黄精,但古人炮制选用鲜黄精为原材料,而当今是用干黄精进行制备,原料经产地初加工炮制处理后,受美拉德反应影响,其颜色、活性成分含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后在炮制过程中各研究采用的黄精来源不同,蒸制过程中时间、温度、压力等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与传统“九蒸九晒”出入较大,另外,研究表明黄精发挥各种治疗作用存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因此,不能单纯以炮制次数理解“九蒸九晒”,更不能以某一单一成分作为质量鉴定标准,应该于传承的基础上加以考证创新,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黄精的炮制工艺多而复杂,而“九蒸九晒”炮制法历经千年发展至今,其减毒、增效、缓性的功效也已得到古今医者的一致认可[21]。其活性成分及含量变化的大体规律也已初步掌握。今后黄精“九蒸九晒”炮制的发展可首先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从多靶点的研究策略出发,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模型,筛选分析结果,挖掘黄精针对某疾病的化学成分及靶点;然后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药材实现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质量鉴定,保障药材品质统一;进而确定不同需求“九蒸九晒”炮制品蒸制时温度、时间、压力、蒸制次数、辅料等工艺参数,利用现代化检测手段采集各活性成分指标标准图谱。最后,制定针对不同疾病最优的标准化炮制生产工艺流程,统一标准,以达到黄精制品最佳的功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